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籠

經穴別名 腧穴學 經外奇穴 鍼灸學 中醫學 人體部位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uāng lóng

2 英文參考

Tiānchuāng SI16[中國鍼灸學詞典]

Tīnggōng BI19[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窗籠:1.人體部位名;2.經穴名;3.經外奇穴名。

4 人體部位名·窗籠

窗籠係指耳。《黃帝內經靈樞·衛氣》:“窗籠者,耳也。”

5 經穴名別·窗籠

窗籠經穴別名。[1]

5.1 天窗·窗籠

窗籠天窗[1]。出《鍼灸甲乙經》。

穴位天窗
漢語拼音Tianchuang
羅馬拼音Tienchuang
美國英譯名Celestial Window
各國代號中國SI16
日本16
法國莫蘭特氏IG16
富耶氏
德國DÜ16
英國Si16
美國SI16

天窗經穴名(Tiānchuāng SI16)[2]。出《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別名窗籠窗聾天籠。屬手太陽小腸經[2]。天即天空,指上,窗即窗戶,穴在頸部,位於上,主治耳病通耳竅,如開天窗,故名天窗[2]。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癮疹癲狂頸項強直作痛,甲狀腺腫,頸痛,癭腫,腮腺炎,中風口噤暴瘖暴喑不能言,失語,喉痹扁桃體炎頭痛,頰腫,咽喉炎,肋間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甲狀腺腫大,肩關節周圍炎等。

5.1.1 別名

窗籠(《鍼灸甲乙經》),天籠(《循經考穴編》),窗聾[3]

5.1.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鍼灸甲乙經》:天窗,一名窗籠,在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者中。

5.1.3 穴名

天即天空,指上,窗即窗戶,穴在頸部,位於上,主治耳病通耳竅,如開天窗,故名天窗[3]

天,指頭。窗,指頭之孔竅。指其功能開通頭面孔竅諸病,猶如人身上部之窗戶也。喉舌爲聲音之門戶,呼吸之孔道。穴當其間,有如開窗通氣,且能治耳目諸病,故名。[3]

5.1.4 所屬部位

[4]

5.1.5 天窗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天窗穴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扶突後,與喉結相平[5][6]

天窗穴位於頸側,胸鎖乳突肌後緣,當扶突穴後與喉結相平處(《鍼灸甲乙經》)[7]

一說天窗穴“在風池翳風之間”(《循經考穴編》廣注) 。

天窗穴位於頸部,橫平喉結胸鎖乳突肌的後緣。側伏或正坐取穴[7]

天窗穴在手太陽小腸經中的位置.png

天窗穴在手太陽小腸經中的位置

天窗穴的位置.png

天窗穴的位置

天窗穴的位置

天窗穴的位置(手太陽小腸經

天窗穴的位置

天窗穴的位置(肌肉

天窗穴的位置

天窗穴的位置(骨骼

5.1.6 取法

正坐或平臥位,平甲狀軟骨(喉結)於胸鎖乳突肌後緣處取穴,在扶突穴後方。

天窗穴位於頸部,橫平喉結胸鎖乳突肌的後緣,側伏或正坐取穴[7]

正坐或平臥位,平甲狀軟骨與舌骨肌之間的廉泉穴,於胸鎖乳突肌後緣處取穴[8]天窗穴與人迎扶突均橫平喉結,三者的位置關係爲:胸鎖乳突肌前緣處爲人迎,後緣處爲天窗前後緣之間爲扶突[8]

5.1.7 穴位解剖

天窗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頸深筋膜、頭、頸夾肌。有頸升動脈分佈着頸皮神經,當耳大神經叢的發出部。皮膚較厚, 由耳大神經分佈。皮下筋膜緻密, 除有皮神經走行外,耳後靜脈向頸外靜脈匯入。頸深筋膜因被覆的器官不同, 可分爲淺、中、深三層。胸鎖乳突肌被包於淺層形成的鞘內。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胸鎖乳突肌鞘後緣,再穿深筋膜中層, 進入第二至第五頸神經後支外側支的肌支支配的頭和頸夾肌。神經支配胸鎖乳突。

5.1.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後緣→肩胛提肌→頭、頸夾肌[8]

皮膚→皮下組織肩胛提肌[8]

