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Z/T 224—2010 職業衛生名詞術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職業衛生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BZ/T 224—2010 zhí yè wèi shēng míng cí shù yǔ

2 英文參考

Term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ICS 13.100

C5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GBZ/T 224—2010《職業衛生名詞術語》(Terms of occupational health)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於2010年01月22日發佈,自2010年08月01日起實施。

3 前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由衛生部職業衛生標準專業委員會首次提出。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批准。

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中毒控制所、遼寧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北京大學醫學部、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科大學、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李濤、張敏、吳維皚、徐伯洪、劉佔元、王生、戴自祝、杜燮禕、邱兵、金曄鑫、呂琳、劉黛莉、黃雪祥、黃金祥、蔡原、莊志雄、李斌、許建寧、陳衛紅、王忠旭、陳永青、王丹、李文捷、石春蘭、王恩業、陳青松。

職業衛生名詞術語

4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職業衛生術語的分類和定義或含義。

本標準適用於職業衛生工作,特別是職業衛生標準的編寫和實施。

5 2 總則

2.1 職業衛生 occupational health

是對工作場所內產生或存在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損害進行識別、評估、預測和控制的一門科學,其目的是預防和保護勞動者免受職業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影響和危險,使工作適應勞動者,促進和保障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福利。

2.2 衛生標準 health standards

爲實施國家衛生法律法規和有關衛生政策,保護人體健康,在預防醫學和臨牀醫學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對涉及人體健康和醫療衛生服務事項制定的各類技術規定

2.3 職業衛生標準 occupational health standards

爲實施職業病治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保護勞動者健康,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由法律授權部門制定的、在全國範圍內統一實施的技術要求。

2.4 職業醫學 occupational medicine

研究職業性有害因素所致的人體健康損害,包括工作有關疾病職業病傷害等的診斷、治療、康復勞動能力鑑定的一門臨牀醫學,也是研究預防控制職業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人體健康損害的預防醫學

2.5 職業危害 occupational hazard

對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導致的工作有關疾病職業病傷害

2.6 職業性有害因素 occupational hazards

又稱職業病危害因素,在職業活動中產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對職業人羣健康、安全和作業能力造成不良影響的因素或條件,包括化學、物理、生物等因素。

2.7 職業病 occupational diseases

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8 職業禁忌證 occupational contraindication

勞動者從事特定職業或者接觸特定職業性有害因素時,比一般職業人羣更易於遭受職業危害和罹患職業病或者可能導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從事作業過程中誘發可能導致對勞動者生命健康構成危險的疾病的個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狀態。

2.9 工作有關疾病 work-related disease

是與多因素相關的疾病,在職業活動中,由於職業性有害因素等多種因素的作用,導致勞動者罹患某種疾病或潛在疾病顯露或原有疾病加重。

2.10 職業性傷害 occupational injury

職業活動中所發生傷害

2.11 職業性腫瘤 occupational tumor

又稱職業癌(occupational cancer),指在工作環境中接觸致癌因素,經過較長的潛隱期而患的某種特定腫瘤

2.12 一級預防 primary prevention

又稱病因預防,採用有利於職業病防治的工藝、技術和材料,合理利用職業病防護設施及個人職業病防護用品,減少勞動者職業接觸的機會和程度,預防和控制職業危害發生

2.13 二級預防 secondary prevention

又稱發病預防,通過對勞動者進行職業健康監護,結合環境職業性有害因素監測,以早期發現勞動者所遭受的職業危害

2.14 三級預防 tertiary prevention

對患有職業病和遭受職業傷害的勞動者進行合理的治療和康復

2.15 高危人羣 high-risk population

在職業活動中易遭受工作有關疾病職業病傷害的人羣和(或)接觸高濃度(高強度)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職業人羣。

2.16 危險度 risk

又稱風險,指發生不良健康影響的可能性及其後果。

2.17 危險度評估 risk assessment

危險度評估是指識別、評價對勞動者產生不良健康影響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並將風險劃分出等級,以決定控制和管理的優先順序。

2.18 危險度管理 risk management

根據危險度評估結果綜合考慮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經濟和技術水平,對危險度進行利弊權衡和決策分析,提出可接受水平和相應的控制、管理措施,並評估其有效性及影響。

2.19 有害效應 adverse effect

機體因接觸有毒有害物質而產生或出現的不良健康效應毒作用效應

2.20 接觸-反應關係 exposure-response relationship

羣體接觸某一定量有毒有害物質與羣體中產生某種程度效應者的百分率的關係。

2.21 接觸-效應關係 exposure-effect relationship

個體或羣體接觸某一定量有毒有害物質與一定程度健康效應之間的關係。

2.22 接觸水平 exposure level

職業活動中勞動者接觸某種或多種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濃度(強度)和接觸時間。

2.23 行動水平 action level

工作場所職業性有害因素濃度達到該水平時,用人單位應採取包括監測、健康監護、職業衛生培訓、職業危害告知等控制措施,一般是職業接觸限值的一半。

2.24 工作場所 workplace

勞動者進行職業活動、並由用人單位直接或間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點

2.25 工作地點 work site

勞動者從事職業活動或進行生產管理而經常或定時停留的崗位和作業地點。

2.26 密閉空間 confined space

與外界相對隔離,進出口受限,自然通風不良,足夠容納一人進入並從事非常規、非連續作業的有限空間[如爐、塔、釜、罐、槽車以及管道、煙道、隧道、下水道、溝、坑、井、池、涵洞、船艙(船舶燃油艙、燃油櫃、鍋爐內部、主機掃氣道、罐體、容器等封閉空間和大艙)、地下倉庫、儲藏室、地窖、穀倉等],分爲無需准入密閉空間需要准入密閉空間

2.27 能量代謝率 energy metabolic rate

從事某工種的勞動者在工作日內各類活動(包括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以單位時間內(每分鐘)每平方米體表面積能量消耗值表示。

2.28 缺氧與富氧

2.28.1 缺氧環境 oxygen-deficient environment

氣中氧的體積分數<19.5%的環境

2.28.2 富氧環境 oxygen-rich environment

氣中氧的體積分數>23.5%的環境

2.29 最小氧含量 minimal oxygen content

在海平面(19.7kPa氧氣,乾燥空氣)所要求的空氣中氧含量的最低值,在此濃度下,可爲大多數作業提供足夠的氧氣,並考慮了安全係數

2.30 物質安全數據介紹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MSDS

又稱化學品安全技術介紹(safety data sheet for chemical products,SDS),是化學品的供應商向下遊用戶傳遞化學品基本危害信息(包括運輸、操作處置、儲存和應急行動信息)的一種載體。同時化學品安全技術介紹還可以向公共機構、服務機構和其他涉及到該化學品的相關傳遞這些信息

6 職業性有害因素

6.1 3.1 蒸氣氣溶膠

3.1.1 蒸氣 vapor

液態物質氣化或固態物質昇華而形成的氣態物質。

3.1.2 氣溶膠 aerosol

以液體或固體爲分散相,分散在氣體介質中的溶膠物質,如粉塵、霧或煙。

3.1.2.1 粉塵 dust

能夠較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的固體微粒。

3.1.2.2 煙 fume

分散在空氣中的直徑<0.1μm的固體微粒。

3.1.2.3 霧 mist

分散在空氣中的液體微滴,多由蒸氣冷凝或液體噴散形成。

6.2 3.2 生產性粉塵 industrial dust

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粉塵。按粉塵的性質分爲:無機粉塵(inorganic dust,含礦物性粉塵金屬粉塵、人工合成的無機粉塵);有機粉塵(organic dust,含動物性粉塵、植物性粉塵、人工合成有機粉塵);混合性粉塵(mixed dust,混合存在的各類粉塵)。

