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ves病

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疾病 普通外科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概述

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toxic diffuse goiter)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臨牀表現並不限於甲狀腺,而是一種多系統綜合徵,包括:高代謝症候羣,瀰漫性甲狀腺腫,眼徵,皮損和甲狀腺肢端病。由於多數患者同時有高代謝症和甲狀腺腫大,故稱爲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又稱Graves病,亦有瀰漫性甲狀腺腫伴功能亢進症突眼性甲狀腺腫原發性甲狀腺腫伴功能亢進症Basedow病等之稱。甲狀腺以外的表現爲浸潤內分泌突眼,可以單獨存在而不伴有高代謝症。控制甲亢症羣的基本方法爲: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放射性核素碘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栓塞治療。四者中以抗甲狀腺藥物療法最方便和安全,應用最廣。中醫中藥對輕症患者也有一定效果;碘劑僅用於危象和手術治療前準備;β-受體阻滯藥主要用作輔助治療或手術前準備,也有單獨用於治療本病。

3 英文名稱

toxic diffuse goiter

6 ICD號

E05.0

7 流行病學

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的發病率大約佔總人口的0.5%,佔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的60%~80%,男女之比爲1:4~1:9。女子發病年齡在20~50歲之間,白人和亞洲人基本相同,而黑人的發病率較低。

8 病因

對於Graves病,雖然經過近幾十年的不斷探討,包括臨牀及實驗研究,但對其發生仍未能得到肯定的解釋,但已有一些較清晰的解釋。

8.1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是多數人承認的病因,說明Graves病遺傳基因有密切的關係的例子,是在一個家族中常可見到先後發病的病例,且多爲女性。大約有15%的病人有明顯的遺傳因素。Graves病人的親屬約有一半血中存在甲狀腺自身抗體甲亢發生人白細胞抗原(HLAⅡ類抗原)顯著相關,其檢出率因人種的不同而不同。我國人與HLA-H46明顯相關,除了HLA基因外,還有非HLA基因。

8.2 精神創傷

各種原因導致的精神過度興奮,或過度憂鬱,均可導致甲狀腺激素的過度分泌。機制可能是高度應激時,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急劇升高,從而改變抑制T淋巴細胞(Ts)或輔助性T淋巴細胞(Th)的功能,增強了免疫反應

8.3 免疫系統異常

T淋巴細胞甲狀腺內的抗原發生致敏反應刺激B淋巴細胞,合成針對這些抗原抗體T細胞甲亢中起重要作用,正常人周圍血淋細胞T細胞平均佔63.6%,而未治療過的Graves病人的T細胞爲93.1%,Graves病者的T細胞較正常人顯著增高。用抗甲狀腺藥物治療使甲亢緩解後,T細胞的比例可恢復正常,未緩解者則仍與未治療者相似。血中促甲狀腺激素受體受體抗體(TRAb)是人類特有的抗體,僅在自身免疫甲狀腺疾病的病人中查出,被認爲是引起Graves病的主要的和直接的原因。

9 病機

9.1 病機

Volpe提出Graves病的發病機製爲:Graves病者具有HLA相關的遺傳因素所引起的Ts功能特異缺陷,環境因素、感染藥物創傷或其他應激反應等,也可誘發Ts的功能減低、數目減少、加重器官特異性T細胞的缺乏,從而減少了針對甲狀腺的Th的抑制。特異的Th在有單核細胞及特異抗原存在的情況下,產生IFN-γ,刺激特異性B淋巴細胞活化而產生甲狀腺刺激抗體(TSAb)。TSAb與TSH相似,刺激TSH受體,使甲狀腺激素的產生增加,增強甲狀腺抗原的表達。干擾素-γ(IFN-γ)在甲狀腺細胞表面引起HLA-DR抗原的表達,此種效應可被TSAb及TSH增強。甲狀腺細胞變爲表面抗原細胞是由於這種特異Th的刺激及不斷作用。目前較爲公認的發病機制如(圖1)。

近年的研究證明,Graves病發生發展是TRAb等刺激抗體甲狀腺刺激的結果,TRAb可直接作用甲狀腺細胞上的TSH受體,激化cAMP途徑,使甲狀腺細胞增生,激活甲狀腺細胞代謝,合成甲狀腺激素增加。這種自身抗體Graves病血清中的陽性率達83%~100%。在未治療的Graves病者中,TRAb的陽性率可高達88.2%,這些抗體只在自身免疫甲狀腺疾病(AITD)病人血中檢出,非AITD病人,如單純甲狀腺腫甲狀腺瘤等,血中不能檢測到TRAb,或僅能檢測到很低濃度的TRAb。

9.2 病理學

9.2.1 (1)大體形態

肉眼見甲狀腺通常是左右對稱的瀰漫性腫大(圖2)。重量從50~200g不等。甲狀腺的表面輕度凹凸不平,血管明顯易見,甲狀腺呈略帶光澤的紅色。切面分葉狀表現明顯,缺乏膠質的光澤,呈暗紅色肉樣。另外由於淋巴濾泡的形成切面有時呈斑點狀。

9.2.2 (2)組織形態

濾泡上皮的過度增生是Graves病的基本圖像。有大小不等的濾泡組成的小葉結構,但形狀仍然保持(圖3)。未經治療的病例中含小型濾泡,內腔縮小且膠質減少(圖4)。有膠質的濾泡中可在濾泡上皮的近旁見到被稱爲scalloping的空泡(圖5)。這種scalloping實際上是人工現象。另外,過度增生上皮常常排列成乳頭狀或鋸齒狀結構(圖6),細胞爲高柱狀、胞漿淡染。有時可見散在的多倍體化大型細胞核。間質多呈輕度纖維化並伴有淋巴細胞浸潤和樹突狀細胞增加。也可見到淋巴濾泡的形成(圖7)。淋巴濾泡主要是B細胞,其周圍是T淋巴細胞淋巴細胞浸潤較強的病例也可出現類似於橋本甲狀腺炎的濾泡破壞和濾泡上皮嗜酸性變等改變(圖8)。明顯類似於橋本甲狀腺炎病理變化的病例也可稱爲橋本氏中毒症,將來很有可能發展成甲狀腺機能低下。此外,還可見到伴有砂粒體的病例。Graves病組織學變化並非單一性,不同的病例甚至同一病例不同的部位形態變化呈多樣性。

Graves病組織學圖像可以分爲幾種類型:①不含膠質的濾泡瀰漫性存在型;②不含膠質的濾泡侷限性存在型;③多數濾泡含有膠質,濾泡上皮呈明顯的乳頭狀突起;④類似於正常甲狀腺組織型。作爲合並病變,2%~9%的Graves病可見到腺瘤乳頭狀癌或濾泡癌等腫瘤性病變。乳頭狀癌中以微小癌居多。

Graves病的病理組織學改變會因治療方法和治療階段的不同而出現多種多樣的變化。使用丙基氧嘧啶或甲巰咪唑抗甲狀腺藥物後,可以促進TSH分泌,可見到過度增生的濾泡和富含膠質的擴張狀的濾泡(圖9)。使用無機碘後,濾泡上皮體積變小,過度增生的變化減少,並且由於甲狀腺球蛋白的分泌被抑制而引起膠質濃縮。使用大量放射性碘後可引起甲狀腺破壞,作爲破壞後的反應,濾泡上皮出現嗜酸性變,細胞核出現多倍體化,並出現間質纖維化。另外,β受體阻斷藥因與甲狀腺素的生成和分泌無直接關係,所以對甲狀腺形態影響不大。甲狀腺部分切除後再發的病例中結節性變化比增殖性變化多見。

細胞學檢查,可發現鋪路石樣的細胞團,有時可見小濾泡結構細胞核漿均大型化,核爲卵圓形偏在性,細胞漿內可見邊緣空泡。以小型濾泡爲主體的病例往往含膠質較少。有的病例背景中可出現大量的淋巴細胞。沒有治療效果的病例其細胞邊緣空泡多見,有治療效果的病例細胞邊緣空泡不明顯。

9.2.3 (3)免疫組織化學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發現,由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球蛋白、T3、T4甲狀腺特異性蛋白質在濾泡內和上皮中多爲強陽性染色。此外,濾泡上皮中HLA-DR和CD45陽性。間質中CD4陽性的T淋巴細胞增加。

電子顯微鏡檢查可見細胞質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器增加,細胞濾泡麪微絨毛發達,這些所見均顯示濾泡上皮機能亢進。另外,還可見到基底膜內有電子密度高的免疫複合體樣沉着物。

9.2.4 (4)甲狀腺外的臟器變化

Graves病眼症是由於肌肉結締組織內的水腫、炎細胞浸潤脂肪組織增加而使眼球後部組織的體積增加而引起的,眼眶肌肉結締組織玻璃酸和硫酸軟骨素沉積增加。水腫是由於纖維細胞產生的氨基葡聚糖的親水性造成的。組織學眼眶內的肌肉腫脹、橫紋消失、淋巴細胞浸潤。局部黏液水腫皮膚可見到向真皮浸潤淋巴細胞、黏多糖沉積。

