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乾燥

中醫病證名 中醫鼻科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耳鼻喉科學 常見病艾灸療法 中醫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鼻槁 中醫診斷學 中醫常見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í gàn zào

2 英文參考

withered no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trophic rhin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鼻乾燥爲病證名。又稱鼻槁[1]

鼻槁(withered nose atrophic rhinitis[2])爲病證名[3]。又稱鼻乾燥[3]。若鼻氣惡臭者,又稱臭鼻證[3]。槁,枯槁也(《說文》)[3]鼻槁是指以鼻內乾燥鼻塞、鼻痂多、鼻氣腥臭,鼻黏膜萎縮鼻腔寬大爲主要表現的疾病[3]。可見於熱性病[3]發生緩慢,病程較長,是常見的慢性鼻病[3]。以女性爲多,且在婦女月經期或懷孕期症狀更爲明顯。本病多發生於幹寒地區、乾燥的工作環境症狀在秋冬節季比春夏季節爲重。

鼻槁病名,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論》;“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難經》、《金匱要略方論》及後世醫著亦有“鼻槁”、“鼻燥”等記載,但多係指病變中的症狀而言。

難經·五十八難》:“毛髮焦鼻槁,不得汗。”槁,枯槁也(《說文》)[3]

鼻槁相當於西醫的乾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3][3]

4 疾病科屬

鼻科

5 鼻乾燥病因病機

鼻乾燥多因外感熱病肺陰虧虛,致鼻失榮潤引起[3]

5.1 肺臟虧虛,鼻失滋養

肺爲燥金之髒,若過食辛辣炙煿助陽生熱之物,或吐利亡津,病後失養,致使氣津虧損,無以上輸,鼻失濡養,則肌膜枯槁而爲病[3]

或可因氣候乾燥,或屢爲風熱燥邪燻蒸鼻竅,久則耗傷陰津,蝕及肌膜,以致鼻內乾燥,肌膜焦萎[3]

5.2 脾氣虛弱、溼蘊生熱

脾土肺金之母,主運化水谷精微,若飲食失節,勞倦內傷,脾弱失運,氣血精微生化不足,無以上輸充肺而濡養鼻竅,肌膚失於濡養,兼以脾不化溼,蘊而生熱,溼熱燻灼,肌膜漸漸幹萎[3]

5.3 腎陰虧虛

腎爲一身陰液之根,腎陰不足則肺津亦少,故腎陰虧虛亦可致鼻失滋養而發病[3]

6 鼻乾燥症狀

鼻乾燥患者鼻中少涕,乾燥枯槁[3]。可見於熱性病[3]

7 鼻乾燥的診斷

鼻內乾燥,甚則鼻咽乾燥感,鼻塞,自覺鼻塞嗅覺失靈,鼻氣腥臭,膿涕鼻痂多。

檢查可見鼻內肌膜萎縮鼻腔寬大,鼻道內有黃綠色膿稠鼻涕瀦留或有黑褐色鼻痂。

自幼發病者,可影響鼻部發育而呈鞍鼻,以致鼻樑寬而平。

8 鼻乾燥的治療

8.1 辨證治療

鼻槁病因內因多以肺、脾、腎虛損爲主,外因多爲受燥熱邪毒侵襲,以致傷津耗液,鼻失滋養,加之邪灼肌膜,發生脈絡瘀阻,肌膜乾枯萎縮而爲病。燥熱之邪侵襲,多先傷肺,燥氣傷肺津液受灼,則枯涸不能上承,致使鼻竅肌膜幹萎。邪熱傷絡,敗津傷肌,則鼻涕污穢,痂皮多,時有血絲涕;若肺腎陰虛虛火循經上炎,津液被耗,可致粘膜乾燥,涕痂積留,咽乾灼熱微痛;若肺脾氣虛,肺不能輸布津液,脾不能生化氣血,使鼻失濡養,清竅乾燥,故肌膜枯萎,痂皮受溼熱薰蒸,化腐生膿則鼻涕如漿如酪,鼻氣腥臭難聞。治療上,肺經燥熱,宜清肺潤燥;若肺腎陰虛,則宜滋陰潤肺;肺脾氣虛,則宜補益肺脾,行氣逐邪。

宜潤肺生津,用清燥救肺湯加減[3]

8.1.1 燥邪犯肺

鼻槁·燥邪犯肺證(withered nose with pattern of dryness assailing lung)是指燥邪犯肺,以鼻內乾燥灼熱疼痛,涕痂帶血,鼻黏膜充血乾燥,或有痂塊,伴咽癢乾咳舌尖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鼻槁證候[4]

8.1.1.1 症狀

鼻內乾燥較甚,灼熱疼痛,鼻內肌膜萎縮,涕液穢濁,帶黃綠色,或少許血絲,鼻黏膜充血乾燥,或有痂塊,伴咽癢乾咳,講話乏力舌尖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4][4]

8.1.1.2 證候分析

肺虛氣津不足,鼻竅肌膜失於滋養,故肌膜乾燥而色淡紅[4]