6.3 3.3 生產性毒物 industrial toxicant(toxic substance)

生產過程中產生或存在於工作場所氣中的各種毒物

6.4 3.4 職業性致癌物 occupational carcinogen

能引起職業性腫瘤的致病因素。

3.4.1 確定的人類致癌物 confirmed(established)human carcinogen

對人類致癌性證據充分的物質。

3.4.2 可能的人類致癌物 probable human carcinogen

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的物質。

3.4.3 可疑致癌物 possible(suspected/potential)human carcinogen

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並不充分;或指對人類致癌性證據不足,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的物質。

6.5 3.5 聲學

3.5.1 生產性噪聲 industrial noise

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噪聲。按噪聲的時間分佈分爲連續聲(continuous noise)和間斷聲(intermittent noise);聲級波動<3dB(A)的噪聲穩態噪聲(steady noise),聲級波動≥3dB(A)的噪聲非穩態噪聲;持續時間≤0.5s,間隔時間>1s,聲壓有效值變化≥40dB(A)的噪聲脈衝噪聲(impulsive noise)。

3.5.2 噪聲作業 work(job)exposed to noise

存在有損聽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聲音,且8h/d或40 h/w噪聲暴露等效聲級≥80dB(A)的作業

3.5.3 聽閾 hearing threshold

正常人耳剛能引起音響感覺的聲音強度。

3.5.4 聲強 sound intensity

聲強指單位時間內垂直於傳播方向的單位面積上通過的聲波能量。用對數量(級)來表示的聲強大小聲強級(sound intensity level)。

3.5.5 聲壓 sound pressure

聲壓指聲波振動對介質(空氣)產生的壓力,即垂直於聲波傳播方向上單位面積所承受的壓力。

3.5.5.1 聲壓級 sound pressure level, SPL

用對數量(級)來表示的聲壓大小

3.5.5.2 聲級 sound level

又稱計權聲壓級(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指通過濾波器經頻率計權後測得的聲壓級。用A計權網絡測得的聲級爲A聲級[dB(A)];用B計權網絡測得的聲級爲B聲級[dB(B)];用C計權網絡測得的聲級爲C聲級[dB(C)];用D計權網絡測得的聲級爲D聲級[dB(D)]。

3.5.6 響度級 loudness level

根據人耳對聲壓頻率感覺特性劃定的主觀感覺量。

3.5.7 等響曲線 equal loudness curves

將各個頻率相同響度的數值所連接的曲線。

6.6 3.6 振動 vibration

一個質點或物體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線或弧線圍繞平衡位置來回重複的運動。

3.6.1 手傳振動 hand-transmitted vibration

又稱手臂振動(hand-arm vibration)或局部振動(segmental vibraiion),指生產中使用振動工具或接觸受振動工件時,直接作用傳遞到人手臂的機械振動或衝擊。

3.6.2 全身振動 whole-body vibration

人體足部或臀部接觸並通過下肢或軀幹傳導到全身的振動

3.6.3 日接振時間 duration(hours) of daily exposure to vibration

工作日中使用手持振動工具或接觸受振工件的累積接振時間。

3.6.4 加速度級 acceleration level

振動加速度與基準加速度之比的常用對數乘以20所獲得的數值

3.6.5 頻率計權加速度級 frequency-weighted acceleration level

用對數形式表示的頻率計權加速度。

3.6.6 頻率計權振動加速度 frequency-weighted vibrating acceleration

按不同頻率振動人體生理效應規律計權後的振動加速度。

3.6.7 振動感覺閾 vibration-perception threshold

剛能引起人有振動感覺的最小值。

6.7 3.7 高溫與低溫

3.7.1 高溫

3.7.1.1 熱應激 heat stress

綜合考慮勞動者的代謝熱、氣象條件(即氣溫、溼度、氣流和熱輻射)以及防護服要求的所接觸的熱負荷淨值。

3.7.1.2 熱應激反應 heat strain

熱應激引起的全身性生理反應

3.7.1.3 熱習服 acclimatization

個體耐受熱強度能力漸進性增強的生理性適應過程。

3.7.1.4 高溫作業 work(job) under heat stress

有高氣溫、或有強烈的熱輻射、或伴有高氣溼相結合的異常氣象條件、WBGT指數超過規定限值的作業

3.7.1.5 溼球黑球溫度指數 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 index

又稱WBGT指數,指綜合評價人體接觸作業環境熱負荷的一個基本參量。

室外WBGT=自然溼球溫度(℃)×0.7+黑球溫度(℃)×0.2+乾球溫度(℃)×0.1

室內WBGT=自然溼球溫度(℃)×0.7+黑球溫度(℃)×0.3

3.7.2 低溫

3.7.2.1 冷應激 cold stress

綜合考慮勞動者的代謝熱、氣象條件(即氣溫、溼度、氣流和冷輻射)以及防護服要求的所接觸的冷負荷淨值。

3.7.2.2 冷應激反應 cold strain

冷應激引起的全身性生理反應

3.7.2.3 低溫作業 work(job) under cold stress

平均氣溫≤5℃的作業

3.7.2.4 等效寒溫 equivalent chill temperature

又稱風冷(wind chill)效應風冷等感溫度,指在低溫環境下,裸露、無風狀態爲基準風冷等感溫度因風速所增加的冷感相當於無風狀態下產生同等冷感的環境溫度。

3.7.2.5 風冷指數 wind-chill index

採用空氣溫度和風速評價氣候寒冷程度的指標。

3.7.2.6 寒風冷卻率 wind-chill cooling rate

身體單位體表面積的熱量損失,是身體接觸的氣溫和風速的函數。

3.7.2.7 中心溫度 core temperature

又稱人體深部體溫或核心溫度,指下丘腦灌流血液的溫度,但一般以直腸溫度表示,身體力求維持的中心溫度在37℃±2℃範圍。

3.7.2.8 低體溫 hypothermia

中心溫度≤35℃的體溫,分爲輕微低體溫(≤35℃,>32℃),中等低體溫(≤32℃,>28℃)及嚴重低體溫(≤28℃)。

3.7.2.9 浸泡性低體溫 soaked hypothermia

人體落入冷水中所發生低體溫

6.8 3.8 電磁輻射

3.8.1 非電離輻射 non-ionizing radiation

波長>100nm不足以引起生物體電離電磁輻射

3.8.1.1 亞射頻輻射 sub-radiofrequency radiation,sub-RF

頻率≤30kHz的輻射,可分爲極低頻輻射(extremely-low-frequency radiation,ELF,1Hz~300Hz)、聲頻(voice frequency,VF,300Hz~3kHz)和甚低頻輻射(very-low-frequency radiation, VLF,3kHz~30kHz)。其中,頻率爲50Hz的電磁輻射爲工頻電磁輻射(power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3.8.1.2 射頻輻射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頻率在30kHz~300MHz的電磁輻射,其中,頻率在100kHz~30MHz的輻射爲高頻輻射(highfrequency radiation),頻率在30MHz~300MHz的輻射爲超高頻輻射(ultra-high-frequency radiation)。

3.8.1.3 微波 microwave

頻率爲300MHz~300GHz的電磁輻射,包括脈衝微波和連續微波。連續微波(continuous microwave)不用脈衝調製的連續振盪的微波脈衝微波(pulse microwave)以脈衝調製的微波

3.8.1.4 可見光 visible light

波長爲400nm~760nm的電磁輻射

3.8.1.5 紅外輻射 infrared radiation

波長爲760nm~1mm的電磁輻射。可分爲長波紅外線(波長爲3μm~1mm)、中波紅外線(波長爲1.4μm~3μm)及短波紅外線(波長爲760nm~1.4μm)。