9.3 病理生理

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的病理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其作用原理尚未完全闡明。以往認爲過量的甲狀腺激素作用線粒體,對氧化磷酸化過程具有拆耦聯的作用。以致氧化過程所產生的自由能,不能以ATP的形式貯存而消耗殆盡,故氧化率增加而能源供應不足,從而引起臨牀症狀。近年發現,在甲亢患者中並無拆耦聯的證據,相反甲狀腺激素可促進磷酸化,主要通過刺激細胞膜的Na+-K+-ATP酶(即Na+-+K泵),後者在維持細胞內外Na+-K+梯度的過程中,需要大量能量以促進Na+的主動轉移,以致ATP水解增多,從而促進線粒體氧化磷酸化反應,結果氧耗和產熱均增加。甲狀腺激素作用雖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於促進蛋白質的合成,促進產熱作用,以及與兒茶酚胺具有相互促進作用,從而影響各種代謝和臟器的功能。如甲狀腺激素增加基礎代謝率,加速多種營養物質的消耗,肌肉也易消耗。甲狀腺激素兒茶酚胺協同作用加強後者在神經心血和胃腸道等臟器的興奮刺激。此外,甲狀腺激素肝臟心肌腸道也有直接刺激作用。非浸潤性突眼可能由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所致,浸潤性突眼則原因不明,可能和自身免疫有關(甲狀腺球蛋白-抗甲狀腺球蛋白免疫複合物和球外肌肉結合後,引起肌肉病變),球后組織淋巴細胞浸潤,以及血中存在突眼抗體爲這一說法的有力佐證。

10 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的臨牀表現

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起病緩慢。在表現典型時,高代謝症候羣,甲狀腺腫和眼徵三方面的表現均較明顯,但如病情較輕可與神經症相混淆。有的患者可以某種(些)特殊症狀如突眼、惡病質或肌病等爲主要表現。老年和兒童患者的表現常不典型。近年,由於診斷水平逐步提高,輕症和不典型患者的發現已日見增多。典型病例常有下列表現。

10.1 神經系統

患者激動精神過敏,舌和二手平舉向前伸出時有細震顫,多言多動、失眠緊張、思想不集中、焦慮煩躁、多猜疑等,有時出現幻覺,甚而亞躁狂症,但也有寡言、抑鬱者,患者反射活躍,反射時間縮短。

10.2 代謝綜合徵

患者怕熱多汗皮膚、手掌、面、頸、腋下皮膚紅潤多汗。常有低熱,發生危象時可出現高熱患者常有心動過速、心悸、胃納明顯亢進,但體重下降,疲乏無力。

10.3 甲狀腺

多數患者甲狀腺腫大爲主訴。呈瀰漫性對稱性腫大,質軟,吞嚥時上下移動。少數患者甲狀腺腫大不對稱、或腫大明顯(圖10)。由於甲狀腺血流量增多,故在上下葉外側可聞及血管雜音和捫及震顫,尤以腺體上部較明顯。甲狀腺瀰漫對稱性腫大伴雜音和震顫爲本病一種特殊體徵,在診斷上有重要意義,但應注意靜脈音和頸動脈雜音相區別。

10.4 眼徵

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中有以下二種特殊的眼徵。

10.4.1 (1)非浸潤性突眼

又稱良性突眼,佔大多數。一般屬對稱性,有時一側突眼先於另一側。主要因交感神經興奮眼外肌羣和上瞼肌(Miiller肌)張力增高所致,主要改變爲眼瞼及眼外部的表現,球后組織改變不大。眼徵有以下幾種:①眼裂增寬(Darymple徵)。少瞬和凝視(Stellwag徵)。②眼球內側聚合不能或欠佳(Mǒbius徵)。③眼向下看時,上眼瞼因後縮而不能跟隨眼球下落(Von Graefe徵)。④眼向上看時,前額皮不能皺起(Joffroy徵)。

10.4.2 (2)浸潤性突眼

又稱內分泌性突眼、眼肌麻痹性突眼症或惡性突眼(圖11),較少見,病情較嚴重,可見於甲亢不明顯或無高代謝症的患者中,主要由於眼外肌球后組織體積增加、淋巴細胞浸潤水腫所致。

美國甲狀腺協會將Graves病的突眼分爲7級:

0級:無症狀體徵;

Ⅰ級:爲非浸潤性突眼,無症狀僅有體徵,突眼不明顯,眼徵可隨甲亢控制而逐漸恢復;

Ⅱ~Ⅳ級:爲浸潤性突眼症狀明顯,呈進行性發展,性質嚴重,通過治療可有所緩解,但一般不能恢復正常。

10.5 心血系統

心悸氣促、稍活動即明顯加劇。重症者常有心律不齊,心臟擴大,心力衰竭等嚴重表現。

10.5.1 (1)心動過速

常系竇性,一般心率100~120次/min,靜息或睡眠心率仍快,爲本病特徵之一,在診斷和療程中是一個重要參數。

10.5.2 (2)心律失常

以期前收縮最爲常見,陣發性或持久性心房顫動和撲動以及房室傳導阻滯心律失常也可發生

10.5.3 (3)心音和雜音

心搏動強大,心尖區第一音亢進,常聞及收縮期雜音,與二尖瓣關閉不全時的雜音相似,心尖區偶可聞及舒張期雜音。

10.5.4 (4)心臟肥大、擴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臟肥大、擴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多見於年長病的男性重病者。合併感染或應用β-受體阻滯藥容易誘發心力衰竭

10.5.5 (5)收縮期動脈血壓增高,舒張壓稍低或正常,脈壓增大

此由於本病時甲狀腺血流豐富,動脈吻合支增多,心搏出量和每分鐘輸出量增加所致。

10.6 消化系統

食慾亢進,體重卻明顯下降,兩者伴隨常提示本病或糖尿病的可能。過多甲狀腺素興奮蠕動以致大便次數增多,有時因脂肪吸收不良而呈脂肪痢。甲狀腺激素肝臟也可有直接毒性作用,致肝腫大和BSP瀦留、GPT增高等。

10.7 血液和造血系統

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周圍血液白細胞總數偏低,淋巴細胞百分比和絕對值及單核細胞增多,血小板壽命也較短,有時可出現紫癜症。由於消耗增加,營養不良和鐵的利用障礙偶可引起貧血

10.8 運動系統

主要的表現爲肌肉軟弱無力,少數可表現爲甲亢性肌病。

10.9 生殖系統

女性患者常有月經減少,週期延長,甚至閉經,但部分患者仍能妊娠、生育。男性多陽痿,偶見乳房發育

10.10 皮膚及肢端表現

小部分患者有典型對稱性黏液性水腫,但並非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多見於小腿脛前下段,有時也可見於足背和膝部,面部、上肢,甚而頭部。初起時呈暗紫紅色皮損,皮膚粗厚、韌實,以後呈片狀或結節狀疊起,毛囊變粗,皮膚橘皮樣改變。最後呈樹皮狀,可伴繼發感染色素沉着,甚至出現皮膚的片狀白癜風表現。在少數患者中尚可見到指端組織腫脹,呈杵狀形,掌指骨骨膜下新骨形成,以及指或趾甲變薄,形成凹形、匙形甲(Plummer甲),指甲未端鄰近遊離邊緣部分和甲牀分離現象,稱爲指端粗厚。

10.11 內分泌系統

甲狀腺激素過多除可影響性腺功能外,腎上腺皮質功能於本病早期常較活躍,而在重症(如危象)患者中,其功能呈相對減退,甚或不全;垂體分泌ACTH增多,血漿皮質皮質皮質醇的濃度正常,但其清除率加速,說明其運轉和利用增快。

11 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的併發症

11.1 內分泌浸潤性突眼

內分泌浸潤性突眼症又稱爲惡性突眼Graves病浸潤性眼病。無高代謝徵表現者又稱爲甲狀腺功能正常性Graves病。發病率佔原發甲亢的6%~10%,男多於女,年齡多在40歲以上。

11.1.1 病因與發病機

至今仍未完全闡明。儘管它常伴發於Graves病,但也可發生甲減橋本甲狀腺炎患者,甚至還可發生於無甲狀腺疾病的患者。目前多認爲與自身免疫因素有關,在與Graves病的關係方面有2種看法,一種認爲浸潤性突眼是一獨立自身免疫性疾病,它與Graves病無關,另一種認爲眼病與Graves病是互相聯繫的,甲狀腺刺激抗體(TsAb)與突眼的發生有關。近年的研究證明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均與突眼的發生有關。利用白細胞移動抑制因素MIF試驗,發現惡性突眼病人有針對眶後肌抗原的致敏T淋巴細胞;除TSAb外,致突眼抗體(EPAb)及垂體致突眼物質(EPS)等均參與突眼的發生過程。其中EPS可能是TSH的水解產物,動物實驗發現它能與豚鼠眼球組織細胞膜上的受體相結合。甲狀腺球蛋白抗原抗體複合物可作用眼外肌細胞膜,使其發生水腫淋巴細胞浸潤,引起突眼和眼外肌麻痹。此外,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球后脂肪組織以及黏多糖玻璃酸的沉積也使球后組織增生、水腫、體積增加。

