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T 608—2018 口腔頜面部X射線檢查操作規範

衛生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 X線檢查 醫學影像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 S / T 6 0 8 — 2 0 1 8 kǒu qiāng hé miàn bù X shè xiàn jiǎn chá cāo zuò guī fàn

2 英文參考

Basic opera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conventional X-ray practices

3 基本信息

ICS 11.020

C 0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T 608—2018《口腔頜面部X射線檢查操作規範》(Basic opera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conventional X-ray practices)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於2018年05月10日《關於發佈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口腔頜面部X射線檢查操作規範〉的通告》(國衛通〔2018〕9號)發佈,自2018年11月01日起實施。

4 發佈通知

關於發佈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口腔頜面部X射線檢查操作規範》的通告

國衛通〔2018〕9號

現發佈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口腔頜面部X射線檢查操作規範》,編號和名稱如下:

WS/T 608—2018 口腔頜面部X射線檢查操作規範

該標準自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2018年5月10日

5 前言

本標準按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華口腔醫學口腔頜面放射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張祖燕、馬緒臣、李剛、餘強、王虎、程勇、王鐵梅、陳金武。

6 標準正文

口腔頜面部X射線檢查操作規範

6.1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口腔頜面部X射線攝影檢查前準備、技術方法程序影像顯示要求。

本標準適用於全國各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對受檢者進行口腔頜面部X射線攝影檢查

6.2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於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於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於本文件。

GBZ 179 醫療照射放射防護基本要求

WS/T 389 醫學X線檢查操作規程

6.3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文件。

3.1

X射線攝影 radiography

X射線作爲載體,利用其穿透性和熒光作用對增感屏和(或)影像接收器系統進行曝光,以獲取被照體信息影像攝影方法

3.2

X射線影像接收器 X-ray image receptor

直接或間接地把X線影像轉換成可見影像的裝置。X線影像接收器也有稱X線影像器,包括屏/片系統、儲存磷光板(IP)、平板探測器、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等。

3.3

X射線遮線筒 collimator

根據X射線攝影部位的需求而製作的不同形態X射線管遮線筒,以控制照射野。

3.4

中心線 central ray,CR

中心線X線束中最中間的投影於攝影部分的射線。中心線投射方向、角度、射入點均影響着解剖部位的顯示以及影像的放大與變形的程度。

3.5

X射線攝影體位 radiographic positioning

X射線攝影中,爲顯示某一解剖部位或病變而進行的體位設計。

3.6

聽眶線 infraorbitomeatal line,IOML

眶下緣與外耳孔上緣連線。

3.7

聽口線 cheilion-meatal line,CML

口角外耳孔上緣連線。

3.8

聽鼻線 acanthiomeatal line,AML

鼻前嵴與外耳孔中點連線。

3.9

鼻翼耳屏線 ala-tragus line

鼻翼中點到同側耳屏中點的連線。

3.10

矢狀面 sagittal plane

矢狀面將人體分爲左右兩部分的垂直平面;將人體分爲對稱相等的左、右兩部分的垂直平面,稱爲正中矢狀面。

3.11

唾液腺造影術 sialography

是將X線阻射的造影劑經主導管逆行注入腺體後拍攝X線片來顯示腺體內部形態功能檢查方法,多用於腮腺及下頜下腺。

3.12

顳下頜關節造影術 tempromandibular arthrography

通過向顳下頜關節腔內注射對比劑,顯示關節內部結構的一種造影方法

3.13

口腔頜面錐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口腔頜面錐形束CT採用錐形X線束和面積探測器,只需要圍繞興趣區旋轉360°,獲取容積重建需要的數據,由計算機重建出各向同性的高空間分辨率的三維圖像。與傳統的醫用CT比較,具有空間分辨率高、輻射劑量相對較小等優點。