5.1.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3枕神經(第3頸神經後支分支)分佈;深層有肩胛神經肌支和頸橫動脈升支分佈[8]

布有頸皮神經,當耳大神經叢的發出部;並有頸升動脈通過[8]

5.1.8 天窗穴的功效與作用

天窗穴有熄風寧神,利咽聰耳的作用

天窗穴有通竅聰耳,清利咽作用[8]

5.1.9 治病

天窗穴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癮疹癲狂頸項強直作痛,甲狀腺腫,頸痛,癭腫,腮腺炎,中風口噤暴瘖暴喑不能言,失語,喉痹扁桃體炎頭痛,頰腫,咽喉炎,肋間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甲狀腺腫大,肩關節周圍炎等。

天窗穴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暴喑癮疹癲狂[8]

天窗穴主要用於頸、頰、耳、咽疾患等:如咽喉腫痛頸項強直作痛、甲狀腺腫、頸痛、癭腫、腮腺炎、耳聾耳鳴中風口噤暴瘖喉痹扁桃體炎[8]

天窗穴主治咽喉腫痛頸項強直作痛,耳聾耳鳴,以及甲狀腺腫等[8]

天窗穴主治頭痛中風口噤耳聾耳鳴咽喉腫痛暴喑不能言,頰腫;癲狂頸項強痛[8]

五官系統疾病:耳聾耳鳴咽喉炎,失語;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肋間神經痛面神經麻痹

其它:甲狀腺腫大,肩關節周圍炎等。

5.1.10 刺灸法

5.1.10.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8][8][8],局部有酸脹感[8],可擴散至耳部、枕部、咽喉[8]

直刺0.5~1寸[8],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耳部咽喉擴散

5.1.10.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8]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5.1.11 配伍

天窗穴配風池後溪頸項[8]

天窗穴配人中頰車中風口噤[8]

天窗穴配外關聽宮耳聾耳鳴[8]

天窗外關耳門,治耳鳴、耳聾[8]

天窗翳風中渚,有通竅聰耳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天窗穴配間使通谷暴瘖不能言[8]

天窗合谷少商,治咽喉腫痛[8]

天窗天容少商,有清熱利咽作用,主治咽喉腫痛扁桃體炎

5.1.12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頰腫痛,天窗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狂邪鬼語,灸天窗九壯。

千金翼方》:頭痛癮疹,灸天窗七壯。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耳鳴聾無所聞。

鍼灸大成》:主痔瘻,頸痛,肩痛引項不得回顧,耳聾,頰腫,喉中痛,暴喑不能言,齒噤,中風

類經圖翼》:頸癭腫痛。

5.1.13 研究進展

腦血流量的影響:採用艾卷灸法施灸中風偏癱患者百會天窗,每穴灸15 min,以腦阻抗血流圖和血壓爲客觀指標,觀察灸治前後的動態變化,發現灸後腦血流圖流入時間縮短、波幅升高、重搏波明顯等,說明灸腦血流量增加;伴高血壓患者,灸治前後收縮壓和舒張壓均有明顯降低作用,尤其收縮壓降低更爲明顯。[8]

5.2 聽宮·窗籠

窗籠聽宮[8]。見《經穴纂要》。《鍼灸甲乙經》:“窗籠者,耳前上下脈,以手按之動者是也。”

穴位聽宮
漢語拼音Tinggong
羅馬拼音Tingkung
美國英譯名Listening Palace
各國代號中國SI19
日本19
法國莫蘭特氏IG18
富耶氏IG19
德國DÜ19
英國Si19
美國SI19

聽宮經穴名(Tīnggōng BI19)[9]。出《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別名多所聞聽多聞窗籠。屬手太陽小腸經[9]聽宮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太陽小腸經交會穴[9][10]。聽指聽聞,宮即宮室,此指耳竅,此穴在耳部,有通耳竊之功,故名聽宮[10]。主治耳鳴耳聾聤耳外耳道炎,耳源性眩暈聾啞神經耳聾中耳炎耳痛齒痛,癜狂,癇證瘛瘲,耳齒痛,音啞,下頜關節炎面神經麻痹失音症等。

5.2.1 別名

聽多聞[10]多所聞(《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窗籠(《黃帝內經靈樞·根結馬蒔注)。