11.1.2 臨牀表現

起病可急可緩,雙側眼球突出可對稱也可不對稱,少數可爲單側突眼,眼球突出度多在19~20 mm以上。患者眼瞼水腫眼球脹痛畏光流淚視力減退等症狀眼肌麻痹時可出現斜視複視。由於瞼肌收縮,眼球高度突出,眼瞼不能閉合,可引起角膜乾燥,甚至繼發潰瘍穿孔。少數病人由於眶內壓增高影響了視神經血液供應,可引起一側或雙側視盤水腫視神經炎甚至視神經萎縮視力喪失。大部分病人有甲狀腺腫大及甲亢表現,突眼的程度與甲亢病情輕重無關。部分患者可伴有侷限性黏液性水腫皮損,以脛前發病較多。本病病程一般爲1~2年,也有延長至5年者,病情緩解後,眼部充血、腫脹現象逐漸減輕或消失,自覺症狀減輕,但多數病人不能完全恢復正常,仍會遺留不同程度的眼瞼收縮、眼球突出眼外肌纖維化等。合併甲亢者若治療不當,如抗甲狀腺藥物治療劑量過大,控制症狀過快,或者控制過度出現甲減情況等均有可能使突眼加重,因此在內科治療時應注意核素131I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後也有突眼加重者,這可能是因甲狀腺受損,抗原釋放增多所致。所以對合並惡性突眼Graves病患者手術和131I治療均宜慎重。

11.2 侷限性黏液性水腫

侷限性黏液性水腫Graves病的一種特殊皮膚損害,可單獨出現,也可與浸潤性突眼同時或先後發生患者可伴有或不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

11.2.1 病因與發病機

一般認爲與浸潤性突眼相似患者血中TSI的檢出率和濃度均較高。皮膚中酸性黏多糖的含量顯著增加。

11.2.2 臨牀表現

皮損多呈對稱性,稍高出皮膚,呈暗紅色或紅棕色,表面稍發亮。皮膚薄而緊張,有時有脫屑,與正常皮膚分界清楚。一般無自覺症狀,偶有瘙癢或微痛。好發於脛前,也可見於手足背,範圍大小不等,有時很廣泛,後期常相互融合,使兩小腿增粗。皮膚被抓破或碰傷後容易合併感染。少數黏液水腫患者可合併杵狀指骨關節病變。

11.3 Graves病伴肌病

11.3.1 急性甲亢性肌病

急性甲亢性肌病亦稱甲亢伴急性延髓麻痹(acute thyrotoxic myopathy),臨牀罕見。起病急驟,常在數週內發展到嚴重狀態,出現吞嚥困難,發音不準,並可致呼吸肌麻痹,危及患者生命

11.3.2 慢性甲亢性肌病(chronic thyrotoxic myopathy)

慢性甲亢性肌病比較多見,病因不明。可能因過多的甲狀腺激素作用於肌細胞線粒體,使其發生腫脹變性能量代謝障礙所致。研究發現人體的近端肌羣主要由含線粒體豐富的紅肌組成,因此在此病初期,近端肌羣常最早受累,病變也最重,表現爲進行性肌無力,肌肉萎縮患者常訴上樓、蹲位起立及梳頭困難,實驗室檢查尿中肌酸的排泄量常增加。應用新斯的明一般無效。

11.3.3 甲亢週期性癱瘓(thyrotoxicosis associated with periodic paralysis)

甲亢週期性癱瘓多見於東方國家。機制不很清楚,可能與鉀離子細胞轉移增多有關。日本報道甲亢週期性癱瘓甲亢的1.6%,可能與飲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有關,這些碳水化合物在合成糖原時使較多的鉀離子進入細胞內。以青年男性發病爲主,多數在甲亢病情明顯時或症狀控制後出現,也可發生於典型甲亢之前。發作時症狀與家族性週期性麻痹相似,常伴有血鉀過低,應用葡萄糖胰島素靜脈滴注可誘發本症。

11.3.4 甲亢重症肌無力(thyrotoxicosis associated with myasthenia gravis)

原發甲亢重症肌無力同屬自身免疫性疾病甲亢並不直接引起肌無力,可能二者先後或同時發病於有遺傳缺陷的患者。文獻報道,有近3%的重症肌無力病人患有甲亢,這一比例遠高於一般人羣甲亢的發病率。病變主要累及眼部肌羣,表現爲瞼下垂、眼球運動障礙複視,朝輕暮重。

11.4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糖尿病

甲亢糖代謝受影響,甲狀腺激素水平增高可促進糖原分解和糖異生,增加腸黏膜對葡萄糖吸收。因此,非糖尿病患者此時也可表現爲食後血糖增高和糖耐量減退。目前一般認爲甲亢並不引起糖尿病,但可加重原有糖尿病的病情,甚至誘發酮症酸中毒。研究發現,某些甲亢糖尿病可能具有與遺傳有關的自身免疫共同基礎。如:①在甲亢患者的近親中,糖尿病的發病率較高;②甲亢糖尿病發生於同卵雙胞胎;③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抗抗體陽性率高於對照組;④胰島素依賴型糖尿依賴型糖尿病、瀰漫性甲狀腺腫伴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病人的HLA(人白細胞抗原)均較多見。

11.5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糖尿病

治療時應分別針對甲亢糖尿病進行治療,因二者均系消耗性疾病,應注意加強支持治療,多進食高熱量、高蛋白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在甲亢症狀控制之前,胰島素的用量應比一般糖尿病病人多。

12 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對明確診斷十分重要,尤其是臨牀表現不典型的病例。

12.1 基礎代謝率(BMR)

基礎代謝率(BMR)是過去常用的診斷手段之一,但由於影響因素過多,包括技術、環境、病人的精神狀態以及一些慢性疾病的影響等等,目前不再作爲診斷標準,但用於病人自測仍有一定參考價值,病人可自測血壓脈搏,再用公式計算後求出。

12.2 血清甲狀腺激素

(1)總甲狀腺素(TT4):是血中結合T4及遊離T4總和血清甲狀腺激素結合蛋白(TBG)正常時,TT4大於正常參考值

(2)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是血中結合T3及遊離T3總和血清TBG正常時,TT3結果若大於正常參考值高值,可診爲甲亢

(3)T3攝取試驗(T3U):反映TBG的飽和程度,正常參考值爲24%~35%,或0.8~1.2。血清TBG正常時,測量值大於35%,或1.3時支持甲亢的診斷。

(4)遊離T4(FT4):是血液甲狀腺激素不與TBG結合的部分,甲亢時升高,正常參考值:10.3~25.8mol/L或0.8~2.0ng/dl。

(5)遊離T3(FT3):爲不與甲狀腺激素結合的部分,甲亢時升高(成人正常參考值爲2.2~6.8pmal/L或1.4~4.4pg/ml)。

12.3 血清TSH測定及TRH興奮試驗

(1)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SH):Graves病時,血清TSH下降。正常參考值:3.8~7.5mU/L(RIA法)或0.4~5.0mU/L(ICLA法)。

(2)TRH興奮試驗:正常情況下,下丘腦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釋放激素(TRH) 促進垂體TSH的分泌,TSH促進甲狀腺激素分泌。Graves病時,病人注射TRH以後TSH無反應,少數病人反應減低。

12.4 131I攝取率及抑制試驗

(1)131I攝取率:甲亢時升高,或有高峯前移。但有些因素,如含碘豐富的食物及藥物等可影響131I攝取率的測定。

(2)抑制試驗:比較服用甲狀腺前後131I攝取率,Graevs病時131I攝取率不受抑制,或<50%。

12.5 血清生物化學檢查

(1)血脂可減低。

(2)血糖及糖耐量:由於糖吸收增加,可出現糖尿病,表現爲血糖升高,或糖耐量減低。

(3)血清磷、鹼性磷酸酶及骨鈣素:升高,血清甲狀旁腺激素及1,25-雙羥維生素D33下降,尿鈣羥脯氨酸排量增加。

12.6 核素掃描

甲狀腺呈現瀰漫性放射性碘吸收亢進(圖12)。

13 輔助檢查

13.1 超聲檢查

B型超聲檢查Graves病的診斷幫助不大,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有一定價值,甲狀腺腺體呈瀰漫性腫大、局竈性回聲減低,可見典型的“火海徵”,甲狀腺動脈、特別是上動脈的血流速度明顯加快,血管阻力減低(圖13)。

13.2 X線檢查

X線平片檢查可以幫助確定氣管有無受壓、甲狀腺腺體有無墜入胸腔內。CT掃描有助瞭解甲狀腺位置、甲狀腺血管食管的關係。

13.3 MRI檢查

甲狀腺瀰漫性增大,T1WI、T2WI均表現爲高信號,信號均勻,爲其MRI信號改變的特徵(圖14)。這種T1WI高信號與血清甲狀腺素水平、24h攝碘功能增高相關,在高分辨MRI圖上,增大的腺體實質內可見衆多粗糙的條索狀纖維間質和擴張的血管影。

14 診斷

經過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甲亢的診斷大多不困難。診斷過程中應注意以下情況。

14.1 小兒和老年病人的症狀、體徵不典型

正常情況下兒童的T3較成人高,老年人的T4較青年和成人低,老年的男性T3稍低而女性略高,老年人的TSH亦較成年人高。老年病人的脈搏可能不快,甲狀腺亦可不腫大。

14.2 淡漠型甲亢

病人極度疲乏無力,表情淡漠,語言不多,眼光無神,反應遲鈍,甲狀腺腫大不明顯,或較小,觸診時可觸及結節脈率不快,偶有四肢發涼、皮膚乾燥,較少有眼徵。病人年齡較大,可伴有心房纖顫,發生心衰,甚至發生甲狀腺危象。其他表現包括,不明原因的肌病、腹瀉、食慾下降或嘔吐。這些較爲嚴重的情況其實是甲亢導致的機體反應失常,應作全面多項甲狀腺功能測定,避免延誤診斷。