6.4 4 醫學 X 射線檢查的輻射防護

X射線輻射防護應符合 GBZ 179 的要求。

6.5 5 X 射線攝影

6.5.1 5.1 根尖片 X 射線攝影

6.5.1.1 5.1.1 攝影前準備

攝影前準備包括以下步驟:

a) 覈對 X 射線攝影檢查申請單,瞭解病情,明確檢查目的和攝影部位;

b) 囑患者摘掉被照視野內的眼鏡、耳環等飾品及可摘局部義齒等阻射物品;

c) 爲患者佩戴甲狀腺鉛領;

d) 根據檢查部位、目的選擇適宜的影像接收器

e) 根據檢查部位、患者年齡、組織厚度等選擇適宜的曝光參數。

6.5.1.2 5.1.2 適應

主要用於齲病牙髓鈣化,牙內吸收根尖周病變,牙發育異常,牙周炎牙外傷牙根折裂,修復體,種植體及某些系統性疾病累及牙槽骨等的檢查

6.5.1.3 5.1.3 禁忌

無特殊禁忌證,但重度開口困難患者、嚴重顱腦損傷及因嚴重系統性疾病或其它病情嚴重無法配合者,不宜拍攝。

6.5.1.4 5.1.4 操作程序方法
6.5.1.4.1 5.1.4.1 患者體位

患者坐位,矢狀面宜與地面垂直。投照上頜後牙時,鼻翼耳屏線宜與地面平行。投照上頜前牙時,上前牙的脣面宜與地面垂直。投照下頜後牙時,聽口線宜與地面平行。投照下頜前牙時,頭稍後仰,下前牙的脣面宜與地面垂直。

6.5.1.4.2 5.1.4.2 分角線投照
5.1.4.2.1 分角線投照技術要求

X射線中心線與被檢查牙長軸與影像接收器之間夾角的角平分線垂直。X射線中心線應儘量與被檢查牙的鄰面切線平行。

5.1.4.2.2 影像接收器放置及固定

影像接收器放入口內應使影像接收器感光面緊靠被檢查牙的舌(齶)側面。投照前牙時,影像接收器豎放,邊緣要高出切緣 7 mm左右;投照後牙時,影像接收器橫放。將影像接收器固定後投照。

5.1.4.2.3 X 射線中心線位置

投照根尖片時,X 線中心線需通過被檢查牙根的中部,建議其在體表的位置如下:

a) 投照上頜牙時,以外耳道口上緣至鼻尖連線爲假想連線,X 線中心線通過部位分別爲:

1) 投照上中切牙通過鼻尖

2) 投照上單側中切牙及側切牙時,通過鼻尖與投照側鼻翼之連線的中點;

3) 投照上單尖牙時,通過投照側鼻翼

4) 投照上前磨牙及第一磨牙時,通過投照側自瞳孔向下的垂直線與外耳道口上緣和鼻尖連線的交點,即顴骨前方;

5) 投照上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時,通過投照側自外眥向下的垂線與外耳道口上緣和鼻尖連線的交點,即顴骨下緣;

b) 投照下頜牙時,X 線中心線均在沿下頜骨下緣上 10 mm 的假想連線上,然後對準被檢查牙的部位射入。

5.1.4.2.4 影像顯示

根尖片影像應滿足以下幾點:

a) 完整顯示被照牙齒全長,包括牙釉質牙本質牙髓腔、骨硬板、牙周膜間隙等;

b) 至少顯示 2 mm 根尖周骨質

c) 圖像清晰度、對比度好。

5.1.4.2.5 注意事項

X 線攝影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a) 如果牙排列不整齊、頜骨畸形或口內有較大腫物妨礙將影像接收器放在拍攝正常位置時,可根據牙的長軸和影像接收器所處的位置改變 X 線中心線傾斜角度;

b) 如遇齶部較高或口底較深的患者影像接收器在口內的位置較爲垂直,X 線中心線傾斜的角度應減少;

c) 全口無牙、齶部低平、口底淺的患者,則影像接收器在口內放置的位置較平,X 線中心線傾斜的角度應增加;

d) 兒童因牙弓發育尚未完成,齶部低平,X 線中心線的垂直角度應酌情增加。

6.5.1.4.3 5.1.4.3 平行投照
5.1.4.3.1 平行投照技術要求

X射線呈水平投射檢查牙,X射線發生器(球管)儘量遠離被檢查牙,投照時應使用長遮線筒。

5.1.4.3.2 投照技術

影像接收器的放置應使用持片夾和咬合墊。影像接收器的垂直面應與牙體長軸平行。投照上後牙時,影像接收器應儘量遠離被照牙,其影像接收器的邊緣位於或越過齶中縫;當投照下後牙時,影像接收器與被照牙接近;投照上前牙時,影像接收器組織邊緣放置於硬齶後份;投照下前牙時,影像接收器組織邊緣應放置於舌下影像接收器的平面應與被照牙的長軸平行。通常持片夾口外部分有一定位圈,投照時球管對準定位圈,使X射線中心線垂直影像接收器(牙體長軸)並避免投照切空。