3.8.1.6 紫外輻射 ultraviolet radiation

又稱紫外線[ultraviolet light(rays)],波長爲100nm~400nm的電磁輻射

3.8.1.7 激光 laser

波長爲200nm~1mm的相干光輻射。

3.8.2 電離輻射 ionizing radiation

能使受作用物質發生電離現象的輻射,即波長<100nm的電磁輻射

3.8.3 電磁場 electromagnetic field

由四個相互有關的矢量確定的,與電流密度和體電荷密度一起表徵介質或真空中的電和磁狀態的場。

3.8.4 電場 electric field

電場強度與電通密度表徵的電磁場的組成部分。

3.8.4.1 靜電場 electrostatic field

隨時間的變化可以忽略不計的電場

3.8.4.2 工頻電場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頻率爲50Hz的電場。輸電電壓範圍在35kV~220kV的稱爲高壓(high voltage);330kV~750(765) kV的稱爲超高壓(extra-high voltage);1000kV及以上的稱爲特高壓(ultra-high voltage)。

3.8.4.3 電場強度 electric-field strength

矢量場量E,其作用在靜止的帶電粒子上的力F等於E與粒子電荷Q的乘積:F=QE。

3.8.4.4 電通量密度 electric-flux density

單位面積上通過的電通量大小

3.8.5 磁場 magnetic field

磁場強度磁通密度表徵的電磁場的組成部分。

3.8.5.1 靜磁場 magnetrostatic field

磁場的方向與強度不隨時間發生變化的磁場

3.8.5.2 磁場強度 magnetic-field strength

矢量場量H,在給定點,等於磁感應強度除以磁常數,並減去磁化強度。

3.8.5.3 磁通密度 magnetic-flux density

單位面積上通過的磁通大小

3.8.6 電磁波 electromagnetic wave

介質或真空狀態的變化,由時變電磁場表徵,且在每一點和每一方向上都以由介質性質決定的速度運動。

3.8.6.1 連續電磁波 continuous electromagnetic wave

連續振盪所產生的電磁波

3.8.6.2 脈衝電磁波 pulse electromagnetic wave

脈衝調製的電磁波

3.8.7 功率密度 power density,S

穿過與電磁波能量傳播方向垂直的面元的功率除以該面元的面積

3.8.8 感應電流 induced current

由於感應電壓使載流子移動產生的電流。

3.8.9 比吸收能 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SA

生物體單位質量所吸收電磁場能量

3.8.10 比吸收率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

又稱特異吸收率,指生物體每單位質量所吸收電磁輻射功率。

3.8.11 輻照度 irradiance

單位面積照射的輻射通量

3.8.12 照射量 radiant

受照面積上光能的面密度。

6.9 3.9 照明與採光

6.9.1 3.9.1 照明 illumination

在無天然光或天然光不足時採用人工光源滿足所需照度的措施。

3.9.1.1 一般照明 general illumination

爲照亮整個場所而設置的均勻照明

3.9.1.2 局部照明 local illumination

用於特定視覺工作、爲照亮某個局部而設置的照明

3.9.1.3 混合照明 mixed illumination

一般照明局部照明組成的照明

3.9.1.4 特殊照明 special illumination

用於特殊需要,且有特殊效果的各種照明方式。

3.9.1.5 光通量 luminous flux

一個光源在單位時間放射出的光能。

3.9.1.6 光照量 amount(level) of illumination

受照面積上光能的面密度。

3.9.1.7 照度 illuminance

單位面積光通量

3.9.1.8 照度均勻度 illumination uniformity

規定表面上的最小照度與平均照度之比。

3.9.1.9 光強(度) light intensity

光線不均勻分佈的光源在某一方向上的光通量

6.9.2 3.9.2 採光

3.9.2.1 採光係數 lighting coefficient

室內工作面一點的照度與同時開闊天空色光(全陰天,見不到太陽的位置)的水平照度的比值。

3.9.2.2 視覺敏感度 visual acuity,VA

視野範圍內,對物體細節方面的鑑別能力

3.9.2.3 眩光 glare

由於視野中的亮度分佈亮度範圍的不適宜,或存在極端的對比,以致引起不舒適的感覺或降低觀察細部或目標的能力視覺現象。

3.9.2.4 頻閃效應 stroboscopic effect

在以一定頻率變化的光照射下,觀察到物體運動呈現出不同於其實際運動的現象。

6.10 3.10 氣象條件

3.10.1 微小氣候 microclimate

室內或其他特定空間的空氣溫度和溼度、氣流速度及熱輻射等因素的綜合

3.10.2 氣流速度 air-flow velocity

單位時間內空氣在某個方向上流過的距離。

3.10.3 空氣溼度 air humidity

氣中的含溼量。空氣溼度常用相對溼度(relative humidity,RH)表示,即一定空氣溫度時的水蒸氣分壓力與同一溫度下的飽和水蒸氣分壓力之比。

3.10.4 高氣溼 relatively-high humidity

相對溼度≥80%RH。

3.10.5 低氣溼 relatively-low humidity

相對溼度≤30% RH。

3.10.6 氣壓

3.10.6.1 低氣壓 low pressure

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氣壓低於其四周的大尺度和中尺度的渦旋稱爲低壓。

3.10.6.2 高氣壓 high pressure

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氣壓高於四周的大氣旋渦稱爲高氣壓

3.10.7 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 outdoor ventilation design temperature for the summer

按近十年本地區氣象臺正式記錄的最熱月14時的月平均溫度的平均值確定的,用於夏季通風設計的室外空氣計算參數。

3.10.8 冬季空氣調節室外計算溫度 outdoor air-conditioning design temperature for the winter

以日平均溫度爲基礎,按歷年平均不保證1天,通過統計氣象資料確定的用於冬季空氣調節設計的室外空氣計算參數。

7 工效學

4.1 工效學 ergonomics

以人爲中心,研究人、機器設備和工作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實現人在生產勞動及其他活動中的健康、安全、舒適和高效的一門學科。

4.2 勞動強度 intensity of work(work intensity)

勞動的繁重和緊張程度的總和

4.2.1 中等強度作業 moderate-intensity work(job)

氧需不超過最大攝氧量狀態下進行的作業

4.2.2 大強度作業 high-intensity work(job)

氧需超過了最大攝氧量狀態下進行的作業

4.2.3 極大強度作業 extremely-high intensity work(job)

幾乎在無氧狀態下進行的作業,此時的氧債約≥氧需

4.2.4 勞動時間率 working time rate

勞動者在一個工作日內實際工作時間與日工作時間(8h)的比率,以百分率表示。

4.3 氧需 oxygen demand

勞動1min所需要的氧量。

4.4 氧債 oxygen debt

氧需超過最大攝氧量時,氧需與實際供氧的差。

4.5 動力單元 kinetic element

包括關節在內的某些解剖結構結合在一起以完成關節爲軸的運動。

4.6 動力鏈 kinetic chain

兩個以上的動力單元組合

4.7 靜態作業 static(sedentary) work

主要依靠肌肉等長性收縮來維持體位,使軀體和四肢關節保持不動所進行的作業

4.8 動態作業 dynamic work

保持肌張力不變的情況下,經肌肉交替收縮和舒張,使關節活動來進行的作業

4.9 靜態測量 static measurement

被測者在相對靜止狀態下進行的測量

4.10 動態測量 dynamic measurement

被測者在規定的運動狀態下進行的測量

4.11 人機系統 man-machine system

人和機器(包括設備和工具)爲共同完成生產任務所組成的整體。

4.12 人機界面 man-machine interface

人機系統中,人和機器之間完成信息傳遞的界面。

4.13 體段 body segment

人體的各個部分。

4.14 姿勢負荷 posture load

人體保持某種姿勢所產生的負荷。

4.15 工作有關的骨骼肌肉功能疾患 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WRMSD

重複用力、快速移動、大力度、接觸壓力、異常姿勢振動/低溫所引起的慢性肌肉肌腱骨骼神經損傷

4.16 頸肩腕綜合徵 neck-shoulder-wrist syndrome

又稱頸肩腕障礙頸肩腕損傷,由重複性運動、外力作用、不良姿勢引起的頸部、肩部及腕部的慢性肌肉骨骼損傷

4.17 下背痛 low-back pain,LBP

重複性運動、外力作用、不良姿勢所致的背部疼痛症狀使腰部活動受限和不適。

4.18 腕管綜合徵 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

由於腕部重複性運動、外力作用、不良姿勢引起腕管內正中神經受到壓迫後,其所支配範圍的感覺、運動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綜合徵