14.3 T3和T4型甲亢

有其獨特的實驗室檢查結果,T3甲亢的臨牀表現較輕,僅T3升高,血清T4及FT4正常或偏低。T3甲亢病人血中T4、FT4增高,而T3正常或減低。

14.4 神經官能症

雖有甲狀腺腫大,但不是甲亢,而是神經緊張、焦慮,在絕經期婦女常見。病人手掌雖溼潤,但發涼,因爲周圍組織的血循環並未增加。食慾無明顯增加,肢端有震顫但較粗、且不規則,與甲亢的震顫不同。可進一步作甲狀腺功能檢查明確診斷。

14.5 單純性甲狀腺腫

甲狀腺腫大,但沒有甲亢的表現。131I吸收率呈缺碘曲線,吸131I率增高,但高峯不前移,測定T3、T4、TSH、或作抑制試驗可幫助診斷。

15 鑑別診斷

15.1 風溼性心臟病冠心病

甲亢病人出現心房纖維震顫、心力衰竭時應注意鑑別。

15.2 惡性腫瘤

淋巴瘤時可有頸部腫塊發熱體重減輕、疲乏無力,惡性腫瘤的病人有體重減輕、腹瀉、胃納減退時應注意鑑別。

15.3 阿狄森病

皮膚色素沉着甲亢可能與阿狄森病混淆,因都有疲乏無力、體重減輕、腹瀉,但甲亢口腔黏膜無色素沉着甲狀腺腫大、甲狀腺功能的改變。

15.4 側眼球突出應與眶內腫瘤鑑別,兒童的雙側突眼,應與狹顱症鑑別。

16 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的治療

控制甲亢症羣的基本方法爲: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放射性核素碘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栓塞治療。四者中以抗甲狀腺藥物療法最方便和安全,應用最廣。中醫中藥對輕症患者也有一定效果;碘劑僅用於危象和手術治療前準備;β-受體阻滯藥主要用作輔助治療或手術前準備,也有單獨用於治療本病。現將主要甲亢治療方法分述於後:

16.1 抗甲狀腺藥物治療

抗甲狀腺藥物有多種,以硫脲類爲主,其中最常用者有丙硫氧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甲巰咪唑(thiamazole,甲巰咪唑)和卡比馬唑(carbimazole,卡比馬唑)。其他如硫氰酸鹽或過氯酸鉀,因效果不及硫脲類,且可引起腎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故不用於治療。鋰(1ithiun)化合物雖可阻滯TSH和TRAbs對甲狀腺作用,但可導致腎性尿崩症精神抑制等嚴重反應而不常使用。本章主要敘述硫脲藥物的應用,其藥理作用在於阻抑甲狀腺內過氧化酶系,抑制離子轉化爲新生態碘或活性碘,從而妨礙甲狀腺激素的合成。丙硫氧嘧嘧啶尚有阻滯T4轉變爲T3以及改善免疫監護功能,但對已合成的激素並無作用,故用藥後需經數日方始見效。

16.1.1 (1)適應

抗甲狀腺藥物適用於下列情況:①症狀較輕,甲狀腺輕至中度腫大患者;②20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老年患者;③妊娠婦女;④甲狀腺次全切除後復發,又不適於放射性131I治療者;⑤手術治療前準備;⑥輔助放射性131I治療。

抗甲狀腺藥物不宜於周圍血白細胞持續低於3×109/L(3000/mm3),或對該藥物有過反應患者

16.1.2 (2)劑量及療程

本病的療程有明顯的個體差異,近年來有人報道採用單劑短程治療(平均僅3~5個月)而取得和長程治療相似的效果。但長程療法(2年或以上)的效果優於短程。長程療法應用抗甲狀腺藥物可恢復抑制T淋巴細胞功能,減少TSAb產生,而短程療法複發率較高。用藥期間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16.1.2.1 ①初治階段

丙硫氧嘧嘧啶或甲巰咪唑每日用量相應爲300~400mg或30~40mg,病情較重者用量更大,3次分服,1次/8h,口服,用藥2~3周後,臨牀表現如無改善應增大劑量,但一般不超過60mg/d。初治階段約需1~3個月,平均每日可降低BMR約1%。服藥3個月如症狀仍明顯,應檢查有無干擾因素,如不規則服藥,服用碘劑,精神感染應激

16.1.2.2 ②減藥階段

症狀顯著減輕,體重增加,心率下降至80~90次/min,T4或T3接近正常時,可根據病情每2~3周遞減藥量一次,每次減少5mg,在減藥過程中,應定期隨訪臨牀表現,基礎心率體重白細胞以及T4和必要時測TSH。遞減劑量不宜過快,儘量保持甲狀腺功能正常和穩定性。逐步過渡至維持階段,一般約需2~3個月。

16.1.2.3 ③維持階段

每日用量爲5~10mg,在停藥前可再減至2.5~5.0mg,爲期約1~1.5年,在不穩定而又不願採用其他方案者,維持階段可延至2~3年或更長。個別患者可長期服用。

在整個療程中,務求避免間斷服藥。在任何階段中,如有感染精神因素等應激,宜隨時酌增藥量,待穩定後再進行遞減。經過上述治療,本病患者約有50%可獲痊癒。一般而言,用藥療程愈長,停藥後複發率愈低。如果患者經治後,甲狀腺明顯縮小,T3抑制試驗或(和)TRH興奮試驗轉正常反應,血內TSH受體抗體(TRAbs)消失,則停藥後復發機會較少。

16.2 放射性131I治療

16.2.1 (1)原理

甲狀腺具有高度選擇性聚131I能力131碘衰變時放出β和γ射線(其中99%爲β線,僅1%爲γ線)。β射線在組織內的射程僅約2mm,故電離輻射僅限於甲狀腺局部而不影響鄰近組織(如甲狀旁腺)。131I在甲狀腺內停留的有效半衰期平均爲3~4天,因而電離輻射可使大部分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遭到破壞,從而減少甲狀腺激素的產生,達到治療目的,其效果如同外科手術切除。

16.2.2 (2)適應證和禁忌

關於131I治療本症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各家意見不一。我們傾向於放射性131I治療應該合理選擇,要認真考慮其適應證和禁忌證,特別是遠期效應問題。

放射性131I治療適用於下列情況:①年齡在25歲以上;②對抗甲狀腺藥物過敏而不可續用者,或長期治療無效,或停藥後復發者;③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後復發者;④合併有心臟病、糖尿病、嚴重肝或腎病有手術切除禁忌證者;⑤甲亢伴有突眼者;⑥甲狀腺131I轉換的有效半衰期不小於3天者。

不適用放射性131碘治療的情況:①妊娠或哺乳婦女;②年齡小於25歲者(宜首選抗甲狀腺藥物治療);③有嚴重或活動性肝、腎疾病患者;④周圍血液白細胞總數少於3×109/L者(但如分類中性粒細胞在2×109/L以上或經治療改善後仍可考慮);⑤重度甲亢患者;⑥結節性腫伴功能亢進,結節掃描顯示“冷區”者。

16.2.3 (3)治療方法劑量

治療劑量對療效和遠期併發症有決定性影響。服131I劑量取決於甲狀腺大小甲狀腺最高吸131I率、131I在甲狀腺有效半衰期甲狀腺電離輻射敏感性。但後者難以估計,通常以甲狀腺重量和對131I的最高吸收率作爲決定劑量的參考。甲狀腺重量的估計有三種方法:①觸診法。②X射線檢查。③甲狀腺顯像。以觸診法加甲狀腺顯像估計重量而互相糾正較爲可靠,但尚有一定誤差。多數作者主張每克甲狀腺組織一次投131I2.6~3.7MBq(70~100μCi),整個甲狀腺吸收的輻射劑量平均爲50~70Gy(5000~7000rad)。其計算一般根據下列公式,並根據131I在甲狀腺有效半衰期適當調整劑量

131I劑量Mgq(μCi)=[2.6~3.7MBq(70~100μCi)×甲狀腺重量(g)]/甲狀腺最高吸131I百分率(注:最高吸131I率指百分率,如50%,則以0.5代入公式)

劑量確定後於空腹一次口服,這是目前國內大多數單位所採用的。也有人主張小量分次給藥,認爲可減輕治療反應,觀察個體敏感性,以便調整劑量。但此法療程長,使病人的甲亢狀態較長期不易控制,只有在病情嚴重或在一次總劑量過大(超過740MBq[20mCi]時)考慮用此法。先給總劑量2/3,觀察1.5~2個月,再決定是否給予第二次治療(餘下1/3的量)。

16.2.4 (4)注意事項

根據以上公式計算劑量絕對不能機械地運用,必鬚根據病情輕重,以往治療情況、年齡、131I在甲狀腺的有效半衰期長短、甲狀腺有無結節等諸因素全面考慮。服131I前2~4周宜避免用碘劑及其他含碘食物或藥物131I治療前病情嚴重,心率超過120次/min,血清T3、T4明顯升高者,宜先用抗甲狀腺藥物或普萘洛爾等治療,待症狀有所減輕,方可用放射性131I治療。關於治療前服抗甲狀腺藥患者要停藥多久才能接受131I治療,意見不一。我們建議抗甲狀腺藥物可服到投131I前2~3天才停藥,然後作吸131I率測定,接着就採用131I治療。因該療效出現較慢,如服131I前曾用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患者,爲急於控制病情,在服131I後早期(1~2周)即可再恢復抗甲狀腺藥物治療。

