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神

鍼灸學 中醫學 鍼灸治則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iáo shén

2 註解

調神即“治神”。《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其中“治神”含義有二:一是治醫者之神,二是治患者之神。[1]

參見“治神”:

治神鍼灸治療原則之一,《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所謂治神,一是在鍼灸施治前後注重調治病人的精神狀態;二是在鍼灸操作過程中,醫者專一其神,意守神氣;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傳。治神貫穿於鍼灸治病的全過程。《黃帝內經靈樞·官能》篇日:“用針之要,無忘其神……徐語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鍼艾。”提示在施行鍼灸治療之前,必須將鍼灸療法的有關事宣告知病人,使之對鍼灸治病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和正確的認識,以便安定情緒,消除緊張心理,配合醫者完成治療。[2]

3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07.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