4.19 肱骨外上髁綜合徵 condylus lateralis humeri(humeral lateral condyle) syndrome

又稱網球肘,指由於重複性運動、外力作用、不良姿勢引起的肘外側疼痛爲主要表現的綜合徵

8 職業衛生標準

5.1 職業接觸限值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OELs

勞動者在職業活動過程中長期反覆接觸,對絕大多數接觸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許接觸水平,是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接觸限制量值化學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包括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最高容許濃度三類。物理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包括時間加權平均容許限值和最高容許限值。

5.2 最高容許濃度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

在一個工作日內、任何時間和任何工作地點有毒化學物質均不應超過的濃度。

5.3 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PC-STEL

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許短時間(15min)接觸的濃度。

5.4 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PC-TWA

以時間爲權數規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許接觸濃度。

5.5 漂移限值 excursion limits,EL

又稱超限倍數。對未制定PC-STEL化學有害因素,在符合8h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的情況下,任何一次短時間(15min)接觸的濃度均不應超過的PC-TWA的倍數值

5.6 噪聲職業接觸限值 noise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

幾乎所有勞動者反覆接觸不引起聽力或正常語言理解有害效應噪聲聲壓級和接觸持續時間。

5.7 手臂(局部)振動職業接觸限值 hand-transmitted(segmental/local)vibration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

勞動者反覆接觸振動工具後不可能發展爲振動性白指或職業性雷諾現象的振動接觸水平

5.8 全身振動職業接觸限值 whole-body vibration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幾乎所有勞動者反覆接觸所引起背痛、背部不良健康效應以及不能正常地駕駛車輛的風險最小的振動接觸水平

5.9 生物接觸限值 biological exposure limit,BEL

又稱生物接觸指數(biological exposure indices,BEIs)或職業接觸生物限值(biological limit value,BLV),對接觸者生物材料中有毒物質或其代謝效應產物等規定的最高容許量。

5.10 體力勞動方式係數 pattern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

在相同體力強度下,不同勞動方式引起的生理反應的係數。在計算體力勞動強度指數時,“搬”的方式係數爲1,“扛”的方式係數爲0.40,“推/拉”的方式係數爲0.05。

5.11 體力勞動強度指數 intensity index of physical work

區分體力勞動強度等級的指數。

5.12 體力勞動性別係數 gender-specific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

相同體力強度引起的男女不同生理反應的係數。在計算體力勞動強度指數時,男性係數爲1,女性係數爲1.3。

5.13 不確定係數 uncertainty factor,UF

又稱安全係數(safety factor)、外推係數(extrapolation factor)或轉換系數(transfer factor),在以動物試驗數據外推到人,或以小範圍人羣調查結果判斷所評價的化學品對大範圍人羣的有害作用時,爲排除所涉及的不確定因素而設定的係數,用於制定化學品控制標準,以保證接觸人羣的安全。

5.14 立即威脅生命或健康的濃度 immediately dangerous to life or health concentration,IDLH

在此條件下對生命立即或延遲產生威脅,或能導致永久性健康損害,或影響准入者在無助情況下從密閉空間逃生。某些物質對人產生一過性的短時影響,甚至很嚴重,受害者未經醫療救治而感覺正常,但在接觸這些物質後12h~72h可能突然產生致命後果,如氟烴類化合物

9 職業衛生監測

9.1 6.1 有害物質監測

6.1.1 空氣監測 air monitoring

在一段時期內,通過定期(有計劃)地檢測工作場所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以評價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狀況和勞動者接觸有害物質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響。

6.1.2 生物監測 biological monitoring

在一段時期內,通過定期(有計劃)地檢測人體生物材料中有害物質或其代謝物的含量(濃度)或由它們所致的生物效應水平,以評價勞動者接觸有害物質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響。

6.1.3 檢測對象 person sampled(monitored)

根據檢測需要,選定爲具有代表性的、進行採樣檢測的勞動者。

6.1.4 採樣時段 sampling period

在一個監測週期(如工作日、周或年)中,選定的有代表性的進行採樣的時間段,應包括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最高的時間段。

6.1.5 樣品穩定性 sample stability

採樣後,樣品中的待測物保持不變的時間,以待測物在樣品中的下降率≤10%的天數穩定時間。下降率按式(1)計算:

公式

6.1.6 檢出限 detection limit

測定方法在給定的概率P=95%(顯著水準爲5%)時能夠定性檢出樣品中待測物的最低濃度或含量。

6.1.7 定量下限 lower limit of quantitation

測定方法能夠定量檢測樣品中待測物的最低濃度或含量。

6.1.8 最低檢出濃度 minimum detection concentration

在採集一定量(體積)的樣品時,檢測方法能夠定性檢出樣品中待測物的最低濃度。

6.1.9 最低定量濃度 minimum quantitation concentration

在採集一定量(體積)的樣品時,檢測方法能夠定量檢測樣品中待測物的最低濃度。

9.2 6.2 空氣監測

6.2.1 空氣檢測 air determination

工作場所氣中有害物質的採集和測定。

6.2.2 採樣點 sampling spot(s)

根據監測需要工作場所狀況,選定具有代表性的、用於空氣樣品採集的工作地點

6.2.3 呼吸帶 breathing zone

距離人的鼻孔30cm所包含的空氣帶。

6.2.4 定點採樣 area sampling

空氣收集器放置在選定的採樣點進行的採樣

6.2.5 個體採樣 personal sampling

空氣收集器佩戴在檢測對象呼吸帶部位所進行的採樣

6.2.6 採樣時間 sampling duration

每次採樣從開始到結束所持續的時間。

6.2.7 長時間採樣 long-time sampling

採樣時間在1h以上的採樣

6.2.8 短時間採樣 short-time sampling

採樣時間≤15min的採樣

6.2.9 採樣流量 sampling airflow

在採集空氣樣品時,每分鐘通過空氣收集器的空氣體積。

6.2.10 標準採樣體積 standard sampling volume

在氣溫爲20℃,大氣壓爲101.3kPa下,採集空氣樣品的體積,換算公式爲

公式

式(2)中:

Vo——標準採樣體積數值,單位爲升(L);

Vt——在溫度爲t℃,大氣壓爲P時的採樣體積的數值,單位爲升(L);

t——採樣點溫度數值,單位爲攝氏度(℃);

P——採樣點大氣壓力數值,單位爲千帕(kPa)。

6.2.11 最小採樣體積 minimum sampling volume

工作場所空氣收集器在採集空氣樣品時,爲了滿足職業衛生容許濃度檢測需要,要求採集的最小空氣體積。

6.2.12 空氣採樣器 air sampler

以一定的流量採集空氣樣品的儀器,通常由抽氣動力和流量調節裝置等組成。

6.2.13 無泵型採樣器 passive sampler

又稱擴散採樣器,指利用有毒物分子擴散作用爲原理設計製作的、不需要抽氣動力的空氣採樣器

6.2.14 空氣收集器 air collector

用於採集空氣中氣態、蒸氣態和氣溶膠態有害物質的器具,如大注射器、採氣袋、各類氣體吸收管、固體吸附劑管、無泵型採樣器和濾料採樣夾等。

6.2.15 空氣收集器空白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blank) of air collector