5.1.4.3.3 影像顯示

影像顯示與 5.1.4.2.4相同。

5.1.4.3.4 注意事項

X射線中心線應通過影像接收器的中心並覆蓋整個影像接收器

6.5.2 5.2 牙合 翼片 X 射線攝影

6.5.2.1 5.2.1 攝影前準備

同 5.1.1。

6.5.2.2 5.2.2 適應

主要用於檢查鄰面齲、髓石、牙髓腔、充填物邊緣密合情況、牙槽嵴頂病變等。

6.5.2.3 5.2.3 禁忌

同 5.1.3。

6.5.2.3.1 5.2.4 操作程序方法
5.2.4.1 患者體位

患者坐位,頭的矢狀面與地面垂直,聽口線與地面平行。

5.2.4.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短軸與磨牙長軸平行,置於下頜磨牙舌側,將牙合 翼片的翼片放於被照牙咬合面上,然後患者咬住翼片。

5.2.4.3 X 射線中心線

以+8°角對準影像接收器中心,通過上頜磨牙咬合面上方 0.5 cm射入,並使X線水平角度與被照牙鄰面平行。

6.5.2.4 5.2.5 影像顯示

顯示上、下牙牙冠及相應的牙槽骨影像

6.5.3 5.3 上頜前部咬合片 X 射線攝影

6.5.3.1 5.3.1 攝影前準備

同 5.1.1。

6.5.3.2 5.3.2 適應

主要用於觀察上頜前部骨質病損及乳、恆牙的情況。

6.5.3.3 5.3.3 禁忌

同 5.1.3。

6.5.3.4 5.3.4 操作程序方法
6.5.3.4.1 5.3.4.1 患者體位

患者坐位,頭矢狀面與地面垂直,聽鼻線與地面平行。

6.5.3.4.2 5.3.4.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長軸與頭矢狀面平行,放置於上、下頜牙之間,囑患者於正中咬合位咬住影像接收器

6.5.3.4.3 5.3.4.3 X 射線中心線

以向足側傾斜 65°角對準頭矢狀面, 由鼻骨和鼻軟骨交界處射入影像接收器中心。

6.5.3.5 5.3.5 影像顯示

上頜前部咬合片影像應滿足以下幾點:

a) 顯示前部齶板、上頜竇前份及鼻中隔

b) 顯示上前牙區牙列及牙槽骨

6.5.4 5.4 上頜後部咬合片 X 射線攝影

6.5.4.1 5.4.1 攝影前準備

同 5.1.1。

6.5.4.2 5.4.2 適應

主要用於觀察一側上頜後部骨質病變。

6.5.4.3 5.4.3 禁忌

同 5.1.3。

6.5.4.4 5.4.4 操作程序方法
6.5.4.4.1 5.4.4.1 患者體位

同上頜前部咬合片。

6.5.4.4.2 5.4.4.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置於上、下頜牙之間,儘量向後並向被檢查側放置。影像接收器長軸與頭的矢狀面平行,囑患者於正中咬合位咬住影像接收器

6.5.4.4.3 5.4.4.3 X 射線中心線

向足側傾斜 60°角,水平角度與被檢查側前磨牙鄰面平行,對準被檢側眶下孔的外側射入。

6.5.4.5 5.4.5 影像顯示

上頜後部咬合片影像應滿足以下幾點:

a) 顯示投照側象限的上頜牙列和牙槽骨

b) 顯示對側上頜側切牙至投照側第三磨牙及上頜結節

c) 顯示投照側上頜竇的外下份。

6.5.4.6 5.4.6 注意事項

避免X射線球管放置過於靠後,以防止顴弓影像與後牙影像重疊。

6.5.5 5.5 下頜前部咬合片攝影

6.5.5.1 5.5.1 攝影前準備

同 5.1.1。

6.5.5.2 5.5.2 適應

用於觀察下頜頦部骨折及其它頦部骨質病變。

6.5.5.3 5.5.3 禁忌

同 5.1.3。

6.5.5.4 5.5.4 操作程序方法
6.5.5.4.1 5.5.4.1 患者體位

患者坐位,頭部後仰,矢狀面與地面垂直,使影像接收器與地面呈 55°角。

6.5.5.4.2 5.5.4.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置於上下頜牙之間,儘量向後放置,影像接收器長軸與頭矢狀面平行,並使影像接收

