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

分類索引

哮病(asthma、wheezing)爲病名。見《醫學正傳·哮喘》。又稱“哮喘”。是指以發作性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喘息不得平臥爲主要表現的疾病。

哮病由痰火內鬱風寒外束所致。《醫宗必讀》卷九:“別有哮證似喘而非,呼吸有聲,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鬱於內,風寒束於外,或因坐臥寒溼,或因酸鹹過食,或因積火燻蒸,病根深久,難以卒除。”《症因脈治》卷二:“哮喘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臥,傴僂伏坐,每發六七日,輕則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則舊病復發。”其證喘急而喉中有痰如拉鋸聲,重證可見張口抬肩,目脹睛突,面色蒼白脣甲青紫,汗出似脫。反覆發作,可致髒氣虛衰,真元耗損。治宜培補脾腎。發作時宜祛邪,宣降肺氣滌痰平喘虛實挾雜,扶正與祛邪並用。根據致病原因和臨牀表現的不同,分爲冷哮熱哮痰哮、食哮、腎哮等。參見喘鳴喘喝呷嗽喘呼哮吼條。

內經雖無哮證之名,但有“喘鳴”的記載,與本病的發作特點相似。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篇》說“……起則燻肺,使人喘鳴。”《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即指哮病發作時的證治。《痰飲咳嗽病》篇從病理角度,將其歸屬於痰飲病範疇,稱爲“伏飲”證,指出:“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𥆧劇,必有伏飲。”描述了哮病發作時的典型症狀。此後還有“呷嗽”、“哮吼”、“齁䶎”等形象性的病名。朱丹溪首創哮喘之名,闡明病機專主於痰,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爲主,既發以攻邪氣爲急的治療原則。明代虞摶進一步對哮與喘作了明確的區別。後世醫家鑑於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稱哮喘,而簡名哮病

哮喘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困難爲特徵。病理因素以痰爲主,因痰伏於肺,遇感誘發。發時痰阻氣道肺氣失於肅降,表現邪實之證;如反覆久發,氣陰耗損,肺、脾、腎漸虛,則在平時表現正虛的情況。當大發作時可見正虛與邪實相互錯雜。辨治原則根據已發、未發,分虛實施治。發時以邪實爲主,當攻邪治標,分別寒熱,予以溫化宣肺或清化肅肺,病久發時虛實夾雜者,又當兼顧。平時以正虛爲主,當扶正治本,審察陰陽,分別臟器,採用補肺、健脾、益腎等法。

臨證必須注意寒熱的相兼、轉化,寒包熱證,寒痰化熱熱證轉從寒化等情況。瞭解邪實與正虛的錯雜爲患,一般病史不長者,發作時以邪實爲主;久病可兼虛象,平時則表現正虛爲主。治當根據病的新久,發作與否,區別邪正緩急、虛實主次,加以處理。重視平時治本的措施,區別肺、脾、腎的主次,在抓住重點的基礎上適當兼顧,因腎爲先天之本五臟之根,其中尤以補腎爲要着,精氣充足則根本得固。

鍼灸哮病的療效較好。

採用推拿治療,對輕、中型哮喘療效較好,可以達到平喘化痰、利肺之效,對重型哮喘合併感染,應該綜合治療,以防止病情惡化。

有條件者夏日三伏天與冬季三九天時可去中醫院進行敷貼治療和預防。

此外,割治、埋線等療法,對本病也有一定的效果,可綜合應用,以提高療效。

哮病相當於西醫學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等引起的哮喘疾患。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关系树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