5.2.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官,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鍼灸甲乙經》: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5.2.3 特異性

聽宮穴爲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太陽小腸經交會穴

5.2.4 穴名

聽指聽聞,宮即宮室,此指耳竅,此穴在耳部,有通耳竊之功,故名聽宮[10]

聽,聆也。宮,《說文》:“宮,室也。”《爾雅·釋樂》:“宮,中也。”又有圍、屏之意。一說本穴與耳門同位,閉口取之,則刺入者淺,故名“耳門”;開口取之,則刺入者深,故名“聽宮”,喻猶達於深宮後庭也。[10]

5.2.5 所屬部位

[10]

5.2.6 聽宮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聽宮穴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10][11]

聽宮穴位於面部,耳屏正中與下頜骨髁狀突之間的凹陷中。即微張口,耳屏正中前緣凹陷中,在耳門聽會之間,張口取穴[11]

聽宮穴位耳屏前方,下頜骨髁狀突的後緣,張口時呈凹陷處(《醫學入門》)[11]

一說聽宮穴“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鍼灸甲乙經》)。

聽宮穴在手太陽小腸經中的位置.png

聽宮穴在手太陽小腸經中的位置

聽宮穴的位置.png

聽宮穴的位置

聽宮穴的位置

聽宮穴的位置(手太陽小腸經

聽宮穴的位置

聽宮穴的位置(肌肉

聽宮穴的位置

聽宮穴的位置(骨骼

5.2.7 取法

耳和髎耳門聽宮聽會俱在耳前,4穴名異,功能略同,且相挨切近。而耳門聽宮兩穴,同存一窠,表面雖可強分,穴底終歸一窠。若依淺爲耳門,深爲聽宮之說,辨別穴位,較爲簡捷。況兩穴治病,又復略同,似乎無須分絲披縷。一而二可,二而一,亦無不可。按方書多載聽會開口取之。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針入四分,灸三壯。和髎,刺三分,灸三壯。雲穴下有動脈,若三穴直列,則俱有動脈,若開口取和髎,則和髎穴下反無動脈,而穴隙稍移前矣。[11]

正坐或仰臥位,在耳屏與下頜關節之間,微張口呈凹陷處取穴

聽宮穴位於面部,耳屏正中與下頜骨髁狀突之間的凹陷中。即微張口,耳屏正中前緣凹陷中,在耳門聽會之間。張口取穴[11]

正坐或仰臥位,微張口,於耳屏前緣與下頜小頭後緣之間凹陷處取穴;或微張口,耳屏正中前緣凹陷中,在耳門聽會之間取穴[12]

5.2.8 穴位解剖

聽宮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外耳道軟骨。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分佈面神經分支及耳顳神經皮膚薄,由下頜神經的耳顳神經分佈。皮下組織內除耳顳神經外,還有顳淺動、靜脈。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到達外耳道軟骨處,深刺可達第一、二頸椎體前緣之間。

5.2.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外耳道軟骨[12]

皮膚→皮下組織腮腺外耳道軟骨[12]

5.2.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耳顳神經和顳淺動脈的分支分佈;深層有面神經的分支分佈[12]

布有面神經分支及耳顳神經和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12]

5.2.9 聽宮穴的功效與作用

聽宮穴有聰耳開竅作用

聽宮穴有宣耳竅、寧神志作用[12]

聽宮穴爲手足少陽手太陽交會穴,三條經脈均入耳中,故本穴爲治療耳疾的主穴[12]

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互爲表裏心主神明,故聽宮穴可治療神志病[12]

聽宮穴有清頭聰耳作用[12]

5.2.10 治病

聽宮穴主治耳鳴耳聾聤耳外耳道炎,耳源性眩暈聾啞神經耳聾中耳炎耳痛齒痛,癜狂,癇證瘛瘲,耳齒痛,音啞,下頜關節炎面神經麻痹失音症等。

聽宮穴主治耳鳴、耳聾聤耳齒痛、癜狂癇[12]

聽宮穴主要用於耳部疾患:如耳聾耳鳴聤耳、耳齒痛、音啞、癲狂[12]

現代又多用聽宮穴治療下頜關節炎面神經麻痹外耳道炎、耳源性眩暈[12]