器長軸中線位於兩下中切牙之間,囑患者於正中咬合位咬住。

6.5.5.4.3 5.5.4.3 X 射線中心線

以 0°角對準頭矢狀面,由頦部射入。

6.5.5.5 5.5.5 影像顯示

下頜前部咬合片影像應滿足以下幾點:

a) 顯示下頜骨前部頜骨;

b) 顯示下前牙牙列;

c) 顯示下頜前部下緣骨皮質。

6.5.6 5.6 下頜橫斷咬合片 X 射線攝影

6.5.6.1 5.6.1 攝影前準備

同 5.1.1。

6.5.6.2 5.6.2 適應

檢查下頜骨體部骨質有無頰舌側膨脹,下頜骨體骨折移位,異物及阻生牙定位和下頜下腺導管結石等。

6.5.6.3 5.6.3 禁忌

同 5.1.3。

6.5.6.4 5.6.4 操作程序方法
6.5.6.4.1 5.6.4.1 患者體位

患者坐位,頭的矢狀面與地面垂直。

6.5.6.4.2 5.6.4.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大小及放置與下頜前部咬合片相同。

6.5.6.4.3 5.6.4.3 X 射線中心線

準頭矢狀面,經兩側下頜第一磨牙連線中點垂直影像接收器射入。

6.5.6.5 5.6.5 影像顯示

下頜橫斷咬合片影像應滿足以下幾點:

a) 顯示口底軟組織輪廓;

b) 顯示下頜骨的頰舌側骨板;

c) 顯示下頜骨和牙弓橫斷面。

6.5.6.6 5.6.6 注意事項

如果用於檢查口底(如涎腺導管結石),曝光條件應選擇軟組織投照條件。

6.5.7 5.7 曲面體層 X 射線攝影

6.5.7.1 5.7.1 攝影前準備

攝影前準備包括以下步驟:

a) 覈對X射線攝影檢查申請單,瞭解病情,明確檢查目的和攝影部位;

b) 囑患者摘掉被照視野內的眼鏡、耳環及可摘局部義齒等阻射物品;

c) 根據患者年齡、組織厚度選擇適宜的曝光參數。

6.5.7.2 5.7.2 適應

曲面體層適用以下情況:

a) 上下頜骨外傷畸形腫瘤炎症血管性病變等;

b) 牙及牙周組織疾病,如阻生牙及牙周炎等;

c) 觀察牙發育及萌出狀況;

d) 錯牙合 畸形

e) 顳下頜關節疾病;

f) 其他頜面部病變的檢查等。

6.5.7.3 5.7.3 禁忌

無特殊禁忌證。

6.5.7.4 5.7.4 操作程序方法

患者立位坐位頸椎呈垂直狀態或稍向前傾斜,下頜頦部置於頦託正中,矢狀面與地面垂直,聽眶線與聽鼻線的分角線與地面平行,用額託和頭夾將頭固定。

6.5.7.5 5.7.5 影像顯示

顯示雙側上、下頜骨、上頜竇、顳下頜關節及全口牙齒

6.5.8 5.8 頭影測量片 X 射線攝影

6.5.8.1 5.8.1 攝影前準備

同 5.7.1。

6.5.8.2 5.8.2 適應

用於研究分析健康人及錯牙合 畸形患者牙、頜、面形態結構,研究顱頜面生長發育及記錄矯治前後牙、頜、面形態結構的變化。有時亦用於顱、頜、面異物的定位。

6.5.8.3 5.8.3 禁忌

無特殊禁忌證。

6.5.8.4 5.8.4 操作程序方法
6.5.8.4.1 5.8.4.1 頭顱側位頭影測量
5.8.4.1.1 患者體位

患者坐位或站位,將頭顱定位架的耳塞調至與患者外耳道口平齊,將兩側耳塞分別放進外耳道口內。此時,頭部矢狀面與影像接收器平行。囑患者咬在正中咬合位。

5.8.4.1.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與地面垂直。

5.8.4.1.3 X 射線中心線

對準外耳道口並且保證兩側外耳道口的影像相互重疊,X線中心線垂直影像接收器投照。

6.5.8.4.2 5.8.4.2 頭顱正位頭影測量
5.8.4.2.1 患者體位

患者坐位或站位,影像接收器位於患者的前面。將頭顱定位架的耳塞調至與患者外耳道口平齊,將兩側耳塞分別放進外耳道口內。此時,頭部矢狀面與影像接收器垂直。使患者聽眶線與地面平行,並與影像接收器垂直。囑患者咬在正中咬合位。

