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通體病

分類索引

巴爾通體病又稱卡里翁病,是由桿菌狀巴通體所致的感染,一般稱爲人巴通體病。因1855年祕魯Daniel Carrion首先報道了此病的症狀和體徵,故又稱爲卡里翁病(Carrion disease)。巴爾通體病病原體是一種帶鞭毛桿菌,人爲惟一的自然宿主,由白蛉傳播。當受染的白蛉叮咬健康人時,病原體即可進入機體,並在血液中繁殖,然後黏附於紅細胞膜,使其脆性增加而發生溶血潛伏期爲2~6周。臨牀表現有兩個明顯不同的階段,即以急性發熱溶血性貧血爲主的奧羅亞熱(Oroya fever)及以皮膚病變爲主的祕魯疣(verruga peruana)。流行於南美安地斯山區一帶。巴爾通體病在慢性期表現爲一種皮膚肉芽腫,稱爲祕魯疣,一般不出現症狀。如轉變爲急性期,稱爲oroya熱,表現爲發熱多汗口渴厭食,全身淋巴結腫大,一般肝脾不大,常暴發嚴重的急性溶血性貧血貧血進展迅速,紅細胞計數可低於100萬/μl 以下,血片中出現很多幼紅細胞網織紅細胞計數明顯增高。白細胞高低不一致。在染色的血片中可見到紅細胞表面附有大量細菌,染成紫色。用青黴素鏈黴素氯黴素四環素治療均有效。體溫恢復正常後,各種症狀逐漸消失,疾病又轉入慢性期。如不治療,死亡率很高。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