16.2.5 (5)療效

131I治療本症的療效,多在90%以上。療效約在服131I後第3~4周出現,隨後症狀逐月減輕;甲狀腺縮小,體重增加,而於3~4個月絕大多數病人可達正常甲狀腺功能水平,少數病人131I的作用比較緩慢,甚至到治後6個月症狀纔有逐漸改善。據統計有2/3病例經一次劑量治癒,約有1/3病例需第二次治療,其中又有1/3病例需接受第三次以上療程,始獲痊癒。一般重複療程至少要間隔6個月以上甚或更長。若病人僅有輕度症狀或僅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則宜觀察更長時間再考慮是否重複治療。此等病例輔以小劑量抗甲狀腺藥物治療,往往可收到滿意效果。131I治療的近期反應一般輕微。甲狀腺部位略有脹感。由於放射性甲狀腺炎,血循環中釋放的甲狀腺激素量增加,在治療後第一週可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狀的輕微加重,故服131I後第一週應避免捫診或擠壓甲狀腺。個別重症病例如治療前未經抗甲狀腺藥物準備,較易發生危象,故宜嚴密觀察,注意避免精神刺激感染

16.2.6 (6)遠期併發症

應用放射131I治療,部分病人可出現遠期併發症。

16.2.6.1 甲狀腺功能減退

這是131I治療後較爲突出的併發症。據國外一系列的研究,常量組,即每克甲狀腺131I3.7MBq(100μCi)治療後第一年甲減發生率5%~10%,此後每年增加2%~3%至治後10年以上可達30%~70%。近年來國內隨訪較長期的資料中,甲減發生率也明顯提高,這是因爲開展了血清TSH放射免疫測定後,對甲減的診斷靈敏度提高所致。

甲減的可能原因有三種推測:一是131I治療劑量過大,破壞甲狀腺組織過多。第二種推測可能是電離輻射使細胞核受到了損傷,以致不能分裂再生,時間越長,甲狀腺功能越減退。第三種認爲由於自身免疫反應所致。

16.2.6.2 ②致癌問題

臨牀應用本療法約30餘年來,白血病甲狀腺癌變的發生率與該兩種病的自然發生率相比,並不增高。有人分析三種療法的甲狀腺癌發生率,131I治療組(22714例)爲0.1%、外科手術組(11732例)爲0.5%、抗甲狀腺藥物(1238例)爲0.3%。另有一組報道131I治療60000例中有18例白血病發生,這個數字並不比一般居民白血病自然發生率高。國內131I治療甲亢迄今已約有5萬餘例,僅有2例白血病報道,其發生率也並不高於一般居民的自然發病率。且此二例均在131I治療後1年左右發生,發病時間均較短,是否與131I治療直接有關,也尚有疑問。由於年輕患者電離輻射敏感,有人報道嬰兒兒童時期頸部接受過X線治療者,甲狀腺癌發生率高,所以爲慎重起見,年齡在25歲以下的青少年患者應選擇其他治療方法爲宜。

16.2.6.3 遺傳效應

甲亢人經131I治療後其生育力不受影響,生育的後代先天畸形死胎早產兒發生率未見增加,不育症發生率與正常居民無顯著差別。國內外的資料表明,許多131I治療過的病人均生育了健康的子女,甚至有些女性患者原來因甲亢存在內分泌失調而不育者經治療後反而生育了子女。當然也有人觀察到131I治療後染色體變異,但可以逐漸恢復正常,因而131I治療後引起染色體變異生物學意義及臨牀意義仍有待深入探討。儘管目前認爲從遺傳學的觀點來看,131I治療增加基因突變染色體畸變的危險性是很小的,但考慮到電離輻射的遠期效應遺傳效應需要長期隨訪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結論。爲了保障下一代及隔代子女的健康,將妊娠期列爲131I治療的禁忌證是合理的。

16.2.6.4 ④突眼症加重

僅見於小部分病人。大多數患者治療後有不同程度的減輕、好轉。

16.3 手術治療

16.3.1 (1)適應證與禁忌

手術治療適用下列情況:①Ⅲ°以上的甲狀腺腫大;②抗甲狀腺藥物治療後復發,且甲狀腺腫大Ⅱ°以上;③甲狀腺腫大且壓迫鄰近器官,出現壓迫症狀氣管受壓致呼吸障礙,喉返神經受壓致聲嘶等;④可疑合併甲狀腺癌

下列情況禁忌或慎用手術治療:①切除雙側甲狀腺可能影響身體發育的青少年病人;②甲亢症狀輕,甲狀腺僅輕度腫大;③老年人,有嚴重的心、肝、腎器質性病變,不能耐受手術者;④合併惡性突眼者;⑤術後復發,再次手術可能損傷周圍的組織器官,如喉返神經甲狀旁腺等,但熟練的手術者可避免這些損傷,是相對禁忌證。

16.3.2 (2)手術前的準備

術前應行全身檢查,包括心、肺、腎及血液檢查,確定有無其他器官的疾病。絕對不能在甲狀腺功能未恢復時進手術治療,因爲在高代謝的情況下,施行手術非常危險,甚者可能發生甲狀腺危象。充分作好術前準備,才能確保病人在術中、術後的安全。手術前應停用抗甲狀腺藥物,或僅服用少量。

1922年Plummer發現,碘劑有抑制蛋白水解酶,減少甲狀腺球蛋白分解,減少甲狀腺激素釋放的作用;並減少甲狀腺血流量,使腺體變得韌實、體積縮小,從而大大地減少術中的出血。術前口服的常用碘劑爲複方碘化鉀溶液,即盧戈氏液(Lugols solution),術前2~3周開始服用。開始時每次8滴,3次/d,以後每日每次增加1滴,直至每次15滴,然後維持此劑量至2~3周。也可開始時即每次10滴,3次/d,10~14天后手術治療。碘劑抑制甲狀腺激素的釋放的作用是暫時的,故服碘時間不能過長。時間過長時,貯存在甲狀腺內的甲狀腺球蛋白可能大量分解,大量甲狀腺激素釋放,反而使甲亢症狀再次出現,甚至更重,臨牀稱之爲“反跳現象”。如服碘後,因某種原因而未能手術時,必須重新開始抗甲狀腺藥物治療。

16.3.3 (3)手術時機

抗甲狀腺藥物及碘治療後,達到下列條件時可手術:①血清檢查證實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②病人情緒穩定體重增加;③甲狀腺縮小、變硬,雜音消失;④脈搏平衡,80~90次/min,脈壓正常;⑤彩色多普勒能量圖上,甲狀腺“火海徵”減弱或消失。

16.3.4 (4)手術方法

16.3.4.1 甲狀腺大部分切除術(次全切除術)

甲狀腺大部分切除術是一種經典術式,至今仍爲廣大外科工作者所普遍採用。近年來作者對此手術的切口腺體的顯露以及處理腺體方法等進行了改進,創用了雙側甲狀腺及峽部的整體切除方法,簡化了手術操作,減少了失血量,效果滿意。

16.3.4.2 一側腺葉全切、對側腺葉部分切除術

內外均有學者報道採用此法治療原發甲亢病人。據報道該手術的主要優點是可更準確地估計甲狀腺總體大小和殘留腺體的重量。國內張利輝等採用保留一側上極的方法,認爲該術式手術難度較雙側大部切除低;減少了喉上神經損傷的機會;另外還保證了甲狀旁腺血液供應,有效地避免了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的發生。Menegaux等將215例實施該手術的甲亢病人與雙側次全切除術相比,發現術後複發率從11%減少至3.7%,但甲減從13%增加至48.7%,甲狀旁腺功能減退從1.0%增加至1.9%。因此,能否被大家接受,尚需進一步研究。

16.3.4.3 甲狀腺全切除術

早在60年代,國外即有學者報道採用全甲狀腺切除術能改善或控制惡性突眼的進展。Winsa等(1994)報道33例伴有重度突眼或應用抗甲狀腺藥物治療2年以上TRAb仍維持高水平的原發甲亢患者,採用甲狀腺全切除術治療,術後86%患者TRAb水平恢復正常,術後6個月以上,96%突眼穩定或改善。但是也有文獻報道,採用次全切除或全切除方式對患者的突眼影響無差別,一些學者不贊成對良性病實施全切除術,因全切除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高於次全切除術。國內目前尚無用全切除術治療Graves病的報道。

16.3.4.4 殘留腺體

甲狀腺大部分切除或次全切除後殘留腺體的量對遠期甲狀腺功能有重要影響。多數文獻報道,殘留量過少,甲減發生率高;殘留量多時甲亢復發的機會較多;殘留量的多少應根據患者甲狀腺腫大的程度、病史的長短、腺體病理學改變、病人的年齡、性別以及血清甲狀腺自身抗體的滴度等綜合考慮,一般認爲保留6~8g比較適宜。但最近有報道,不同地區居民之間,腺體切除量與預後之間的關係不一致。