5.8.4.2.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與地面垂直。

5.8.4.2.3 X 射線中心線

患者後方穿過兩側外耳道口連線中點向前到達影像接收器,X線中心線影像接收器垂直。

6.5.9 5.9 顱面骨 X 射線攝影

6.5.9.1 5.9.1 攝影前準備

攝影前準備包括以下步驟:

a) 覈對X射線攝影檢查申請單,瞭解病情,明確檢查目的和攝影部位;

b) 爲患者佩戴鉛防護;

c) 囑患者摘掉被照視野內的眼鏡、耳環及可摘局部義齒等阻射物品;

d) 根據患者年齡、組織厚度選擇適宜的曝光參數。

6.5.9.2 5.9.2 華特位片 X 射線攝影
6.5.9.2.1 5.9.2.1 操作程序方法

詳情參見WS/T 389。

6.5.9.2.2 5.9.2.2 圖像顯示

詳情參見WS/T 389。

6.5.9.2.3 5.9.2.3 注意事項

詳情參見WS/T 389。

6.5.9.3 5.9.3 顱底位片 X 射線攝影
6.5.9.3.1 5.9.3.1 適應

主要用於檢查顱底病變、上頜後部及顳下窩病變。

6.5.9.3.2 5.9.3.2 禁忌

無特殊禁忌證。

6.5.9.3.3 5.9.3.3 操作程序方法
5.9.3.3.1 患者體位

將顱底固位架置於攝影臺上,使固位架中線對攝影臺中線。患者仰臥於固位架的斜面上,頭部正中矢狀面對固位架中線,頭後仰。根據患者頸部長短的不同,調節暗盒架使頭頂影像接收器接觸,使聽眶線與影像接收器平行。影像接收器上緣超出前額部,下緣超出枕外隆凸。

5.9.3.3.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的長軸置於暗盒架中線上。

5.9.3.3.3 X 射線中心線

對準兩側下頜角連線中點與暗盒垂直射入膠片中心。焦點影像接收器的距離爲 100 cm。

5.9.3.4 影像顯示

顯示兩側上頜竇、鼻腔、蝶竇、卵圓孔、髁突等結構

5.9.3.5 注意事項

投照時用遮線筒、濾線器。

6.5.9.4 5.9.4 顴弓位片 X 射線攝影
6.5.9.4.1 5.9.4.1 適應

檢查顴弓的形態和及其周圍組織結構,觀察是否有顴弓骨折以及顴弓周圍有無異物存在。

6.5.9.4.2 5.9.4.2 禁忌

無特殊禁忌證。

6.5.9.4.3 5.9.4.3 操作程序方法
5.9.4.3.1 患者體位

儘量使用顱底固定架,患者體位與顱底位相同。頭部後仰,使聽鼻線與影像接收器平行。頭矢狀面與影像接收器垂直。顴弓位於影像接收器中心。

5.9.4.3.2 X 射線中心線

對準顴弓中點,與影像接收器垂直射入其中心。焦點影像接收器的距離爲 100cm。

5.9.4.4 影像顯示

顯示投照側顴骨、顴弓的影像

5.9.4.5 注意事項

使用遮線筒和濾線器。

6.5.9.5 5.9.5 下頜骨側位片 X 射線攝影
6.5.9.5.1 5.9.5.1 適應

檢查下頜骨體部、下頜角以及下頜升支的病變。

6.5.9.5.2 5.9.5.2 禁忌

無特殊禁忌證。

6.5.9.5.3 5.9.5.3 操作程序方法

患者坐位,頭部向患側傾斜並將下頜向前伸,X線中心線從對側下頜角射入,從患側下頜骨頰側穿出。如需觀察尖牙區下頜骨體(單尖牙位)時,可令患者頭部稍旋轉,使尖牙區緊貼影像接收器,使對側下頜體影像向上、向前移開,X線中心線通過下頜骨體的尖牙區。如需觀察下頜角前後骨質變化,可使患者下頜骨體緊貼影像接收器X線中心線通過患側下頜骨體,稱爲下頜骨體位。如果需要觀察髁突,可使患者轉動頭部將下頜支緊貼影像接收器,頭矢狀面與影像接收器平行,X線中心線通過下頜升支中部,稱爲下頜升支側位焦點影像接收器的距離爲 40 cm~100 cm。

