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可病毒疹

疾病 細小核糖核酸病毒性皮膚病 病毒性皮膚病 皮膚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āi kě bìng dú zhěn

2 英文參考

echovirus eruption

echovirus exanthems

3 概述

埃可病毒疹(ECHO virus eruption)是由ECHO病毒引起的發疹性疾病。埃可病毒系人腸道病毒的縮寫。臨牀表現與其它病毒一樣,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胃腸道及呼吸道症狀,同時可伴發皮疹。約1/3埃可病毒感染的病人在疾病早期,可出現散在性粉紅色斑疹,似風疹樣發疹,初出現於面頸部,後延及軀幹及四肢,亦偶波及掌蹠,無癢感,皮疹多在4~5d內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亦有患兒在口頰粘膜出現似Koplik斑。

病毒疹就是小朋友得到病毒感染之後,全身症狀大致消除,但是仍然在皮膚出現一些不痛不癢、有時候常常是全身性的疹子,叫病毒疹。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病毒所起的疹子都叫病毒疹,像麻疹、德國麻疹水痘等等,它有全身症狀的時候,那麼這些皮膚疹子,是它診斷的依據,這些病並不叫病毒疹。

有許多前述常見特定的病毒以外,所引起的皮膚疹子,通常它反應的是急性期已經過去,像發燒、全身痠痛,引起全身的免疫反應,那這種反應表現在皮膚上面,就會有剛提到不痛不癢、常常在兩三天當中由身體中心跑到四周,有時候看到頭、臉先出現,在兩三天當中,全身都有了,那也在接下來的兩三天中完全消失,這種皮膚病變叫做病毒疹。

埃可病毒疹尚無特殊療法。皮疹應對症處理。除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者外,一般預後良好,恢復完全而罕見有後遺症。

4 疾病名稱

埃可病毒疹

5 英文名稱

ECHO virus eruption

6 別名

ECHO virus exanthems;echovirus eruption;echovirus exanthems

8 ICD號

B08.8

9 流行病學

埃可病毒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或散在性傳染。但每次流行情況均不相同,暴發性流行多由於水源污染傳染源爲人,傳染途徑主要爲經糞-口途徑,也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染,蒼蠅亦可作爲傳染媒介。

10 病因

埃可病毒疹由人腸細胞病變孤兒病毒(ECHO virus)引起。埃可病毒RNA病毒,體積極小,直徑20~30nm,已有38個血清型,常寄生人體腸道中,通過糞便及口腔分泌物傳播

11 病機

已證實引起皮疹的ECHO病毒中有1,2,4,5,8,9,14,16,18,23,30,32型,其中以4,9,16三型引起多形性皮疹。

12 埃可病毒疹的臨牀表現

ECHO病毒兒童感染在臨牀上多樣,通常表現以下幾個症候羣:腦膜炎、腦炎和癱瘓性疾病、心肌炎心包炎皰疹性咽峽炎、出疹性發熱、胃腸炎、呼吸道感染等。潛伏期4天,起病時多有上呼吸道症狀如中等度發熱咽痛、流涕、咳嗽等,及厭食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皮疹多數在發熱時出現,可在起病開始即出現或在發病1~2天后出現,也可在熱退後出疹,與幼兒急疹相似。皮疹呈多形性,數量分佈不定,多見風疹樣紅色斑丘疹,無癢感,消退後無色沉斑。常出現在面頸部、四肢、軀幹,偶波及掌蹠。約1/3埃可病毒感染的病人在疾病早期,可出現散在性粉紅色斑疹,似風疹樣發疹,初出現於面頸部,後延及軀幹及四肢,亦偶波及掌蹠,無癢感,皮疹多在4~5d內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亦有患兒在口頰粘膜出現似Koplik斑。ECHO-9型爲出血性紫癜樣皮疹,ECHO-9、16在口頰黏膜出現灰白色黏膜疹,破後成潰瘍。ECHO-16型,可有臍窩狀水皰口腔黏膜可見小潰瘍。本病夏秋季發病較多,以小兒爲主,一家可多人發病。

現就各型ECHO病毒可出現的皮疹表現分述如下:

(1)埃可病毒2    在發熱時,初在腹部、腰部,然後蔓延到軀幹、頸部,出現紅色、銅紅色的丘疹,可有咽炎鼻炎及頸淋巴結腫大。

(2)埃可病毒4    在發熱時或當雙相熱的第2個高峯時,在頰部、軀幹及掌蹠等部位發生橙紅色或紫紅色斑疹或瘀斑,部分病人可出現風疹樣發疹,亦有少數病人可出現水皰,常有腦膜炎腸道症狀

(3)埃可病毒5    在發病2~3 d出現淡紅色丘疹,在臀部及四肢的皮疹較密集,在面部及軀幹則稀疏散在,有時併發腸炎

(4)埃可病毒7    在發熱時於軀幹部出現斑丘疹及瘀斑,常伴無菌腦膜炎

(5)埃可病毒9    常呈大流行,起病急劇,可有頭痛咽痛腹痛噁心,但一般無腹瀉,發病1~2d後,在面部、頸部、軀幹、四肢伸側及掌蹠等順序出現淡紅色斑丘疹風疹樣或麻疹樣發疹,有時可有瘀點或瘀斑,在臼齒對面的頰粘膜亦可發生白色或淡灰色小點,在舌部也可發生水皰或小潰瘍。發疹時體溫上升,皮疹可反覆成批出現,淋巴結腫大,常並發腦膜炎。有時出現暫時性輕度的肌肉無力。