空氣收集器自身含有待測物的量。

6.2.16 空氣收集器收集容量 volume of air collector

空氣收集器在採集空氣樣品時,容許採集待測物的量。

6.2.17 採樣效率 sampling efficiency

空氣收集器採樣過程中能夠採集到的待測物量佔通過該空氣收集器的空氣中待測物總量的百分數。

6.2.18 樣品空白 blank sample

在採集空氣樣品的同時製備空白樣品,其製備過程除不採集工作場所空氣外,其餘操作與空氣樣品完全相同。

6.2.19 穿透 penetration

在室溫和相對溼度>80%的條件下,固體吸附劑管以一定的採樣流量採樣,當通過管的空氣中待測物的濃度達到原空氣中濃度的5%時,表示固體吸附劑管開始穿透

6.2.20 穿透容量 penetration capacity

在採集空氣樣品過程中,固體吸附劑管發生穿透時所吸附待測物的量。

6.2.21 穿透時間 penetration time

在採集空氣樣品過程中,固體吸附劑管從開始採集到發生穿透的時間。

6.2.22 穿透體積 penetration volume

在採集空氣樣品過程中,固體吸附劑管發生穿透時所採集的空氣體積。

6.2.23 解吸 desorption

將固體吸附吸附的待測物通過加熱釋放(熱解吸)或溶劑溶出(溶劑解吸)的過程。

6.2.24 解吸效率 desorption efficiency

解吸方法解吸待測物的量佔固體吸附劑上該物質總量的百分數。

6.2.25 洗脫 elution

將濾料上採集的待測物用溶劑洗提下來的過程。

6.2.26 洗脫效率 elution efficiency

洗脫方法洗脫待測物的量佔濾料上該物質總量的百分數。

9.3 6.3 粉塵監測

6.3.1 總粉塵 total dust

可進入整個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的粉塵。亦即用總粉塵採樣器,按標準測定方法,從空氣中採集的粉塵

6.3.2 呼吸性粉塵 respirable dust

可達到肺泡區(無纖毛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的粉塵。亦即用呼吸性粉塵採樣器,按標準測定方法,從空氣中採集的粉塵

6.3.3 可吸入性粉塵 inhalable dust

通過口鼻吸入呼吸道的粉塵

6.3.4 石棉石棉纖維 asbestos and asbestos fibers

石棉是一種具有纖維結構的硅酸鹽礦物,分兩大類:蛇紋石類(溫石棉);閃石類[青石棉(蘭石棉)、鐵石棉、直閃石、透閃石、陽起石、角閃石]。石棉纖維是指直徑<3μm,長度>5μm且長度與直徑比>3:1的纖維

6.3.5 分散度 dispersity(dispersiveness/dispersion)

粉塵的粒度分佈粉塵粒徑的頻率分佈,稱爲粉塵分散度分散度可按粒徑大小分組的質量百分數或數量百分數表示,前者稱爲質量分散度,後者稱爲數量分散度分散度高、表示小粒徑的粉塵佔的比例大,分散度低、表示小粒徑的粉塵佔的比例小。在職業衛生監測中,常用的粉塵分散度測定方法,是用顯微鏡直接觀察測得的投影粒徑,計算的數量分散度

6.3.6 空氣動力學直徑 aerodynamic diameter

某種粉塵粒子,無論其直徑大小、密度及幾何形狀如何、在靜止或層流空氣中、其沉降速度若與一種密度爲1的球形粒子相同時,則該球形粒子的直徑即爲某種粉塵粒子的空氣動力學直徑(μmA)。

9.4 6.4 物理因素監測

6.4.1 等效連續A聲級 equivalent continuous A sound level

又稱等效連續A計權聲壓級(equivalent continuous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LAeq,T,LAeq),指在規定的時間內,某一連續穩態噪聲的A計權聲壓,具有與時變的噪聲相同的均方A計權聲壓,則這一連續穩態噪聲聲級就是此時變噪聲的等效聲級,單位用dB(A)表示。

6.4.1.1 8h等效聲級 normalized continuous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equivalent to an 8h-working-day, LEX,8h

又稱按額定8h工作日規格化的等效連續A計權聲壓級,指將一天實際工作時間內接觸的噪聲強度等效爲工作8h的等效聲級標準。

6.4.1.2 40h等效聲級 normalized continuous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equivalent to a 40h-working-week,LEX,w

又稱按額定每週工作40h規格化的等效連續A計權聲壓級,指非每週5d工作制的特殊工作場所接觸的噪聲聲級等效爲每週工作40h的等效聲級

6.4.2 頻譜 frequency spectrum

把組成複合音的各種頻率由低到高進行排列而形成的連續頻率譜。

6.4.3 倍頻程 octave band

按照頻率之間的倍比關係將聲頻劃分的若干頻段。

6.4.4 頻譜分析 frequency spectrum analysis

對聲源所發出的聲音進行頻率組成及其聲級大小分析

6.4.5 通風乾溼球溫度計 hygrometer

是測定氣溫、氣溼的一種儀器。由兩支相同的普通溫度計組成,一支稱幹球溫度計,用於測定氣溫,即乾球溫度;另一支稱溼球溫度計,用於測定溼球溫度。

6.4.6 平均輻射溫度 mean radiation temperature

是指環境四周表面對人體輻射作用的平均溫度。其數值可由各表面溫度及人與表面位置關係的角係數確定或用黑球溫度計算得到。

6.4.6.1 黑球溫度計 black globe thermometer

用於測定工作場所的輻射熱。在表面塗黑的直徑15cm的空心薄壁銅球的球心處安裝溫度計或溫度傳感器,測得的溫度即爲黑球溫度

6.4.6.2 黑球溫度 black globe temperature

黑球溫度包括了周圍的氣溫、熱輻射等綜合因素,間接地表示了人體對周圍環境所感受輻射熱的狀況。通過計算可以得到平均輻射溫度

6.4.7 接觸時間率 exposure time rate

勞動者在1個工作日內實際接觸高溫作業的累計時間與8h的比率。

6.4.8 4h等能量頻率計權振動加速度 4-hour energy-equivalent frequency-weighted vibrating acceleration

日接振時間不足或超過4h時,將其換算爲相當於接振4h的頻率計權振動加速度值。

6.4.9 4h等能量頻率計權加速度有效值 4-hour energy-equivalent frequency-weighted acceleration,ahw(4)

人體接振強度的定量指標。在頻率計權和固定接振時間的原則下,計算加速度有效值。

9.5 6.5 生物監測

6.5.1 生物樣品 biological sample(specimen)

根據生物監測需要採集的、具有代表性的、作爲檢測樣品人體生物材料

6.5.2 生物材料檢測 determination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生物樣品的採集以及生物監測指標的測定。

6.5.3 生物監測指標 indicator(s) of biological monitoring

職業接觸有害物質後,機體內存在的並可用於生物監測的有害物質及其代謝物,或由它們所致的效應指標。

6.5.4 生物標誌物 biomarker

又稱生物學標記或生物標誌,指反映生物體系與外源化學物、物理和生物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任何可測定的指標,包括化學、生化、生理、行爲或其他的改變。它可分爲接觸生物標誌物效應生物標誌物和易感性生物標誌物