邪毒蝕及肌膜,灼於陰津,故肌膜萎縮而痂皮多;傷及脈絡則有少許血絲[4]

咽癢時嗽、舌紅苔少、脈細數均爲陰虛肺燥之證[4]

8.1.1.3 治法

養陰潤燥,宜肺散邪[4]

8.1.1.4 方藥

可選用清燥救肺湯[備註]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冬桑葉石膏麻仁麥冬阿膠黨蔘甘草杏仁枇杷葉加減治療:方中以阿膠麻仁麥冬潤燥滋陰液,黨蔘甘草益氣生津,以桑葉杏仁枇杷葉宣肺散邪,助以石膏肺熱生津。若鼻燥,肌膜萎縮甚者,加沙蔘天冬首烏當歸滋陰潤燥養血生肌[4]

清燥救肺湯(喻嘉言《醫門法律》)加減處方桑葉10克,批把葉12克,杏仁12克,麥冬15克,火麻仁15克,石膏15克。水煎服。若鼻幹灼熱疼痛較甚,加黃芩12克、菊花12克。鼻腔粘膜萎縮甚者,加沙蔘15克、首烏15克、當歸10克。鼻衄者,加白茅根15克、旱蓮草15克。

8.1.1.5 中成藥

(1)二冬膏,口服,每次9~15克,每日2次。

(2)補肺湯、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3)扶正養陰丸,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2次,片劑每次5片,每日3次。

8.1.2 肺腎陰虛

鼻槁·肺腎陰虛證(withered nose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腎陰虛,以鼻幹較甚,鼻衄嗅覺減退,鼻黏膜色紅乾燥鼻甲萎縮,或有膿涕痂皮積留,鼻氣惡臭,伴咽乾燥、乾咳少痰、或痰帶血絲、腰膝痠軟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鼻槁證候[4]

8.1.2.1 症狀

鼻幹較甚,鼻衄嗅覺減退,鼻黏膜色紅乾燥鼻甲萎縮,或有膿涕痂皮積留,鼻氣惡臭,伴咽乾燥痛、乾咳少痰、或痰帶血絲、腰膝痠軟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4][4]

遇冷則頭痛頭昏加重,咽乾不適,咽時微痛。頭暈耳鳴腰痠無力,溲黃而少。

8.1.2.2 治法

滋養肺腎,生津潤燥

8.1.2.3 方藥

可用百合固金湯加減治療[4]:方中以百合、二地滋養肺腎爲主藥麥冬百合以潤肺生津玄蔘助二地以滋腎清熱,爲輔佐藥當歸芍藥養血和陰、貝母桔梗清肺利咽喉,爲使藥;合而用之,使陰液充足,肺腎得養,則虛火自降,諸症自愈[4]

百合固金湯汪昂醫方集解》)加減處方太子參15克,生地黃15克,麥冬15克,百合15克,白芍15克,玄蔘15克,桔梗12克,白芷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鼻涕腥穢,鼻氣穢臭者,可選加桑白皮12克、黃芩12克、冬瓜仁15克。婦女月經期症狀加重者,加澤蘭12克、川草10克、五靈脂10克。

8.1.2.4 中成藥

知柏地黃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

8.1.3 脾氣虛

鼻槁·脾氣虛證(withered nose with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氣虛弱,以鼻內乾燥鼻涕黃綠腥臭,頭痛頭昏嗅覺減退,鼻黏膜色淡,幹萎較甚,鼻腔寬大,涕痂積留,伴納差腹脹、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脈緩弱等爲常見症的鼻槁證候[4]

8.1.3.1 症狀

鼻內乾燥鼻涕如漿如酪,其色微黃淺綠,頭痛頭昏嗅覺減退,鼻黏膜色淡,幹萎較甚,鼻腔寬大,鼻氣腥臭,涕痂積留,痂皮淡薄,患者少腹脹、倦怠乏力少氣大便時溏、面色萎黃,脣舌淡白,苔白,脈緩弱[4][4]

8.1.3.2 證候分析

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水谷精微不能上輸,則鼻失濡養;肌膜乾燥而色淡,脾虛溼停,鬱而化熱溼熱蒸灼,故鼻內肌膜萎縮、鼻痂黃綠色[4]

少腹脹便溏而疲乏少氣,脣舌淡白爲脾虛之證[4]

8.1.3.3 治法

補中益氣養血潤燥[4]

補益肺脾,行氣逐邪。

8.1.3.4 方藥

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黃芪炙甘草黨蔘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朮四物湯加減治療:其中以補中益氣湯健脾益氣,升清降濁,培土生金,以四物湯養血活血,潤燥生肌,二方合用,有健脾胃而升清陽生氣血而潤鼻燥之功[4]

對於一些頑固病例,長期治療不效者,根據“久病多瘀”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論,可適當運用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紅花丹蔘赤芍丹皮水蛭虻蟲等配入使用[4]

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加減處方黨蔘15克,黃芪15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白朮10克,柴胡10克,升麻15克。水煎服。若鼻粘膜潰爛,鼻氣腥臭較甚者,加黃柏12克、苦蔘12克。嗅覺失靈者.加蒼耳子10克、辛夷花10克、白芍10克。鼻粘膜萎縮較甚者,加丹蔘15克、赤芍l5克、桃仁10克。