A.殘留量的確定:甲狀腺次全切除術中殘留量的確定方法,文獻報道不一。真正測定其質量的方法是採用“模擬法”,即從已切除的甲狀腺組織上切取一塊與殘留腺體大小相似,稱該塊組織的質量即代表殘餘量,但實際上多數研究報道中所說的殘留量並不是稱得的質量,而是估計的質量。估計量不準確,有時與實際質量可能相差30%甚至更多。也有些文獻報道,殘留量用百分比表示,不過有些百分比與腺體大小相應的絕對質量是不一致的。總之,因腺體殘留量多少與甲狀腺功能有關,外科醫師應儘可能準確地估計殘留量,這樣的一組病人在遠期隨訪研究中才具有可比性

B.殘留量與術後甲狀腺功能甲亢甲狀腺手術的理想結果是殘留甲狀腺能持久地維持甲狀腺功能正常,即患者既無甲減表現亦無甲亢復發,但這一目標常難以達到。Cusick等研究一組保留6~8g甲狀腺的甲亢手術病人,術後1年甲減發生率爲21%,術後5年增加至30%,且殘留量越少,甲減發生率越高。對增加殘留量能否避免甲減發生的問題,不同學者的研究結果不一致,Reid報道,殘留量爲10g的一組病人,術後18個月甲減發生率仍達19%。Bradley等的報道指出,殘留量增加到10g時,隨訪4年,無甲減發生,但甲亢複發率爲6%。殘留甲狀腺多少與術後甲亢復發是有關係的,一般殘留量越多,複發率越高。Makiuchi等報道殘留甲狀腺21g者,甲亢複發率高達67%;11~20g者複發率爲16%;低於10g者複發率爲7%。但也有報道殘留量6~12g和5~10g兩組相比複發率無顯著差異。甚至有報道殘留量爲2~4g者,結果仍有7%的複發率,說明除殘留量外還與其他因素有關。甲亢術後若血清甲狀腺免疫球蛋白持續呈高滴度時,往往預示甲亢會復發。

16.3.4.5 甲狀腺動脈的處理方法

由於甲狀腺動脈在通往甲狀腺下及時與喉返神經交叉,因此,傳統的教科書和手術學都主張在處理下及時遠離腺體結紮下動脈主幹,以免損傷喉返神經。這種方法不僅使手術操作複雜化,而且在分離尋找甲狀腺動脈主幹的過程中就有可能損傷喉返神經。另一方面,殘留甲狀腺甲狀旁腺功能依賴於其良好的血液供應,血供差時有可能使甲減症及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的發生率增高。近年不斷有文獻報道採用直接結紮分支的方法處理下極血管,有人稱之爲囊內結紮法。作者認爲,由於甲亢是良性疾病,手術不要求遠離腺體理血管,因此我們在甲亢手術中處理甲狀腺動脈方法是,先緊貼腺體處理下動脈的上支及伴隨靜脈,使下極部分遊離,然後在行楔形次全切除時,在近切面處結紮切斷其他小分支,這樣通往後背面的一些分支即被保留。少數病例也有在切開甲狀腺被膜後,用刀背鈍性分開甲狀腺實質時遇到下動脈腺體內分支,應將其單獨切斷結紮。有作者在十幾年的甲亢手術中均採用此法,無一例合併喉返神經損傷,僅個別病人術後發生一過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情況。

16.3.4.6 麻醉的選擇

對於術前經常規抗甲狀腺藥物準備、甲狀腺又爲中度腫大者可採用局部麻醉、頸叢阻滯麻醉針刺麻醉等。因爲這些病人術中、術後的經過與一般甲狀腺疾病手術無大差別。對於甲狀腺重度腫大者,或患者精神高度緊張者以及採用快速術前準備的甲亢患者,推薦採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這樣不僅保證了術中呼吸道通暢,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而且能減少術後併發症尤其是甲狀腺危象的發生率。

16.3.5 (5)術後併發症

16.3.5.1 手術後創口內出血

這是很危險的併發症。雖然出血量不多,卻能引起氣道阻塞,可因缺氧而死亡。出血可來自動脈靜脈,一般來自甲狀腺上、下動脈或其分支。殘留腺體背部的小動脈支和喉下緣迴流到甲狀腺靜脈均於術中切斷結紮。術後患者飲水時,喉部和殘留腺體吞嚥而上下活動,如血管結紮欠妥,線結因此脫落或鬆開,可引起筋膜下出血出血100~200ml並不引起休克,但積留在筋膜下,足以引起呼吸道阻塞,很快出現呼吸困難窒息。而且,出血筋膜內壓力增高,壓迫喉部靜脈和頸內靜脈淋巴迴流也受阻礙,均可引起喉部水腫

A.臨牀表現及處理:症狀常不明顯,易被忽視。開始逐漸感到傷口內發脹,吞嚥困難,並有受壓感,此時應去除敷料檢查切口,如切口下膨隆,應即拆除縫線打開切口,去除血塊並結紮出血血管,如無呼吸困難可將切口縫合。如有呼吸不暢,喉部水腫,應考慮行氣管切開術。

B.預防:爲了避免術後出血,術中止血必須徹底,結紮血管必須用方結,必要時將血管結紮幾道。特別對喉、氣管可以活動部位的血管出血,結紮務必牢靠,最好用粗細恰當的絲線結紮。

16.3.5.2 神經損傷

A.喉上神經損傷:多因結紮甲狀腺動脈靜脈時誤傷所致。

a.臨牀表現與處理:喉上神經分內、外兩支與甲狀腺上動靜脈並行。內側支以感覺神經爲主,分佈在喉和會厭黏膜,損傷後喉反射消失。流質飲食易嗆入氣管,引起劇烈咳嗽。外支供應環甲肌,保持聲帶的張力。損傷聲帶鬆弛音調變低,且易疲勞。

b.預防:爲了避免喉上神經損傷,結紮甲狀腺動脈時應將其前後分支剖出,由於喉上神經位置較高,且與血管不包裹在同一層筋膜中,因此儘量貼住甲狀腺上極,將動脈前後分支分別結紮,就不致損傷神經

B.喉返神經損傷:爲直接損傷或術中牽拉過度引起。

a.臨牀表現與處理:喉返神經分前、後兩支,前支供應聲帶的內收肌,後支供應聲帶的外展肌。前支損傷引起內收肌癱瘓,使聲帶外展;後支損傷引起外展肌癱瘓使聲帶內收。由於喉返神經分支部位常有高低不一的變異。分支高多爲全支損傷,使聲帶處於內收和外展的中間位置;分支低則前後支可分別受損傷。因此,一側喉返神經損傷如僅爲後支,可無顯著的症狀;如爲全支或前支損傷可引起聲音嘶啞。兩側喉返神經損傷可因全支或分支損傷而有不同症狀。兩側後支損傷症狀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兩側全支或前支損傷症狀失聲

鉗夾、擠壓或水腫壓迫可發生暫時性神經功能喪失,一般可於4個月內恢復。神經切斷所致功能喪失爲永久性。當時喉肌癱瘓性,經過一個階段就轉爲痙攣性。因此,一側神經損傷3周後由於健側聲帶的代償作用,發聲可有一定程度的改善。4個月後可進行一般對話,但不能叫喊或歌唱。兩側神經損傷的當時,由於肌肉癱瘓,並無呼吸困難,數小時後肌肉開始痙攣,呼吸困難逐漸加重。此時應毫不猶豫地行氣管切開,以免窒息

b.預防:神經損傷首重預防,爲使神經損傷率減至最低,關鍵在於熟悉神經解剖位置,術中操作謹慎細緻,遇到可疑組織必須追根到底,切勿匆忙切斷或鉗夾。根據喉返神經容易損傷解剖部位,可將甲狀軟骨隆突至胸骨上窩處分爲三個區域:安全區,從甲狀軟骨隆突到甲狀軟骨下緣之間的手術野,由於喉返神經已在甲狀軟骨下角處入喉,手術無損傷神經的可能;危險區,從甲狀軟骨下緣至第三氣管軟骨環之間。分離甲狀腺上極內側(Berry韌帶處),喉返神經常在此進入喉頭,容易損傷。尤其是分離腺體氣管之間的粘連時,易發生出血模糊了手術野,用鉗止血不慎有可能損傷神經。用力將甲狀腺翻向內側,位於甲狀腺動脈分叉之間的神經,可因牽拉過甚受傷,或因靜脈撕裂在用止血鉗時損傷神經比較危險區,從氣管第三軟骨環至胸骨上窩之間。在此範圍內神經位置較深,在氣管食管溝中或在氣管與頸動脈鞘之間的筋膜中,除非由於巨大甲狀腺腫或胸骨甲狀腺腫將其卡住、推移,否則容易顯露,不易在此範圍內損傷。

應用局麻當然較全麻爲優越,但不能絕對避免喉返神經損傷,因爲牽拉神經並不引起聲音的變化,一旦發生聲音變化,神經已被鉗夾或切斷,遇到可疑神經組織有礙手術進行時,不盲目鉗夾切斷;應該是解剖清楚,追根到底,亦應根據需要而不是常規的解剖顯露喉返神經,以免弄巧成拙。由於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神經損傷發生率已顯著下降。但晚近由於一般甲亢患者均行131I治療,只有腫塊較大,症狀難於控制者纔行手術治療。此類患者手術比較困難,出血較多,因此,術中尚未能完全杜絕神經損傷