6.5.5 混合呼出氣 mixed-exhaled air

盡力吸氣後,儘可能呼出的全部呼出氣。

6.5.6 末端呼出氣(肺泡氣)end-exhaled air

先盡力吸氣並平和呼氣後,再用最大力量呼出的呼出氣。

6.5.7 班前 prior to work-shift

進人工作崗位之前1h。

6.5.8 班中 during work-shift

開始工作後2h至下班前1h。

6.5.9 班末 end of a work-shift

班前1h之內。

6.5.10 班後 post-work-shift

班後1h之內。

10 衛生學評價

7.1 評價單元 occupational health assessment unit

根據建設項目的特點和評價的要求,將生產工藝、設備佈置或工作場所劃分成若干相對獨立的部分或區域。

7.2 接觸評價 exposure assessment

確定人體通過不同的途徑接觸外源化學物的量及接觸條件,得出總的接觸量。

7.3 自然疫源地 natural focus of infectious disease

某些傳染病病原體自然界的野生動物中長期存在並造成動物間流行的地區。

7.4 大氣污染物本底濃度 natural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某地區大氣自然存在的污染物濃度水平。

7.5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對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建設項目,在可行性論證階段,對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對勞動者健康影響、防護措施等進行預測性衛生學分析與評價,確定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類別及防治方面的可行性,爲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7.6 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衛生審查 examination of design of the protective facilities for occupational disease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衛生行政部門對可能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所進行的衛生審查。

7.7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 effect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control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建設項目在竣工驗收前,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職業病危害程度、職業病防護措施及效果、健康影響等做出的綜合評價

7.8 主導風向

7.8.1 全年主導風向 annual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累年全年各風向中最高頻率的風向。

7.8.2 夏季主導風向 summer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累年夏季各風向中最高頻率的風向。

7.9 最小風頻

7.9.1 夏季最小風頻 summer minimum wind frequency

夏季平均各風向頻率中的最小值及其相應的風向。

7.9.2 全年最小風頻 annual minimum wind frequency

全年平均各風向頻率中的最小值及其相應的風向。

11 8 衛生工程防護

8.1 通風 ventilation

採用自然或機械的方法,對某一空間進行換氣,以創造衛生、安全等適宜空氣環境的技術。

8.2 工業通風 industrial ventilation

對生產過程的餘熱、餘溼、粉塵和有害氣體等進行控制和治理而進行的通風

8.2.1 自然通風 natural ventilation

依靠室外風力造成的風壓和室內外空氣溫度差所造成的熱壓使空氣流動的通風方式。

8.2.2 機械通風 mechanical ventilation

依靠風機造成的壓力使空氣流動的通風方式。

8.2.3 全面通風 general ventilation

對整個房間進行通風的方式。

8.2.4 局部通風 local ventilation

爲改善室內局部空間的空氣環境,向該空間送入或從該空間排出空氣的通風方式。

8.2.4.1 局部排風 local-exhaust ventilation

捕集和排出局部地點有毒有害物質的通風方式。

8.2.4.2 局部送風 local-dilution ventilation

以一定速度將空氣直接送到指定地點的通風方式。

8.2.5 事故通風 accident ventilation

用於排除或稀釋生產房間內發生事故時突然散發的大量有害物質、有爆炸危險的氣體蒸氣通風方式。

8.3 排風罩 exhaust hood

設置在工作場所有毒有害物源處,捕集和控制有毒有害物的通風部件。

8.3.1 控制點 capture point

排風罩罩口最遠的有害物放散點。

8.3.2 控制風速 capture velocity

控制點處的有害物吸入罩內所需的最小風速。

8.4 氣流組織 air distribution

合理佈置送、排風口位置,分配風量以及選用風口形式,對室內空氣的流動形態分佈進行合理優化的組織,以便用最小的通風量達到最佳的通風效果,以滿足工作場所氣質量的要求。

8.5 新風量 fresh air rate

是指單位時間進入室內的新鮮空氣的總量。

8.6 換氣次數 air changes

單位時間內室內空氣的更換次數,即新風量通風房間體積的比值。

8.7 衛生防護距離 protective distance(hygienic buffer zone)

從產生職業性有害因素的生產單元(生產區、車間或工段)的邊界至居住區邊界的最小距離。即在正常生產條件下,無組織排放的有害氣體大氣污染物)自生產單元邊界到居住區的範圍內,能夠滿足國家居住區容許濃度限值相關標準規定的所需的最小距離。

8.8 隔離 isolation

通過封閉、切斷等措施,完全阻止有毒有害物質和能源(水、電、氣)進入工作場所

8.9 警示標識 warning signs

通過採取圖形標識、警示線、警示語句或組合使用,對工作場所存在的各種職業危害進行標識,以提醒勞動者或行人注意周圍環境,避免危險發生

12 個人防護用品

9.1 個人防護用品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又稱個人職業病防護用品,指勞動者在勞動中爲防禦物理、化學、生物等外界因素傷害而穿戴、配備以及塗抹、使用的各種物品的總稱。

9.2 防護性能 protective properties[specification(s)]

個人防護用品防禦各種危險和有害因素,保護勞動者安全與健康的性能

9.3 透過率 penetration rate

規定條件下,有害物質透過護品後的濃度(或劑量或強度)與護品使用環境的有害物質的濃度(或劑量或強度)的百分比值。

9.4 舒適性能 comfortability

護品使勞動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感到適宜的性能

9.5 防護時間 protective time(length of protection)

規定條件下,測試介質混合氣開始通入過濾件至透過測試介質,其濃度達到限定值需要的時間。

9.6 防護服 protective clothing(s)

防禦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外界因素傷害人體的工作服。

9.7 眼面部防護用品 eye and face protective equipment

防禦非電離輻射化學物質職業性有害因素傷害眼面部的個人職業病防護用品

9.8 呼吸防護用品 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

防禦缺氧空氣和塵毒等有害物質吸入呼吸道的防護用品。

9.8.1 指定防護因數 assigned protective factor,APF

一種或一類適宜功能呼吸防護用品,在適合使用者佩戴且正確使用的前提下,預期能將空氣污染物濃度降低的倍數。

9.8.2 密合型面罩 tight-fitting face-piece

能罩住鼻、口與面部密合的面罩,或能罩住眼、鼻和口與頭面部密合的面罩。密合型面罩分半面罩和全面罩。

9.8.3 開放型面罩 loose-fitting face-piece

應用於正壓式呼吸防護用品的送氣導入裝置,只罩住眼、鼻和口,與面部形成部分密合。

9.8.4 送氣頭罩 hood

應用於正壓式呼吸防護用品的送氣導入裝置,能完全罩住頭、眼、鼻、口至頸部,也可罩住部分肩或與防護服連用。

9.8.5 過濾式呼吸防護用品 air-purifying 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

能把吸入作業環境空氣通過淨化部件的吸附吸收、催化或過濾作用,除去其中有害物質後作爲氣源的呼吸防護用品

9.8.5.1 自吸過濾式呼吸防護用品 self-inhalation air-purifying 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

靠佩戴者呼吸克服部件阻力的過濾式呼吸防護用品。常見有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self-inhalation filter-type dust respirator)和過濾式防毒面具(filter-type protective gas mask)。

9.8.5.2 送風過濾式呼吸防護用品 powered air-purifying 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

靠動力(電動風機或手動風機)克服部件阻力的過濾式呼吸防護用品

9.8.6 隔絕式呼吸防護用品 atmosphere-supplying 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

能使佩戴者呼吸器官與作業環境隔絕,靠本身攜帶的氣源或者依靠導氣管引入作業環境以外的潔淨氣源的呼吸防護用品

9.8.6.1 供氣式呼吸防護用品 air-supplied 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

佩戴者靠呼吸或藉助機械力通過導氣管引入清潔空氣的隔絕式呼吸防護用品

9.8.6.2 攜氣式呼吸防護用品 self-contained breathing apparatus,SCBA

佩戴者攜帶空氣瓶、氧氣瓶或生氧器等作爲氣源的隔絕式呼吸防護用品

9.8.7 正壓式呼吸防護用品 positive-pressure 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

使用者任一呼吸循環過程,面罩內壓力均大於環境壓力的呼吸防護用品

9.8.8 負壓式呼吸防護用品 negative-pressure 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

