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荊芥

清炒法 中藥飲片 炒法 中藥學 中藥炮製學 炒黃 中藥材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ǎo jīng jiè

2 概述

炒荊芥荊芥炮製品。荊芥的炒法明代已有,見《濟陰綱目》。荊芥脣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乾燥地上部分[1]炒荊芥形如荊芥段,表面棕黃色,略有焦斑,氣味稍弱,微具焦香氣[1]炒荊芥具有祛風理血作用[1]。可用於婦人產後血暈[1]

3 炒荊芥炮製方法

宋代有焙(《普濟本事方》)、燒灰(《小兒衛生總微方論》)的方法[1]

明代有微炒(《濟陰綱目》)、炒黑(《萬氏女科》)等法[1]

清代增加了童便制(《本經逢原》)、醋調製(《玉楸藥解》)、醋制(《類證治裁》)[1]。對炮製目的論述有“生用解散風邪,清利頭目……若炒黑用,須炒極黑存性,至腸紅下血,女人崩漏產後血暈,取其涼血及血遇黑則止之義也”(《藥品辨義》)和“止血炒炭,散風生用,敷毒醋調,治崩漏童便炒黑”(《得配本草》)[1]

現在主要的炮製方法有炒黃、炒炭[1]

荊芥段的製法:取原藥材,除去雜匱[1]。搶水洗淨,稍潤,切斷,乾燥,篩去碎屑[1]

炒荊芥炮製方法:取荊芥段,置炒藥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1]

4 炒荊芥性狀

荊芥爲不規則的小段狀,莖、葉、穗混合[1]。莖呈方柱形,黃綠色至紫棕色,被短柔毛[1]。葉片較小,皺縮捲曲,破碎[1]。花穗淡棕色或淡黃綠色[1]。質脆[1]。氣香特異,味微澀而辛涼[1]

炒荊芥形如荊芥段,表面棕黃色,略有焦斑,氣味稍弱,微具焦香氣[1]

5 荊芥性味歸經

荊芥味辛,性微溫[1]。歸肺、肝經[1]

6 荊芥的功效與主治

荊芥具有解表散風的功能[1]

荊芥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的功效[2]。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2]炒炭便血崩漏

荊芥一般多生用[2]。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咽喉不利瘡瘍初起等[2]。如治療風寒感冒瘡瘍初起的荊防敗毒散(《攝生衆妙方》);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銀翹散(《溫病條辨》);治療咽喉腫痛荊芥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療麻疹初起的竹葉柳蒡湯(《先醒齋廣筆記》)[2]

炒荊芥具有祛風理血作用[2]。可用於婦人產後血暈,如治療產後出血過多,頭目眩暈的華佗愈風散(《婦人良方》)[2]

荊芥炒炭辛散作用極弱,具有止血的功效[2]。可用於便血崩漏等證[2]。如治療婦女血崩黑蒲黃散(《素庵醫要》);配伍人蔘當歸、熟地等可治療產後血崩及虛人血崩,如升舉大補湯(《傅青主女科》)[2]

7 炒荊芥炮製作用

荊芥一般多生用[2]。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咽喉不利瘡瘍初起等[2]。如治療風寒感冒瘡瘍初起的荊防敗毒散(《攝生衆妙方》);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銀翹散(《溫病條辨》);治療咽喉腫痛荊芥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療麻疹初起的竹葉柳蒡湯(《先醒齋廣筆記》)[2]

炒荊芥具有祛風理血作用[2]。可用於婦人產後血暈,如治療產後出血過多,頭目眩暈的華佗愈風散(《婦人良方》)[2]

8 荊芥炮製研究

荊芥主要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爲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檸檬[2]

8.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研究表明,荊芥各部位揮發油含量以荊芥穗最高[2]炒炭後,荊芥揮發油含量顯著降低,油中所含成分也發生了質的變化[2]荊芥炭中有8種成分未檢出,但另檢出了9種成分,而主要成分薄荷酮(注:止痛成分)、胡薄荷酮仍存在[2]。同時,荊芥炒炭揮發油折光率增大,並與炒炭程度有關[2]

8.2 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荊芥具解熱、鎮痛、消炎、祛痰作用[2]荊芥油有直接鬆弛豚鼠氣管平滑肌作用,對神經系統具有鎮靜、降溫作用[2]

研究結果表明,荊芥炭混懸液和荊芥炭揮發油乳劑均有明顯的止血作用,生品則無此作用[2]荊芥炭荊芥炭揮發油止血作用劑量有關[2]。同時,荊芥炭止血活性部位爲脂溶性提取物(StE),其作用機理爲:明顯縮短實驗動物的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漿復鈣時間,並且具有體內抗肝素作用,從而對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統中的多種凝血因子表現出可靠的激活作用[2]

8.3 工藝研究

止血凝血實驗爲指標,通過正交設計研究,結果表明,荊芥炭的最佳炮製條件爲180℃,加熱5分鐘,鐵鍋炮製[2]

9 炒荊芥的貯存方法

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2]

10 參考資料

  1. ^ [1]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製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30-131.
  2.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