6.5.9.5.4 5.9.5.4 影像顯示

顯示下頜骨體磨牙區及下頜升支。

6.5.9.5.5 5.9.5.5 注意事項

X線攝影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a) 根據檢查目的的不同,本片位的投照角度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調整;

b) 可以使用牙科X線機或其它較大功率的X線機。如果使用牙科X線機可以不使用濾線器。

6.5.9.6 5.9.6 下頜骨後前位片 X 射線攝影
6.5.9.6.1 5.9.6.1 適應

主要用於檢查下頜骨升支內外骨質及上下頜頜間間隙情況。

6.5.9.6.2 5.9.6.2 禁忌

無特殊禁忌證。

6.5.9.6.3 5.9.6.3 操作程序方法
5.9.6.3.1 患者體位

患者面向影像接收器,頭矢狀面以及聽眶線均與影像接收器垂直。前額和鼻尖緊靠影像接收器,上脣置於影像接收器中心。

5.9.6.3.2 X 射線中心線

患者後方向前,對準上脣,與影像接收器垂直。焦點影像接收器的距離俯臥位爲 100 cm,坐位爲 60 cm。

6.5.9.6.4 5.9.6.4 影像顯示

顯示上、下頜骨後前位影像

6.5.9.6.5 5.9.6.5 注意事項

投照時用遮線筒、濾線器。

6.5.9.7 5.9.7 下頜骨開口後前位 X 射線攝影
6.5.9.7.1 5.9.7.1 適應

主要用於觀察兩側髁突頂面及內外徑向的病變。

6.5.9.7.2 5.9.7.2 禁忌

無特殊禁忌證。

6.5.9.7.3 5.9.7.3 操作程序方法
5.9.7.3.1 患者體位

患者面向影像接收器,頭部矢狀面對準影像接收器中線並與之垂直,前額和鼻尖緊靠影像接收器,鼻根部放於影像接收器中心。請患者儘量張大口,使髁突向前下滑動到關節結節下方。

5.9.7.3.2 X 射線中心線

中心線沿矢狀面自患者後方向前,向頭側傾斜25°角,通過鼻根部射入影像接收器中心。焦點影像接收器的距離爲 60 cm~100 cm。

6.5.9.7.4 5.9.7.4 影像顯示

顯示雙側下頜骨開口後前位影像

6.5.9.7.5 5.9.7.5 注意事項

投照時使用遮線筒,濾線器。

6.5.9.8 5.9.8 下頜骨升支切線位 X 射線攝影
6.5.9.8.1 5.9.8.1 適應

主要用於觀察下頜升支外側密質骨有無膨出、增生及破壞。

6.5.9.8.2 5.9.8.2 禁忌

無特殊禁忌證。

6.5.9.8.3 5.9.8.3 操作程序方法
5.9.8.3.1 患者體位

患者面向影像接收器,前額鼻尖緊靠影像接收器,被檢側的下頜升支放於影像接收器中心,髁突應位於影像接收器上緣以下。使頭部矢狀面向對側傾斜,被檢側升支頰側骨板前後向與影像接收器垂直。

5.9.8.3.2 X 射線中心線

對準被檢側的下頜升支後緣中部,與影像接收器垂直射入其中心。焦點影像接收器的距離爲 60cm~100 cm。

6.5.9.8.4 5.9.8.4 影像顯示

顯示一側下頜升支後前切線位的影像

6.5.9.8.5 5.9.8.5 注意事項

投照時使用遮線筒,濾線器。

6.5.9.9 5.9.9 許勒位片 X 射線攝影
6.5.9.9.1 5.9.9.1 適應

主要用於觀察顳下頜關節關節窩、關節結節、髁突及關節間隙的病變,如髁突骨折脫位先天畸形腫瘤等。

6.5.9.9.2 5.9.9.2 禁忌

無特殊禁忌證。

6.5.9.9.3 5.9.9.3 操作程序方法
5.9.9.3.1 患者體位

使用專用頭顱固位架可以明顯減少投照難度。將固位架板面之耳塞放進被檢側的外耳道口,再將另一側耳杆下端的耳塞放於對側的外耳道口,此時患者頭矢狀面與影像接收器平行,囑患者上下旋轉頭部使聽眶線與固位架板面短軸平行。

