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陰脈

中醫學 經絡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à (tài )yīn mài

2 英文參考

spleen meridia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大(太)陰脈足太陰經之古名[1]馬王堆漢墓帛書載《陰陽十一脈灸經》:“大(太)陰脈:是胃脈殹(也)。彼(被)胃,出魚股陰下廉,腨上廉。出內踝上廉。是動則病:上當走心,使復(腹)張(脹),善噫;食慾歐(嘔),得後與氣則快然衰。是鉅陰脈主治其所產病:□□,心煩,死;心痛與復(腹)張(脹)、死;不能食,不能臥,強吹(欠),三者同則死;唐(溏)泄,死:水與閉同則死,爲十病。”

足太陰脾經十二經脈之一,代號SP。《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本經自足大趾的內側端(隱白)起始,經核骨(第一蹠趾關節)後面,向上到達內踝骨的前邊(商丘),在三陰交穴處與足厥陰足少陰兩經交會,再沿脛骨內緣,向上交叉淺出於足厥陰肝經的前邊,經過膝關節,沿大腿內側前邊,進入腹腔,入屬脾臟,聯絡胃府,再向上貫穿膈肌,夾食道兩旁,連繫舌根,散佈舌下。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通過膈肌,流注心中。脈氣由此與手少陰心經相接。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舌根強痛,腹脹噯氣胃痛嘔吐心煩泄瀉黃疸,身體沉重,動作不利,不能臥,膝股內側腫、厥冷,足大趾不用等(圖76)。[2]

圖76(圖出自《中醫大辭典》)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