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澀症·邪熱留戀證

白澀症 中醫證名 中醫學 中醫眼科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ái sè zhèng ·xié rè liú liàn zhèng

2 英文參考

dry eye with lingering pathogenic heat patter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白澀症·邪熱留戀證(dry eye with lingering pathogenic heat pattern)是指邪熱留戀,常見於暴風客熱天行赤眼治療不徹底,以微感畏光流淚,少許眼眵,乾澀不爽,白睛赤絲細脈,遲遲不退,瞼內亦輕度紅赤,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爲常見症的白澀症證候[1]

4 症狀

白澀症·邪熱留戀證常見於暴風客熱天行赤眼治療不徹底,以致白睛遺留少許赤絲細脈,遲遲不退,瞼內亦輕度紅赤,可有少量眼眵及畏光流淚,乾澀不爽等。

5 證候分析

熱邪傷陰,餘邪未盡,肺脾兩經伏熱,故隱隱可見白睛瞼內有赤絲細脈,遲遲不退,畏光流淚,眼眵不多。邪熱阻絡,血氣不通,津液失布,故目千澀不爽。

6 治法

白澀症·邪熱留戀證治宜清熱利肺。

7 方藥治療

白澀症·邪熱留戀證可用桑白皮湯加減治療。方中桑白皮黃芩菊花旋覆花桔梗地骨皮肺熱,利肺氣玄蔘麥冬肺陰,清伏火;茯苓澤瀉利溼明目甘草調和諸藥。證屬傷陰而無溼者,用本方去茯苓澤瀉

8 關於白澀症

白澀症(dry eye)爲病證名[2]。出《審視瑤函》。俗稱白眼(《審視瑤函》卷三)。是指以白睛赤腫不顯,乾澀不爽爲主要表現的眼病[2]白澀症爲慢性眼病。藥物治療難取速效。

白澀症類似於西醫的慢性結膜炎淺層點狀角膜炎

詳見白澀症條。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01.

治療白澀症·邪熱留戀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白澀症·邪熱留戀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