16.3.5.3 手足搐搦

有兩種情況可發生這種併發症:A.一時性低血鈣,症狀出現在24h以內。B.甲狀旁腺功能不足,症狀出現在72h前後。術後一時性低血鈣多發生在病程較長,腺體較大術中切除腺體較多的患者發生原因可能是對骨骼的影響,鈣鹽沉積、血鈣迅速下降所致。此類患者術前血鹼性磷酸酶可以增高,術前如能提高警惕補充鈣鹽,或能預防其發生甲狀旁腺功能低下是由於誤切了甲狀旁腺損傷其血循環所致,永久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的發病率比較低,晚近統計爲1.6%左右。

A.臨牀表現:患者先訴心神不安和四肢麻木,周圍運動神經肌肉應激性增高。輕擊耳前面神經分支,顏面肌肉即發生痙攣,用血壓計氣囊包紮上臂,充氣使壓力達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可引起手足搐搦。病情嚴重者感驚慌不安,出現搐搦現象,然後伴以肌肉痙攣(圖15)。如不迅速治療,可因喉和膈肌痙攣窒息死亡。術後如出現四肢麻木的先兆,應即抽血測定鈣、磷含量,血鈣多降至2.0mmol/L(8mg/dl)以下,病情嚴重者降至1.25~1.5mmol/L(5~6mg/dl),血磷含量升高至1.94mmoL/L(6mg/dl)以上。

B.治療與預防:治療方法是口服葡萄糖酸酸酸鈣2~4g,3次/d,維生素D 5萬U,3次/d,以維持血鈣在2.0mmol/L(8mg/dl)以上。維生素D除有助於腸道吸收鈣,還有類似甲狀旁腺激素作用搐搦發作時應立即經靜脈注射10%氯化鈣溶液10~20ml。由於氯化鈣溶液中鈣呈離子狀態,作用迅速,故在緊急狀態下優於葡萄糖酸酸酸鈣。甲狀旁腺激素的治療效果爲期較短,約數週後即無效,可能是由於患者體內產生抗體的緣故。對症狀出現晚且較緩和者,維生素D和鈣劑治療收效良好。上述治療療效欠佳時,可試用雙氫速變固醇(dihydrotachysterol,AT10)口服,有使腎排磷增加,骨骼脫鈣致血鈣上升的作用,口服後2~3天才發生作用,一般可維持6~7天,開始劑量較大,3~10ml(2.5~15mg)/d,連服3~4天后,測定血鈣含量;血鈣含量一經恢復,即應減至每週1~2次,每次1~7ml(1.25~5.5mg)。劑量過大,血鈣過高可發生鈣在腎小管心肌中沉積,引起嚴重的損害。因此,服用二氫速變固醇時,必須重複測定血鈣,以決定劑量大小。如臨牀上出現食慾減退、噁心腹瀉症狀,血鈣超過2.74mmol/L(11mg/dl)時,應減少口服劑量。經3~6個月治療停藥而症狀復發者,爲永久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需長期服藥治療或試行同種甲狀旁腺移植術。術中妥善保護甲狀旁腺是預防永久性功能低下的最好方法。術者必須熟悉甲狀旁腺形狀、顏色和解變異。行甲狀腺大部切除術固然可保留腺體背部,但行全甲狀腺切除術時,除了仔細認真保護外,別無捷徑。切下的甲狀腺組織必須常規仔細觀看,如發現甲狀旁腺,應立即取下移植胸鎖乳突肌中。

16.3.5.4 甲狀腺危象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狀加重,危及生命的嚴重表現。誘發原因是手術(術前準備不足)、感染精神創傷、驟停碘劑或抗甲狀腺藥物等。危象的發生率約佔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的4.2%(黃仲嫺)。經手術後發生危象者佔2%~4%,其中大多數爲早期報道的病例。危象的病死率很高,爲20%~50%,死亡原因主要是心力衰竭休克。自從採用抗甲狀腺藥物和碘劑作術前準備,術後危象發生率已大爲降低,晚近採用普萘洛爾做術前準備或用以治療危象,療效亦頗滿意。

A.發病機制:迄今無定論,已知的學說有:

a.手術過度地擠壓了甲狀腺組織,使大量甲狀腺素進入血液循環

b.手術引起的應激情況下,腎上腺髓質釋放大量腎上腺素進入血液循環,而循環系統腎上腺素又特別敏感

c.手術切除大部甲狀腺,血循中甲狀腺素含量(蛋白結合碘)突然降低,打破了術前已獲得的平衡狀態,因而發生危象。

d.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良,在手術或嚴重感染的影響下,皮質不能分泌足量激素而引起危象。

e.由於手術的創傷,血循中兒茶酚胺甲狀腺原氨酸的比例發生改變,機體對甲狀腺原氨酸的耐受力耗盡,因而發生危象。

B.臨牀表現:完全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加劇表現。患者體溫迅速上升,可高達42℃。脈率超過140~160次/min,表情淡漠、乏力多汗,心動過速,心率可達120~160次/min,房顫,甚至心力衰竭嗜睡,嚴重者煩躁失眠譫妄,甚至昏迷反射亢進,四肢顫抖加重,常伴有嘔吐腹瀉頻數,導致低血壓。如不積極處理,可迅速死亡。因手術引起的危象多發生於術後8~36h。

C.治療:給抗甲狀腺藥物以阻斷新的甲狀腺激素合成,首劑丙硫氧嘧嘧啶600mg或甲巰咪唑60mg,口服或鼻飼,以後甲巰咪唑20~30mg或丙硫氧嘧嘧啶250mg,1次/6h,服上述藥物後1h,經靜脈注射碘化鈉0.5~1g,1次/6h。由於常伴有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可經靜脈注射氫化可的松100~300mg(或地塞米松),1次/6~8h。可減少甲狀腺激素合成,抑制外周T4轉化爲T3,並有退熱、抗休克作用。給以氧氣吸入,以減輕組織缺氧。退熱可用冰袋、乙醇擦浴,情況許可時用冬眠藥物降溫、鎮靜,對興奮激動反射亢進、顫抖、心動過速等症狀可用普萘洛爾進行治療,用量40mg,1次/8h,症狀可於給藥後0.5~1h內開始控制。療效頗爲滿意,不能口服者可由靜脈謹慎緩慢給藥1~5mg(圖16),在中心靜脈監測靜脈補充足量的體液,每日補液量不少於2000~3000ml,給予充足的葡萄糖溶液及大量維生素,如有腹瀉需補以大量電解質溶液。如合併感染給予大量有效抗生素。經上述處理後,症狀可於3~5天內得到控制然後削減抗甲狀腺藥物和氫化可的松藥物劑量

目前由於對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的早期診斷、有效治療和術前充分準備,故術後危象的發生率已顯著下降,即使發生危象,症狀多較輕微。

16.3.5.5 甲狀腺功能減退

手術切除過多甲狀腺組織,服用131I或抗甲狀腺藥物過量,是發生甲狀腺功能減退的重要因素。原因不明或因甲狀腺炎症繼發甲狀腺萎縮甲狀腺組織腫瘤廣泛破壞,以及垂體功能低下均可引起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狀嚴重者稱爲黏液性水腫

A.臨牀表現:手術後甲狀腺功能減退發生率與殘留甲狀腺的多少和腺體中有無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的病理變化有關。據文獻報道,經長期隨訪的病例,其發病率爲0.6%~28%,其中多數於1~5年內出現症狀。一般先有皮膚乾燥、蒼白、脫屑,面部及四肢逐漸出現程度不同的無凹陷性黏液性水腫毛髮稀疏。患者易疲勞、精神淡漠、動作遲鈍、畏寒肌肉關節痠痛、胃納差、大便祕結。其他症狀有語聲低沉、行動緩慢、表情淡漠、脈搏緩慢、體溫低下等。

診斷甲狀腺功能減退的關鍵,在於術後的定期複查,如血清蛋白結合碘在O.27μmol/L(3.5μg/dl)以下,血清膽固醇含量顯著升高,基礎代謝率在-20%以下,甲狀腺攝碘率低下而尿排碘量大增,應警惕有該併發症的出現,對可疑病例可行血中促甲狀腺激素的測定。

B.預防:掌握手術切除甲狀腺組織的多少,對血中甲狀腺自身抗體效價增高者避免採用手術治療。

C.治療:甲狀腺製劑作爲替代療法,以維持機體的正常代謝,效果良好。常用幹甲狀腺片開始劑量宜小,從10~20mg/d開始,逐漸增加劑量,1~2個月增至80~120mg/d,治療期間可複查基礎代謝血清蛋白結合碘以調整用藥劑量。如停藥後症狀復發,則功能減退屬永久性,必須終身服用維持劑量幹甲狀腺片系從動物(豬)甲狀腺提製而成,其甲狀腺素的含量和比例可因生產廠家及動物本身等諸多因素而異,且其在腸道吸收不恆定,致療效常不穩定,在國外已不使用,而爲人工合成的三碘甲狀腺原氨酸鈉(L-T3)和1-甲狀腺素鈉(L-T4)所替代。

L-T4作用緩慢而持久,1個月左右療效始明顯。一般起始劑量爲25~50μg/d,空腹1次口服,每2~4周增加25~50μg/d,直至甲減症狀消失,一般維持量爲100~200μg/d。

L-T3作用快,維持時間短。起始劑量爲5~10μg/d,每1~2周增加10μg/d,直至甲減症狀消失,維持量爲25~100μg/d。

16.3.5.6 術後功能亢進復發

常出現於術後6~10年間,屬晚期併發症,複發率爲1.2%~11.4%。而用131I治療則無此缺點。關鍵在於對每個患者,應根據其年齡、發病治療經過、性格習慣甲狀腺腫的病理、大小功能亢進程度等具體情況,選擇最恰當的治療方法