使用者任一呼吸循環過程,面罩內壓力均小於環境壓力的呼吸防護用品

9.8.9 逃生型呼吸防護用品 escape-type 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

只用於在緊急情況下從有害環境逃生的呼吸防護用品

9.9 聽力防護用品

9.9.1 耳塞 ear-plug(s)

插入外耳道內或置於外耳道口處的防噪聲護品。

9.9.2 耳罩 ear-muff(s)

由壓緊耳廓或圍住耳廓的殼體封住耳道,降低噪聲刺激的護品。

9.9.3 聲衰減 sound-attenuation

在給定的測試信號下,所有受試者在戴與不戴聽力防護用品時,兩者聽閾之差的平均分貝值。

9.10 防護手套 protective gloves

防禦勞動中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外界因素傷害勞動者手部的護品。

9.11 防護鞋 protective shoes(boots/foot-ware)

防禦勞動中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外界因素傷害勞動者的足及脛部的護品。

9.12 勞動護膚用品 skin protective product(s) for worker

防禦物理、化學、生物等有害因素損傷勞動者皮膚或經皮膚引起疾病的用品。

13 10 職業衛生服務職業健康促進

10.1 職業衛生服務 occupational health service

一個具有預防職能的服務機構,負責向用人單位、勞動者及其代表提出建議,幫助用人單位爲勞動者創造一個安全與健康的工作環境,以促進勞動者的體力與腦力健康,使工作適合於勞動者的生理特點。

10.2 基本職業衛生服務 basic occupational health service,BOHS

以預防和控制職業病、保護和促進勞動者健康和工作能力爲目的,採用科學合理和社會可接受的方法,通過初級衛生保健方式爲所有勞動者所提供的必要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

10.3 職業健康監護 occupational health(medical) surveillance

以預防爲目的,根據勞動者的職業接觸史,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醫學健康檢查和健康相關資料的收集,連續地監測勞動者的健康狀況,分析勞動者健康變化與所接觸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關係,並及時將健康檢查和資料分析結果報告給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本人,以便適時採取干預措施,保護勞動者健康。職業健康監護主要包括職業健康檢查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管理等內容。

10.4 職業健康促進 occupational health promotion

採取綜合干預措施,以改善作業條件,改變勞動者不健康生活方式行爲控制健康危險因素,預防職業病,減少工作有關疾病發生,促進和提高勞動者健康和生命質量的活動

10.5 職業病篩檢 screening for occupational disease

在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的人羣中所進行的健康檢查,可以是全面普查,也可以在一定範圍內進行。

10.6 平均病程期限 average length of diseases course

某時期內某病患者由確診至死亡的時間(年、月)總和與該時期死於該病病例數的比值。

10.7 平均發病工齡 average length of employment at disease onset

勞動者從事某種作業開始至確診爲患與該作業有關的職業病時所經歷的時間的平均值。

10.8 潛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從開始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致病因子)至出現相應疾病的最早臨牀表現之間間隔的時間。

10.9 潛隱期 latent period(latency)

指從接觸已確認致癌物到確診腫瘤之間間隔的時間。

14 11 工業毒理

14.1 11.1 毒物

11.1.1 化學物質 chemical

工業用和民用的化學原料、中間體、產品等單分子化合物、聚合物以及不同化學物質組成的混合劑產品

11.1.2 外源性化學物質 xenobiotic

由外環境進入體內、非機體內部產生,在一定條件下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

11.1.3 類似物 analog

結構或性質上相似化學物質

11.1.4 毒物 toxicant[toxic substance(s)]

在一定條件下,較低劑量能引起機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傷外源性化學物質

11.1.5 高毒物質 highly-toxic substance

納入國家高毒物品目錄,需要進行特殊管理的物質。

11.1.6 劇毒物質 extremely-toxic substance

劑量/少量侵入機體,短時間內即能致人、畜死亡或嚴重中毒的物質。

11.1.7 致畸物 teratogen

又稱致畸原,能使發育中的胎兒產生永久性結構異常的物質。

11.1.8 致突變物 mutagen

又稱致突變原誘變物,能引起遺傳物質突變化學物質或物理因素。

11.1.9 致敏物 allergen

又稱變應原過敏原(anaphylactogen),指能引起變態反應抗原,包括完全抗原半抗原

11.1.10 刺激物 irritant material(s)

可致眼、皮膚或呼吸道黏膜發生可逆性炎性反應的物質。

11.1.11 腐蝕物 corrosive material(s)

可致眼、皮膚或呼吸道發生不可逆性組織損傷的物質。

14.2 11.2 毒性 toxicity

化學物質能夠造成機體損害的能力

11.2.1 短期毒性 short-term toxicity

短時間內一次或多次染毒化學物質對機體產生健康損害的能力

11.2.2 長期毒性 long-term toxicity

給實驗動物染毒化學物質的期限超過6個月所致的中毒效應,如慢性毒性

11.2.3 急性毒性 acute toxicity

一次或24h內多次給實驗動物染毒化學物質所致的中毒效應

11.2.4 亞急性毒性 subacute toxicity

實驗動物在14d或28d內,連續或反覆給實驗動物染毒化學物質所致的中毒效應

11.2.5 亞慢性毒性 subchronic toxicity

實驗動物在其部分生存期(不超過10%的生命週期)內,一般爲30d~90d,連續或反覆給實驗動物染毒化學物質所致的中毒效應

11.2.6 慢性毒性 chronic toxicity

實驗動物在其正常生命期的大部分時間內連續或反覆給實驗動物染毒化學物質所致的中毒效應

11.2.7 蓄積毒性 accumulative toxicity

給實驗動物反覆染毒或接觸化學物質後,吸收量大於排泄量,或毒性作用多次累加所致功能性或結構性損害。

11.2.8 選擇毒性 selective toxicity

化學物質只對某種生物或組織器官產生損害作用,而對其他生物或組織器官無害的現象。

11.2.9 遲發毒性 delayed toxicity

接觸某些毒物,當時不引起明顯病變,或者在急性中毒後臨牀上可暫時恢復,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又出現一些明顯的病損和明顯的臨牀中毒表現。