(6)埃可病毒11    常無發熱,全身可發生斑丘疹水皰多形性紅斑,常併發枕部淋巴結腫大,輕度呼吸道症狀,有時可導致腹瀉流行。

(7)埃可病毒16    是波士頓疹病的病因,1957年夏季在波士頓流行,故名。以後在其它地區亦有發現。潛伏期3~8d,初起有發熱頭痛咽喉痛、肌肉痠痛及眼部有燒灼感等症狀。成人的全身症狀兒童爲重。經1~2d後,體溫下降,出現淡紅色斑疹斑丘疹,多散在分佈,但亦可數目很多,甚至互相融合。主要發生於面部、胸背部,然後延及四肢及掌、蹠,甚至全身。50%病人於咽喉齒齦或頰粘膜可發生散在性紅色小點或黃白色糜爛面。可伴發結膜炎淋巴結腫大及無菌腦膜炎。血象白細胞數正常,在恢復期,血清中有中和抗體補體結合抗體,且可存在多年。皮疹經2~3周後自然消退

(8)埃可病毒18    全身發生斑丘疹,常在新生兒室引起腹瀉流行。

(9)埃可病毒19    在發病2~3d,於面、頸及軀幹上部出現斑丘疹,有時融合成片,約經5d後消退

(10)埃可病毒25    在發熱或熱退時,面部、四肢及全身發生斑丘疹水皰,可有皰疹性咽峽炎無菌腦膜炎或呼吸道症狀

13 實驗室檢查

13.1 病毒分離

大多數埃可病毒可用猴腎細胞培養分離,如加用人胚肺細胞株W1~38則效果更好。

13.2 血清檢查

恢復期血清抗體效價比急性期升高4倍有診斷價值,中和實驗是最常使用的病毒鑑定方法,部分血清型如3,6,7,11~15,19~21,24,29型可用血凝抑制試驗進行診斷。用聚合酶鏈反應檢測病毒RNA是快速敏感方法

14 輔助檢查

中和試驗或免疫熒光檢測。多種混合多價血清快速靈敏。

15 診斷

埃可病毒疹表現複雜,易誤診,確診應根據臨牀上出現典型綜合徵,以咽拭子和糞便中重複分離到同一ECHO病毒,腦脊液胸腔積液骨髓、皰液、血液中均可分離出同一病毒。疾病恢復期3~4周血清中出現特異IgM抗體效價上升4倍以上有診斷價值。一般採用中和試驗或免疫熒光檢測。多種混合多價血清快速靈敏。

診斷要點:

1.流行病學資料  夏秋季流行,以小兒居多,家庭中多人發病等有參考意義。有近期內在本地流行的資料在診斷上尤有價值。

2.臨牀特徵  一些有特徵性的臨牀表現,如無菌腦膜炎、出疹性發熱等對協助診斷有價值。

3.病毒學和血清檢查  病毒分離可採用血液腦脊液皰疹液等接種於猴腎或人胚肺細胞。僅在患者的糞便或咽部中分離埃可病毒時,需結合血清檢查進行判定,因健康人羣的腸道內也常有此類病毒

16 鑑別診斷

應與麻疹風疹猩紅熱幼兒急疹、口足病等,根據流行病學、典型綜合症狀及病毒培養分離進行鑑別。

16.1 風疹

主要發生嬰兒,其特徵爲耳、枕骨淋巴結腫大,有壓痛。而埃可病毒感染爲夏季發病、無瘙癢、也無頸後和耳後淋巴結腫大。

16.2 輪狀病毒和致病性大腸埃希桿菌引起的腹瀉

輪狀病毒腹瀉好發於秋、冬季,它與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脫脫症狀均較明顯。埃可病毒感染多見於嬰兒腹瀉爲主要症狀,一般不出現脫水症狀,確診要依賴病原學和血清檢查

17 埃可病毒疹的治療

埃可病毒疹尚無特殊療法。皮疹對症處理。對易感的嬰幼兒可注射丙球蛋白3~6ml,脊髓灰質炎減毒疫苗干擾病毒感染。ECHO-3,4,6,9,11型減毒活疫苗正在研製中。目前尚未有特效治療,主要採用對症和支持療法。靜脈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新生兒嚴重感染可能有效,嬰幼兒腹瀉也有導致脫水酸中毒的可能,須酌情給予輸液治療。

18 預後

除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者外,一般預後良好,恢復完全而罕見有後遺症。

19 埃可病毒疹的預防

注意個人衛生,改善飲水和食品衛生,避免在不潔水中游泳,加強環境公共衛生,滅蠅,接觸患者嬰兒可注射丙球蛋白,有一定預防作用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