5.9.9.3.2 X 射線中心線

向足側傾斜25°角,對準對側的外耳道口上方5 cm處射入。焦點影像接收器距離爲 75 cm。

6.5.9.9.4 5.9.9.4 影像顯示

顯示顳下頜關節外側1/3側斜位影像,可同時顯示關節窩、關節結節、髁突及關節間隙。

6.5.9.9.5 5.9.9.5 注意事項

X線攝影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a) 投照時使用遮線筒,濾線器;

b) 拍攝閉口位時,應注意使患者保持在正中咬合位時拍攝,以便於觀察關節間隙。

6.5.9.10 5.9.10 髁狀突經咽側位片 X 射線攝影
6.5.9.10.1 5.9.10.1 適應

主要用於觀察髁狀突病變,如骨關節病、髁狀突腫瘤及髁狀突高位骨折等。

6.5.9.10.2 5.9.10.2 禁忌

無特殊禁忌證。

6.5.9.10.3 5.9.10.3 操作程序方法
5.9.10.3.1 患者體位

患者坐位,被照側髁突貼近影像接收器,使外耳道口置於影像接收器中心向後向上各 1.5 cm處。患者頭部矢狀面與影像接收器平行,聽鼻線與地面平行,請患者半張口。

5.9.10.3.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橫放,用鉛板遮擋其 1/2,一側曝光後用鉛板遮擋已經曝光的一側,再曝光另一側。

5.9.10.3.3 X 射線中心線

患者對側乙狀切跡處射入,向頭側、枕側各傾斜 5°角,經患側髁突穿出。

6.5.9.10.4 5.9.10.4 影像顯示

顯示髁突前後側位影像

6.5.9.10.5 5.9.10.5 注意事項

如果使用口腔科專用X線機,需將遮線筒口緊貼患側皮膚。這時,焦點影像接收器的距離爲遮線筒長度(20 cm)加上患者面寬度。

6.5.10 5.10 涎腺造影

6.5.10.1 5.10.1 適應

主要用於大涎腺(腮腺和下頜下腺)慢性炎症舍格倫綜合徵、涎腺良性肥大、涎腺腫瘤涎瘻及涎腺發育畸形檢查;亦可用於觀察涎腺鄰近組織病變是否侵及涎腺。

6.5.10.2 5.10.2 禁忌

涎腺急性炎症期、對比劑過敏者禁用。

6.5.10.3 5.10.3 造影前準備

造影前準備包括以下步驟:

a) 覈對造影檢查申請單,瞭解病情,明確檢查目的和攝影部位;

b) 準備對比劑 2 mL~4 mL,對比劑注射前,應按藥典規定進行必要處理;

c) 囑患者摘掉被照視野內的眼鏡、耳環及可摘局部義齒、項鍊等阻射物品;

d) 根據檢查部位、患者年齡、組織厚度選擇適宜的曝光參數。

6.5.10.4 5.10.4 操作程序方法
6.5.10.4.1 5.10.4.1 腮腺造影
5.10.4.1.1 攝影體位

X線攝影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a) 腮腺造影側位片投照,將影像接收器橫放於攝片架上,使影像接收器與地面成 70°角。患者坐於椅上,轉成側位,被照側靠影像接收器。頭矢狀面與影像接收器平行,頦前伸,使腺體位於影像接收器中心向後 2 cm處。X線中心線以 0°對準對側下頜角下方 1 cm,再向枕側傾斜 5°~ 10°角射入腺體部,距離爲 40 cm。

b) 照完側位充盈片後如需拍後前位片者,應立即投照,影像接收器直放於攝片架上,影像接收器與地面垂直。患者坐於攝片架前,面向影像接收器。額、鼻緊靠影像接收器,使外耳道口上緣至眶下緣連線與影像接收器垂直。被檢測下頜骨升支長軸置於影像接收器中線上,下頜角置於影像接收器中心,X線中心線對準被檢測下頜角與影像接收器中心垂直射入,距離爲 60 cm。

c) 照完後前位片後需拍照功能片者,囑患者吐出口內紗卷,口含檸檬酸棉籤後重新擺位照腮腺側位片。

5.10.4.1.2 操作程序

腮腺造影包括以下步驟:

