調中飲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iáo zhōng yǐn

2 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茅先生方:調中飲

2.1 別名

調中飲

2.2 處方

肉豆蔻半兩,白朮(炮)半兩,人蔘半兩,陳橘皮(去白)半兩,訶子(炮,去核)半兩,茴香半兩,縮砂仁半兩,甘草(炙)半兩,藿香3錢,桂心3錢,檳榔3錢。

2.3 製法

上爲末。

2.4 功能主治

小兒胃氣不和

2.5 用法用量

調中飲子(《準繩·幼科》卷七)。

2.6 摘錄

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茅先生方

3 傷寒緒論》卷下:調中飲

3.1 處方

蒼朮(泔浸麻油炒)2錢,白朮(生)、厚朴(麥汁炒)。

3.2 功能主治

食積類傷寒,但身不痛者。

3.3 摘錄

傷寒緒論》卷下

4 溫熱暑疫全書》卷一

4.1 方名

調中飲

4.2 別名

調中湯

4.3 組成

蒼朮2錢(泔水浸,麻油炒),白朮(生)1錢,厚朴薑汁炒)1錢,陳皮1錢,甘草(炙)1錢,枳實(炒)1錢,神曲(炒)1錢,黃連1錢(薑汁炒),山楂2錢(薑汁炒),草果8分,炮姜5分。

4.4 主治

食積類傷寒,及手足四肢陰斑

4.5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磨木香汁少許調服

4.6 加減

腹痛,加桃仁;痛甚便祕,加大黃口乾,加省頭草。

4.7 附註

調中湯(《張氏醫通》卷十六)。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