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頰

經穴別名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áng jiá

2 英文參考

Kǒuhéliáo LI19[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長頰疑爲長頻之誤,口禾髎穴別名[1]。見《鍼灸聚英》。長頻經穴別名[2]。出《銅人腧穴鍼灸圖經》。《鍼灸大全》作長髎;《鍼灸聚英》作長頰;《鍼灸大成》作長頻[2]。即禾髎[2]

穴位口禾髎
漢語拼音Kouheliao
羅馬拼音Holiao
美國英譯名Stalk Bone
各國代號中國LI19
日本19
法國莫蘭特氏GI19
富耶氏
德國DI19
英國Li19
美國LI19

口禾髎經穴名(Kǒuhéliáo LI19)[3]。出《鍼灸甲乙經》。即禾髎,代號LI19[4]。別名和窌、䪼、長頻長髎長頰長顪[4]。屬手陽明大腸經[4]。口指口部,禾指穀物,髎指骨隙,穀物從口入胃,穴在口旁骨隙中,故名口禾髎[4]。主治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口㖞,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屍厥等。

4 別名

和窌(《備急千金要方》),長頻(《銅人腧穴鍼灸圖經》),長頰(《鍼灸聚英》),長髎(《鍼灸大全》),長顪[4],䪼[4]

5 出處

鍼灸甲乙經》:禾髎,在直鼻孔下,俠(挾)水溝旁五分。

6 穴名

口指口部,禾指穀物,髎指骨隙,穀物從口入胃,穴在口旁骨隙中,故名口禾髎[4]

《說文》:“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凡禾之屬皆從禾。”髎指穴在形如曲頭木的鼻脣溝之下方而言。本穴在鼻孔下,上頜骨的犬齒窩中,五穀之馨味,由此入鼻,故名禾髎[5]

7 所屬部位

[6]

8 口禾髎的定位

標準定位:口禾髎在上脣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7][8]

口禾髎位於面部,橫平人中溝上1/3與下2/3交點,鼻孔外緣直下,水溝旁開0.5寸[8]

口禾髎位於鼻翼外緣直下,與水溝穴平齊處[8]

口禾髎在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口禾髎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口禾髎穴的位置

口禾髎穴的位置

9 取法

正坐仰靠或仰臥位人中溝中線上、中1/3交點,再向鼻孔外緣直下取[9]

10 穴位解剖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9]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9]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下神經(下頜神經分支)分佈;深層有面神經頰支和上脣動脈(面動脈分支)分佈[9]

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吻合支;並有面動、靜脈的上脣支通過[9]

11 口禾髎的功效與作用

口禾髎祛風邪,通鼻作用[9]

口禾髎通於齒根,故治齒痛[9]

口禾髎近於鼻,故治鼻塞鼽衄[9]

12 主治

口禾髎穴主治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口㖞,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屍厥等。

口禾髎穴主治口㖞、鼻塞不通、鼻衄[9]

口禾髎主要用於口面部及鼻部疾患: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鼻炎鼻塞鼻衄、口㖞、鼻息肉[9]

口禾髎主治鼻塞鼻衄鼻息肉,口㖞等[9]

口禾髎穴主治鼻塞鼻衄,口㖞,口噤屍厥[9]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3~0.5寸[9]

一般直刺斜刺0.3~0.5寸[9][9][9],局部有脹痛[9]

14.2 灸法

不宜灸[9]

穴位於面部危險三角區,禁灸[9][9]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禁灸,蓋以其處肌肉薄也[9]

15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鼻窒口僻清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癰,禾髂主之。

鍼灸大成》:主屍厥及口不可開,鼻瘡息肉鼻塞不聞香臭鼽衄不止。

1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9.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87.
  5. ^ [5]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6.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7.
  7.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6.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