聽宮穴主治耳鳴耳聾聤耳聾啞癲狂齒痛;以及神經耳聾中耳炎外耳道炎[12]

聽宮穴主治耳聾耳鳴聤耳耳痛牙痛癲狂癇證瘛瘲[12]

五官系統疾病:耳鳴耳聾中耳炎外耳道炎失音症;

其它:聾啞

5.2.11 刺灸法

5.2.11.1 刺法

一般張口直刺0.5~0.8寸[12]

直刺0.3~1寸[12]

張口,直刺0.5~1寸[12][12],局部有酸脹感[12],可擴散至耳周部和半側臉部[12],有時有鼓膜向外鼓脹[12]

注意:不能深刺,以免傷及頸內動、靜脈[12]

5.2.11.2 灸法

可灸[12][12][12]

艾炷灸溫鍼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注意:不宜直接灸[12]

5.2.12 配伍

聽宮聽會翳風會宗耳聾氣閉[12]

聽宮中渚聾啞[12]

聽宮翳風外關,有聰耳開竅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聽宮聽會翳風,治耳聾耳鳴[12]

聽宮耳門外關翳風中渚,治聤耳[12]

聽宮聽會耳門合谷下關頰車,治顳頜關節炎[12]

下關合谷治下頜關節炎[12]

聽宮頰車合谷,有清瀉陽明之熱的作用,主治牙齦炎,齒痛

5.2.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癲疾,狂,瘛瘲眩僕癲疾,喑不能言,羊鳴沫出,聽宮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耳聾

鍼灸大成》:主失音,癲疾,心腹滿聤耳耳聾如物填塞無聞,耳中嘈嘈𢙐𢙐蟬鳴。

循經考穴編》:主耳虛鳴癢,或閉塞無聞,或耳出清汁。

5.2.14 研究進展

5.2.14.1 治療神經耳聾

針刺聽宮對治療感覺神經耳聾有一定療效。實驗表明,實驗性動物的耳聾,針刺“聽宮”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耳蝸細胞損傷情況,發現針刺“聽官”組,其損傷曲線在第二回顯着減輕(與對照組相比),證明針刺能改善耳蝸微循環毛細血管營養供應,故能阻止毛細血管壞死耳蝸電位的變化,也證明針刺組可使部分患者耳蝸電位加大,提示耳蝸功能增高。[12]

5.2.14.2 治療顳頜關節炎

取患側聽宮穴,將生理鹽水1 mL與地塞米松磷酸鈉5 mg混合,共2 mL,張口注射。每隔4d治療一次[12]

5.2.14.3 治療三叉神經痛

針刺聽宮留針1至數小時,治療63例,效果好。

5.2.14.4 治療面痛

電針聽宮聽會翳風,用連續波

5.2.14.5 治療外耳道炎

激光直接照射耳腔10分鐘,聽宮聽會各照射5分鐘。

5.2.14.6 治療耳聾

突發性耳聾,先以右手拇指尖按壓患側聽宮翳風,使患者有痠麻感,然後再針刺聽宮翳風

5.2.14.7 內耳的調節

據報道針刺聽宮穴,對實驗性動物的耳聾對對照組比較,觀察耳蝸細胞損傷情況,發現針刺組其損傷曲線在第二回,顯著減輕,證明針刺能改善實驗動物、耳蝸微循環及毛細胞營養供應,能減輕毛細胞壞死。又通過耳蝸電位變化,發現針刺組可使部分耳蝸電位增高,提示耳蝸功能有改善。

弱刺激針刺聽宮,可使噪音性耳聾動物皮層聽中樞誘發電位波增高,耳蝸血流量增加,損傷耳蝸細胞逐趨復原。而強刺激效應相反[12]

現代研究表明,針刺聽宮湧泉可使正常豚鼠皮聽中樞引起以興奮爲主的即時性改變,但對耳蝸微音電位無影響[12][12]

6 經外奇穴名·窗籠

窗籠經外奇穴名。指耳中。《黃帝內經靈樞·根結》:“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

7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93.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9.
  3.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4.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2.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5.
  8.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19-220.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45.
  10.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6.
  11.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3.
  12. ^ [12]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2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