8.1.3.5 中成藥

(1)補中益氣丸,口服,每次6~10克,每日3次。

(2)參苓白朮散(丸、膠囊),口服,散劑或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次.膠囊每次3粒,每日3次。

8.2 外治法

8.2.1 滴鼻

宜用滋養潤燥藥物,可選用蓯蓉滴鼻液[備註]蓯蓉滴鼻液(經驗方):肉蓯蓉、羊藿葉、當歸桂枝黃芪各300 g,煎水兩次,濃縮成浸膏,加石蠟油500 ml,混合。蜂蜜芝麻油加冰片少許滴鼻,每日2~3次[4]

8.2.2 洗鼻

可用石蠟油複方薄荷油清魚肝油滴鼻,也可用蜜糖、將暖生理鹽水或暖開水盛於碗盆內,囑病人低頭由鼻將芝麻油加冰片少許滴鼻。水吸入,經口吐出,反覆多次,可洗淨鼻內痂皮及膿涕。每天洗 1~2次,洗滌後再滴藥液,效果更佳。

8.2.3 吹鼻

魚腦石散[備註]魚腦石散經驗方):魚腦石粉9g、冰片0.9g、辛夷花6g、細辛3g,共爲細末。吹鼻,每日2~3次[4]

8.3 鍼灸療法

8.3.1 針刺

取穴:取迎香禾髎素髎足三裏肺俞脾俞等穴[4]

刺灸法:每次2~3穴,中弱刺激留針10~15 min,每日一次[4]

8.3.2 艾灸

取穴百會足三裏迎香肺俞等穴[4]

刺灸法:懸灸至局部發熱,出現紅暈爲止,每日或隔日一次[4]

8.3.3 迎香穴埋線

鼻部周圍按一般外科原則消毒,鋪小孔巾,在迎香穴位外局部注射1%普魯卡因,每側1~2 ml,用帶有腸線的三角縫合針穿過穴位內,剪去露出皮膚外面的線頭。如有出血,可稍壓迫止血,不必包紮。如有線頭露出,容易引起感染,或使整條腸線脫落。[4]

8.4 食療

(1)黑芝麻適量拌糖,每天食適量。

(2)天冬麥冬各10克,泡水代茶飲服。

(3)南杏桑白煲豬肺:南杏15~20克,桑白皮15克,豬肺約250克,煲湯飲用。

8.5 醫案

續名醫類案》卷十七:王執中母氏久病鼻幹,有冷氣,問諸醫者,醫者亦不曉,但云疾病去自愈。既而去亦不愈也。後因灸絕骨而漸愈。執中也常患此,偶絕骨微疼而著艾,鼻幹亦失去,初不知是灸絕骨之力,後闋《備急千金要方》有此症,始知鼻幹之去,因灸絕骨也。

《試用大蒜治療萎縮性鼻斃的初步報告》:康××,男性,25歲,1955年7月20日入院。主訴頭痛鼻塞嗅覺消失,已有3年餘,於1952年4月即有黃色水樣鼻涕,以後漸成膿性並有臭味,1年後鼻內乾燥,有時鼻出血,並有多量黃綠色痂皮。頭痛以前額部夜間爲重。嗅覺初期減退,以後消失。曾用過組織療法,並內服核黃素,除自覺鼻腔通氣較好外,無其他效果。檢查:全身檢查未見異常。局部情況有輕度鞍鼻,鼻粘膜呈暗灰色,中下鼻甲略有萎縮前庭鼻腔內有大塊黃綠色癡皮附着,後鼻腔顯著增大,可直視鼻咽部,中隔無顯著病變。治療經過;於7月25日開始大蒜製劑治療,每日2次,大蒜油紗條填入鼻腔(將大蒜搗成糊狀,壓取其汁用消毒紗布過濾,與生理鹽水配製成40%溶液,或與甘油配成50%溶撒),每次3~5 h,3日後,頭疼減輕,鼻痂軟化,易擤出,五日後嗅覺增強,可聞到蘋果味,鼻出血停止。他覺檢查:粘膜潮紅,溼潤、無鼻癡。兩下鼻甲略現增大,通氣良好,嗅覺近乎正常。住院18天出院。(摘自《中華耳鼻咽喉科雜誌》1957年第2號)

9 鼻乾燥患者日常保健

(1)保持鼻竅清潔溼潤,清除鼻內積涕或痂皮,禁用血管收縮劑滴鼻[4]

(2)防治全身慢性疾患,加強營養,多喫蔬菜、水果、動物肝臟、豆類等食物,少食辛辣炙煿燥熱食物[4]

(3)鍛鍊身體,增強體質,預防感冒,積極防治各種急慢性鼻部疾病[4]

(4)改善工作環境,減少粉塵吸入,室內常灑水,保持空氣溼潤,在乾燥粉塵環境中工作,要戴口罩等[4]

10 參考資料

  1. ^ [1]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5-47.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5.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治療鼻乾燥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