11.2.10 遺傳毒性 genotoxicity

環境理化因素造成生物細胞基因組損害的能力

11.2.11 致突變性 mutagenicity

環境理化因素導致生物體遺傳物質結構和/或數量的改變。

11.2.12 全身毒性 systemic toxicity

化學物質對機體所產生的毒效應不僅發生在開始接觸的部位,而且影響到機體的主要系統器官組織

11.2.13 器官毒性 organ toxicity

化學物質引起器官的生理、生化形態學的異常改變。

11.2.14 生殖毒性 reproductive toxicity

化學物質損害正常生殖系統或正常生殖器官功能能力

11.2.14.1 母體毒性 maternal toxicity

化學物質引起親代妊娠動物健康損害的能力

11.2.14.2 胚胎毒性 embryotoxicity

化學物質所致的孕體着牀前後直到器官形成期結束的所有損害。

11.2.14.3 發育毒性 developmental toxicity

生殖毒性,指子代在出生前、圍產期和出生以後所顯現出的生長遲緩結構畸形功能異常或死亡。

14.3 11.3 效應 effect

生物機體因接觸化學物質發生生物學改變。

11.3.1 毒效應 toxic effect

又稱毒性效應毒性作用毒作用,指毒物藥物對機體所致的、有害的生物學改變。

11.3.2 致敏作用 sensitization

變應原進入機體刺激免疫系統所引起的機體組織損害或生理功能障礙。

11.3.3 致畸作用 teratogenesis

干擾子宮胚胎胎兒的正常發育,使新生兒異常率明顯增高的特殊毒性作用

11.3.4 致突變作用 mutagenesis

又稱誘變作用環境理化因素引起遺傳物質發生改變的效應,此種改變可隨細胞分裂過程傳遞

11.3.5 致癌作用 carcinogenesis

致癌物引起或誘導正常細胞發生惡性轉化並發展成爲腫瘤的過程。

11.3.6 聯合作用 combined effect

兩種或兩種以上毒物同時或先後作用於機體所產生的毒作用

11.3.7 獨立作用 independent effect

兩種或兩種以上毒物同時或先後作用於機體時所產生的毒作用互不影響,彼此獨立

11.3.8 加強作用 potentiating effect

指一種化學物質對某器官系統無毒性或毒性較低,但與另一種化學物質同時或先後暴露時使其毒性效應增強。

11.3.9 交互作用 interaction

兩種或兩種以上化學物質造成比預期相加作用更強的(協同、增強)或更弱的(拮抗)聯合作用

11.3.10 拮抗作用 antagonistic effect

兩種或兩種以上毒物同時或先後作用於機體所產生的毒作用低於各個化學物質單獨毒性效應總和

11.3.11 協同作用 synergistic effect

兩種或兩種以上毒物同時或先後作用於機體所產生的毒作用大於各個化學物質單獨對機體的毒性效應總和

11.3.12 相加作用 additive effect

兩種或兩種以上毒物同時或先後作用於機體所產生的毒作用相當於各個物質單獨所致效應的算術總和

14.4 11.4 毒作用指標

11.4.1 劑量 dose

按單位體重所給予實驗動物化學物質的質量。

11.4.2 中毒劑量 toxic dose

引起機體發生中毒而未致死的劑量

11.4.3 有效劑量 effective dose,ED

在動物組織細胞培養系統中,或在生化作用部位引起某種生物學效應化學物質劑量

11.4.4 耐受劑量(濃度) tolerance dose(concentration)

生物機體能夠忍受且無有害效應化學物質的最高劑量(濃度)。

11.4.5 最大耐受劑量(濃度) maximum tolerance dose(concentration)

化學物質不引起受試對象出現死亡的最高劑量(濃度)。

11.4.6 閾劑量(濃度) threshold dose(concentration)

又稱最小有作用劑量(濃度),化學物質引起受試對象中的少數個體出現某種最輕微的異常改變所需要的最低劑量(濃度)。

11.4.7 實際安全劑量 visual safe dose,VSD

化學物質終身暴露所致的危險度在10-6或以下所對應的劑量水平。

11.4.8 參考劑量 reference dose,Rfd

人羣(包括敏感亞羣)在終生接觸某劑量水平化學物質的條件下,預期發生非致癌或非致突變有害效應危險度可低至不能檢出的程度。

11.4.9 基準劑量 benchmark dose,BMD

又稱基線劑量,指與本底相比概率爲1%、5%或10%的受試個體出現效應劑量的95%可信限下限。

11.4.10 致死劑量(濃度)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LD(LC)

在特定染毒條件下,化學物質導致一定百分率生物體死亡的劑量(濃度)。

11.4.11 半數致死劑量(濃度) median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LD50LC50

在一定實驗條件下,引起受試動物發生死亡概率爲50%的化學物質劑量(濃度)。

11.4.12 無可見作用水平 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

化學物質不引起生物系統生態系統出現可觀察到的有害效應的最高劑量或濃度。

11.4.13 無可見有害作用水平 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

規定的試驗條件下,用現有的技術手段或檢測指標未觀察到任何與受試樣品有關的有害效應的最大染毒劑量或濃度。

11.4.14 可見最小有害作用水平 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

規定的試驗條件下,化學物質引起實驗動物可觀察到的形態功能生長發育有害效應的最低染毒劑量或濃度。

11.4.15 急性毒作用帶 acute toxic effect zone

半數致死劑量與急性閾劑量的比值。

11.4.16 慢性毒作用帶 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

急性閾劑量與慢性閾劑量的比值。

11.4.17 靶器官 target organ

化學物質在體內呈現毒作用,並引起典型病變的主要器官

11.4.18 劑量-反應關係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化學物質劑量暴露羣體當中某種效應發生率之間的關係。

11.4.19 劑量-效應關係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化學物質劑量與所致生物學改變的程度之間的關係。

14.5 11.5 染毒 exposure

又稱接觸、暴露外源性化學物質經口、皮膚或呼吸道等途徑進入(或接觸)生物體的過程。

11.5.1 染毒途徑 exposure route

將一定劑量化學物質給予實驗動物的方式。

11.5.2 吸入染毒 inhalation exposure

經呼吸道吸入受試物的染毒方式。

14.6 11.6 毒性試驗 toxieity test

按不同的目的和途徑,測定化學物質對生物體產生不同毒性程度所設計的試驗。

14.7 11.7 毒物代謝動力學 toxicokinetics

定量研究毒物在體內吸收分佈、生物轉化、排泄等過程隨時間變化的動態規律的學科。

14.8 11.8 毒理學安全性評價 toxicological safety evaluation

根據規定毒理學程序方法,通過動物試驗和對人羣的觀察,闡明化學物質毒性及潛在的危害,決定其能否進入市場或闡明安全使用的條件,以達到最大限度地減小其危害作用,保護人體健康的目的。

11.8.1 安全性 safety

外源性化學物質規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條件下,對人體健康不產生任何損害,也不對接觸者及其後代產生潛在危害

11.8.2 外推 extrapolation

由動物的實驗資料來預測化學物質對人的毒性效應的過程。

14.9 11.9 急性毒性分級 acute toxicity rating

根據動物經口、經皮半數致死量(LD50)、吸入半數致死濃度(LC50)進行的分級。

15 12 應急救援

12.1 應急救援設施 flrst-aid facility

指在工作場所設置的報警裝置、現場急救用品、洗眼器、噴淋裝置等沖洗設備和強制通風設備,以及應急救援使用的通訊、運輸設備等。

12.2 事故應急救援設施 rescuing measure(s) for emergency

工作場所或運輸過程中設置的、爲避免有毒有害物質大量逸出或泄露而發生急性職業危害控制事故危害程度而設的防護設施。

12.3 吊救裝備 retrieval system

爲搶救受害人員所採用的繩索、胸部或全身的套具、腕套、升降設施等。

12.4 防護區 guarding(protective) zone(area)

可以使事故下風向的人們失能並且沒有能力採取保護行動,並/或遭受嚴重或不可逆健康損害效應的區域。

12.5 防護行動 protective action

發生危險品泄漏事故期間所採取的保護緊急救援人員和公衆健康與安全的步驟。

12.6 後方區 cold zone

又稱冷區、清潔區、綠色區、支持區或安全區,控制事故所設置的區域,是用於指揮和維持救援任務所必需的區域。

12.7 緩衝區 warm zone

又稱溫區,指在禁區熱區)和安全區(冷區)之間,能讓人員和設施去除污染,併爲禁區提供保障以減少污染擴散的區域,包括通道控制點

12.8 控制區 control zone

危險事故中根據安全和危害程度所指定的區域。

12.9 限制入內區 restricted zone

又稱禁區(exclusion zone)、紅區熱區(hot zone),指鄰接危險品事故點的區域,該區域的範圍足夠大(廣),在此區域外,足以防止泄漏物對身體產生有害作用

12.10 最初隔離和防護距離 initial isolation and protective distances

爲了保護人們免受因化學危險品泄漏導致的吸入毒性危害(toxic inhalation hazard,TIH)所提出的建議距離。

12.11 首次隔離區 first isolation area

事故周圍人們可能接觸危險的(上風向)和威脅生命的(下風向)危險品濃度的區域。

12.12 遇水反應的危險物質 dangerous water reactive material

遇水反應時產生明顯有毒氣體的物質。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