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貝蟲

寄生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ā bèi chóng

2 英文參考

Babesia. spp[WS/T 564—2017 巴貝蟲病診斷]

3 概述

巴貝蟲(Babesia. spp)是寄生在人和脊椎動物紅細胞內的原蟲巴貝蟲屬於頂復門(Apicomplexa)、孢子蟲綱(Sporozoa)、梨形蟲亞綱(Prioplasmasina)、梨形蟲目(Piroplasmida)、巴貝蟲科(Babesiidae)、巴貝蟲屬(Babesia)。目前己鑑定的有100多種巴貝蟲,可以感染牛、馬、羊、犬等多種哺乳動物和鳥類。能感染人體巴貝蟲主要有田鼠巴貝蟲(Babesia microti)、分歧巴貝蟲(B.divergens)、鄧肯巴貝蟲(B.duncani)、獵戶巴貝蟲(B.venatorum)等。[1]

4 巴貝蟲形態

巴貝蟲紅細胞形態多樣。常見蟲體形態有環形、圓形、杆形、點狀、梨形、阿米巴形等。典型形態爲梨形,常在一個紅細胞內有多個蟲體寄生,以1~4個蟲體居多,可形成三聯體,或四聯體型,即馬耳他十字形;且可爲不同發育時期的蟲體。經瑞氏或吉氏染色後,胞漿呈藍色,核呈紅色。根據蟲體大小分爲:大型巴貝蟲,體長2.5μm~5μm,如分歧巴貝蟲;小型巴貝蟲,體長1.0μm~2.5μm,如田鼠巴貝蟲[1]

5 巴貝蟲生活史

巴貝蟲生活史主要包括在人或脊椎動物紅細胞內的發育階段和媒介蜱體內發育階段。巴貝蟲子孢子通過蜱叮咬唾液進入人或脊椎動物體內,侵入紅細胞後,通過出芽生殖方式或二分裂增殖發育成裂殖子。隨着紅細胞破裂,裂殖子釋放後,再侵入新的紅細胞,重複分裂增殖。部分蟲體不再進行裂體增殖,而發育雌雄配子體。配子體通過蜱吸食宿主血液進入蜱體內,在腸道發育爲配子,進而結合成合子然後進行增殖,再通過血淋巴移行至蜱體內各個組織。移行到蜱唾液腺合子,進一步發育子孢子,完成一個生活週期。f[1]

巴貝蟲在蜱間傳播方式有:①經卵傳遞:雌蜱吸血後,巴貝蟲在蜱體內繁殖發育後,進入蜱卵巢,經卵傳遞給下一代蜱。②期間傳播:幼蜱(或若蜱)吸食含有巴貝蟲血液發育,將蟲體傳給下一個發育階段。[1]

6 巴貝蟲病

巴貝蟲病(babesiosis/babesiasis)是由巴貝蟲感染引起的一類人獸共患寄生蟲病,主要經蜱傳播[1]

6.1 流行病學

6.1.1 傳染源

感染巴貝蟲的人和社鼠、褐家鼠、黃胸鼠、黑線姬鼠等齧齒類,及牛、鹿、犬、浣熊、鳥類等動物[1]

6.1.2 傳播途徑

蜱叮咬輸血器官移植等途徑傳播[1]

6.1.3 易感人羣

人對巴貝蟲普遍易感[1]

6.1.4 地區分佈

6.1.4.1 國外分佈

巴貝蟲呈世界性分佈,自1888年羅馬尼亞科學家Babes首次從病牛紅細胞中發現雙芽巴貝蟲(Babesia bigemina)以來,己鑑定報道100餘種,但感染人體的主要有田鼠巴貝蟲、分歧巴貝蟲、鄧肯巴貝蟲和獵戶巴貝蟲等數種。1957年南斯拉夫學者報道了首例人體巴貝蟲感染病例之後,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均有巴貝蟲感染病例報道,以美洲、歐洲地區爲多。美國自2011年將巴貝蟲病作爲法定傳染病報告以來,每年報告約1000例感染者,主要流行蟲種爲田鼠巴貝蟲。而歐洲地區報道病例略少,主要流行蟲種爲分歧巴貝蟲、獵戶巴貝蟲和田鼠巴貝蟲。近年來,埃及、墨西哥、南非、莫桑比克、澳大利亞、巴西、日本、韓國等相繼報道了人感染巴貝蟲的病例。[1]