A.預防:採用手術治療時,術者應根據甲狀腺腫的性質、大小功能亢進程度、甲狀腺動脈能否結紮而決定殘留腺體的多少。除青年因生理發育上的需要和老年因細胞活力逐漸減退而多留一部分腺體外,一般均主張寧可多切除,而不願功能亢進復發。如亢進程度較輕而甲狀腺腫較大,則每單位體積(或重量)腺組織的分泌功能較低,保留的殘餘腺組織應相對的多一些。亢進程度較重,而甲狀腺腫卻比較小,則切除的腺體應當多些,殘餘部分應儘量少些。因此,根據具體情況每側殘餘腺體的重量爲1~3g不等。據文獻報道以往復發率高達27.9%,由於注意病例的選擇和切除腺體的多少積累了不少臨牀經驗,晚近複發率已下降到2.2%,平均爲5%左右。復發者的年齡均在45歲以下,多見於瀰漫性毒性甲狀腺腫,甚至見於結節毒性甲狀腺腫。多發生在術後1~4年。

B.治療方法:根據復發症狀輕重甲狀腺腫大程度而定。一般以藥物治療爲主,輕者服用複方碘溶液,10滴/d左右已足,或用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甲狀腺腫脹略大者,可用131I治療。對甲狀腺腫頗大或兩側不對稱者(個別有發生癌腫的報道),應考慮再次手術治療。鑑於再次手術的困難較多,頗易誤傷喉返神經甲狀旁腺,手術時應慎重、細緻。

16.3.5.7 術後惡性突眼加重

甲狀腺功能亢進伴發惡性突眼的發病率不到3%。其中部分患者經手術或131I治療後,突眼症狀反而加重,如不經處理可因角膜潰瘍視神經萎縮失明

治療以往多采用甲狀腺製劑,腎上腺皮質激素眼球後注射玻璃酸酶等。如突眼繼續惡化,可經眶外側或經鼻竇去除眼眶骨質以減壓。

最近提出採用全甲狀腺切除或甲狀腺大部切除術後,加用131I治療惡性突眼症,患者血中長效甲狀腺刺激素(LATS)均增高。在一組18例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大部切除術後突眼症狀加重,除1例外均於服131I後好轉,另一組70例甲狀腺功能亢進惡性突眼症均行全甲狀腺切除術,術後66例突眼有不同程度的好轉。但也有報道僅40%~50%好轉,25%加重。由於文獻中所報道的治療效果並不一致,甲狀腺全切除術惡性突眼的治療價值仍尚待證實。

16.3.5.8 其他併發症

A.手術中不慎可損傷氣管食管,應及時予以縫合,術後加用抗生素

B.切口下皮瓣術後充血水腫,呈急性炎症反應,一般爲無菌創傷炎症,數日後多自行消散,如爲細菌感染,需加用抗生素治療,化膿後行切開引流。

C.皮下或深部血漿積聚,形成漿膿腫,可予抽吸或切開引流。

D.胸骨甲狀腺腫切除時可損傷胸膜,術中及術後應詳細檢查,已發生氣胸者,應進行抽吸,嚴重者放置閉式引流管

16.4 介入栓塞療法

目前,傳統的治療方法各有利弊,當病人對硫脲藥物過敏,或藥物治療後,病情反覆而又無手術或131I治療指徵,或甲狀腺的腫大很嚴重,術前準備困難,或手術切除困難時,傳統療法的使用受到限制。近年肖海鵬等開展的介入栓塞療法,爲治療Graves病開闢了新途徑。

甲狀腺動脈供應70%以上的甲狀腺血流,栓塞治療時向甲狀腺動脈注入暫時性栓塞劑(吸收性明膠海綿),或永久性栓塞劑(PVA或聚乙烯醇)。甲狀腺較大時,還應同時栓塞甲狀腺動脈栓塞後,病人的甲亢症狀明顯緩解、血清T3、T4恢復正常,甲狀腺逐漸縮小。栓塞後,巨大甲狀腺的體積縮小,也有利於手術切除。

16.4.1 (1)適應

介入栓塞療法適用於下列情況:①長期應用抗甲狀腺藥物而仍無法控制症狀或僅能控制一段時間,後又復發者;②藥物引起白細胞急速下降,而不能繼續用藥者;③巨大的甲狀腺腫,手術治療難度大且危險性高,栓塞腺體小便控制症狀和使術中出血量減少;④育齡婦女,Ⅱ度甲狀腺腫大的Graves病無手術指徵者。

16.4.2 (2)不良反應

栓塞治療後一般多無不適,少數病人可發生不良反應,包括:①體溫升高,但在38℃以下,可在5天內恢復正常;②局部、或咽喉疼痛,但不妨礙吞嚥,不影響呼吸;③反應性下頜淋巴結炎。

16.5 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的併發症治療

16.5.1 (1)突眼治療

惡性突眼的治療應採用全身和局部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防止角膜穿孔視神經萎縮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16.5.1.1 抗甲狀腺藥

伴有甲狀腺腫大及甲亢者,可用小劑量抗甲狀腺藥物緩慢地控制甲亢,密切觀察眼部體徵的變化,防止突眼惡化。症狀控制後應根據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調整用藥量,防止甲減情況出現。

16.5.1.2 甲狀腺乾製劑或合成甲狀腺激素

多與抗甲狀腺藥物協同應用,甲狀腺片30~60mg/d,或用L-T4片100μg,1次/d,根據病情可維持用藥1~3年。

16.5.1.3 免疫抑制劑

常用的有糖皮質激素環磷酰胺甲氨蝶呤等。潑尼松強的松常用量30~40mg/d,持續應用到有效,如用藥1個月無效可短期增加至60~120mg/d。從有效期開始治療3個月逐漸減量,減至5~20mg/d,維持用藥至病情完全緩解。環磷酰胺200mg/d,靜脈注射,可與潑尼松聯合應用,2~3周後,改用口服制劑,50~100mg/d,維持治療,用藥期間,每週查血象1次,若白細胞總數低於3.0×109/L時應暫停藥。近年國內外有應環孢素治療惡性突眼的報道,對重症病人有一定療效,與潑尼松聯合應用效果更明顯。用藥方法爲,初始劑量200mg,1次/12h,以後根據血藥濃度調節用藥量,其最低有效濃度爲150μg/L。

16.5.1.4 中藥治療

對應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不佳或用藥有禁忌的病例可採用活血化淤的中草藥

16.5.1.5 局部治療

注意對眼睛的保護,平時可戴黑色或茶色眼鏡,減輕強光對眼的刺激;睡覺時使用抗生素眼膏並戴眼罩,以保護角膜。應用單側眼罩可減輕複視。眶內肌肉圓錐內注射甲潑尼龍甲基強的松龍)可能有效。對突眼嚴重、結膜高度水腫甚至膨出者可行眼瞼側面縫合術,能防止角膜潰瘍形成,待突眼好轉後再拆除縫線。突眼嚴重,大劑量免疫抑制劑治療無效時可試用球后放射治療,對緩解症狀有一定作用。對一些嚴重病例可施行眶內減壓術,能防止視神經過度受壓而萎縮

16.5.1.6 ⑥全甲狀腺切除術

國外有部分學者報道對伴有重度惡性突眼甲亢患者行全甲狀腺切除後,多數病人突眼症狀可緩解。但是有些學者不同意這一觀點和作法,至今未被廣泛採用。

16.5.2 (2)侷限性黏液性水腫治療

可局部塗擦含腎上腺皮質激素軟膏或霜劑。如有繼發感染應全身應用抗生素,局部溼敷。較嚴重的病人可試用免疫抑制劑治療,維持0.5~1年。

16.5.3 (3)急性甲亢性肌病的治療

亦稱甲亢伴急性延髓麻痹也可同時合併甲狀腺危象。本病治療較困難,需行氣管切開,嚴密監護,必要時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

16.5.4 (4)甲亢週期性癱瘓治療

關鍵是治療甲亢、降低血清甲狀腺激素甲亢的治療過程中,多進食富含鉀離子的水果,如橙等,也可口服含鉀鹽藥物,預防週期性癱瘓發生症狀輕時可口服含鉀藥物,如10%氯化鉀等。有軟癱或呼吸困難的重病人,用鉀鹽3~5g/d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0~1500ml中靜脈滴入,並口服含鉀藥物,伴有低鎂血癥時應補充鎂劑。

16.5.5 (5)甲亢重症肌無力治療

應針甲亢和肌無力分別用藥。後者應用新斯的明依酚氯銨等乙酰膽鹼脂酶抑制劑效果良好。

16.5.6 (6)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糖尿病的治療

分別針對甲亢糖尿病進行治療,因二者均系消耗性疾病,應注意加強支持治療,多進食高熱量、高蛋白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在甲亢症狀控制之前,胰島素的用量應比一般糖尿病病人多。

17 預後

甲亢的手術治癒率在90%左右,複發率通常在5%以下,復發多數在術後3~5年發生,少數可在術後1~2年內發生甲亢手術復發後儘可能採用131I治療,除非131I治療有禁忌。復發病例還可選用藥物治療。

18 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的預防

預防甲亢術後復發的關鍵是在手術中不要保留過多的甲狀腺組織

Graves病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