6.1.4.2 我國分佈

我國首次人體巴貝蟲感染病例報告可追溯到1944年,洪式閭對重慶地區一例疑似瘧原蟲感染者的血塗片檢查時,根據原蟲形態特徵分析判定,該患者巴貝蟲感染。至今,我國己報告病例約100例,病例報告地區包括黑龍江、雲南、重慶、廣西、上海、新疆、浙江、內蒙古、山東及臺灣等,報道病例較多的地區爲黑龍江和雲南。我國分佈蟲種主要是田鼠巴貝蟲、獵戶巴貝蟲和分歧巴貝蟲,南方以田鼠巴貝蟲爲主,北方則以獵戶巴貝蟲爲主。多數病例發病集中在夏季,可能由於該季節是蜱蟲活動的高峯期,易引起人的感染。在我國文獻報道病例中少數患者有明確的蜱蟲叮咬史、手術輸血史,有些患者無明確的感染方式。[1]

6.2 巴貝蟲病的臨牀表現

6.2.1 常見臨牀表現

巴貝蟲病的臨牀表現與無性繁殖巴貝蟲破壞紅細胞程度及宿主免疫狀態有關,其潛伏期1周~4周。免疫功能正常者多呈自限性,症狀可持續2周~4周。症狀包括寒戰發熱出汗乏力噁心、食慾減退、肌肉疼痛關節疼痛頭痛腹痛貧血血紅蛋白尿等。[1]

6.2.2 重症臨牀表現

重症患者起病急,多發生於脾切除、老年體弱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病人可出現高熱體溫可達40℃)、重度貧血血紅蛋白尿、呈醬油色尿、黃疸、呼吸窘迫、腎功能衰竭或昏迷,甚至死亡。病人肝功能異常。[1]

6.3 巴貝蟲病的診斷

巴貝蟲病的診斷參見WS/T 564—2017 巴貝蟲病診斷

6.4 需要巴貝蟲病相鑑別的疾病

6.4.1 瘧疾

到過瘧疾流行區旅遊或工作,有蚊蟲叮咬史。典型的瘧疾發作先後出現寒戰發熱出汗、退熱的週期症狀瘧原蟲鏡檢陽性瘧疾快速診斷試劑檢測陽性。血片染色後鏡檢巴貝蟲瘧原蟲的區別:間日瘧原蟲感染紅細胞明顯大於正常紅細胞巴貝蟲感染紅細胞大小無明顯改變;惡性瘧原蟲感染紅細胞大小無改變,常見環狀體,而巴貝蟲形態多樣;同時注意三日瘧卵形瘧原蟲的鑑別診斷。[1]

6.4.2 萊姆病

萊姆病也是一種以蜱爲媒介傳播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患者常出現遊走性紅斑、乏力畏寒發熱頭痛噁心嘔吐關節疼痛肌肉疼痛症狀[1]

6.4.3 恙蟲病

恙蟎叮咬史。患者在陰部或細嫩的皮膚上有焦痂或黃豆大的潰瘍,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數月消失,病後4 d~6 d胸腹部有紅色斑丘疹。其熱型爲稽留或馳張型。外斐試驗陽性

6.4.4 黑熱病

有到過黑熱病流行區,有白蛉叮咬史。一般有不規則發熱、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貧血症狀骨髓塗片可查見利什曼原蟲[1]

6.4.5 登革熱

有到過登革熱流行區,有蚊蟲叮咬史。起病急驟,臨牀表現複雜多樣,有高熱頭痛眼球痛、肌肉關節疼痛鼻衄淋巴結腫大、出疹等症狀,一般在發熱4 d~5 d時出現斑疹分佈於軀幹、面部和四肢隨體溫下降皮疹消失。血清登革熱病毒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恢復期血清IgG抗體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1]

6.4.6 敗血症

寒戰高熱出汗症狀,熱型多爲弛張熱,無週期性,白細胞總數升高伴中性粒細胞增多,血培養可見致病菌,有原發病竈和皮膚膿腫以及擠壓癤瘡等病史。[1]

7 參考資料

  1.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WS/T 564—2017 巴貝蟲病診斷[Z].2017-8-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