a)檢查腮腺局部情況,用口鏡將頰部向外牽開,擠壓腺體,觀察導管口有無涎液流出,應注意其量及性質。

b)導管口局部黏膜常規消毒後,用一鈍頭探針從導管口探入導管內,擴張導管口及導管,探知導管的走行方向。

c)將對比劑經導管酌情推注。

d)推注完畢,擦淨外溢於口腔內對比劑,以免干擾造影影像。導管口處壓以紗卷,立即拍照X線片。

5.10.4.1.3 影像顯示

腮腺造影片影像應滿足以下幾點:

a)可以看到充盈良好的腮腺各級導管系統及腺泡影像

b)影像無運動僞影

c)腮腺腺體與周圍組織有良好的對比。

5.10.4.1.4 注意事項

腮腺造影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a)在造影前擠壓腺體,儘量排出涎液,減輕患者造影時的不適;

b)可先推注少量對比劑,詢問患者脹感明顯的區域,以明確造影劑注入在導管系統內;

c)擺位時囑患者儘量將頦部前伸,避免腺體與下頜骨及頸椎影像重疊;

d)推注對比劑後及時拍照;

e)造影過程中出現對比劑過敏症狀時,應立即終止檢查,並進行對症治療

6.5.10.4.2 5.10.4.2 下頜下腺造影
5.10.4.2.1 攝影體位

X線攝影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a)應利用頭顱定位儀,使兩側下頜骨影像重疊在一起。患者坐位或站位,被檢側腺體靠近影像接收器,調整耳塞外耳道口平齊,將兩側耳塞放進外耳道內。頭矢狀面與影像接收器平行。頦前伸,下頜體長軸放於影像接收器長軸上。影像接收器上緣包括髁突,前緣包括頦部。X線中心線對準對側下頜角,垂直影像接收器投照,距離爲 150 cm。

b)需拍照功能片者,囑患者吐出口內紗卷,口含檸檬後重新擺位照下頜下腺側位片。

5.10.4.2.2 操作程序

下頜下腺造影包括以下步驟:

a)檢查患側下頜下腺情況,擠壓腺體觀察導管口有無涎液流出,應注意涎液量及性質;

b)導管口局部黏膜常規消毒後,用鈍頭探針自下頜下腺導管口探入導管內使導管口及導管得以擴張;

c)將對比劑經導管口酌情推注;

d)推注完畢,擦淨外溢於口腔內的對比劑。導管口處壓以紗卷,立即拍照X線片。

5.10.4.2.3 影像顯示

下頜下腺造影影像應滿足以下幾點:

a)可以看到充盈良好的下頜下腺各級導管系統及腺泡影像

b)影像無運動僞影

c)下頜下腺腺體與周圍組織有良好的對比。

5.10.4.2.4 注意事項

下頜下腺造影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a)在造影前擠壓腺體,儘量排出涎液,減輕患者造影時的不適;

b)可先推注少量對比劑,詢問患者脹感明顯的區域,以明確造影劑注入在下頜下腺導管系統內;

c)造影過程中出現對比劑過敏症狀時,應立即終止檢查,並進行對症治療

6.5.11 5.11 顳下頜關節造影

6.5.11.1 5.11.1 適應

顳下頜關節造影的適應證包括以下幾點:

a)顳下頜關節骨質有改變,臨牀檢查關節內有連續磨擦音而疑有關節盤穿孔

b)顳下頜關節間隙有明顯異常,臨牀檢查關節有彈響、絞鎖及髁突運動明顯受限;

c)爲進一步證實顳下頜關節內是否有佔位性病變。

6.5.11.2 5.11.2 禁忌

顳下頜關節造影的禁忌證包括以下幾點:

a)關節區局部皮膚感染者;

b)患者出血性疾病

c)正在使用抗凝血藥物治療疾病的患者

d)局麻藥過敏者;

e)對比劑過敏者。

6.5.11.3 5.11.3 造影前準備

X攝影前準備包括以下步驟:

a)覈對造影檢查申請單,瞭解病情,明確檢查目的和攝影部位;

b)準備局麻藥及對比劑,對比劑注射前,應按藥典規定進行必要處理;

c)囑患者摘掉被照視野內的眼鏡、耳環及可摘局部義齒、項鍊等阻射物品;

d)根據檢查部位、患者年齡、組織厚度選擇適宜的曝光參數。

6.5.11.4 5.11.4 操作程序方法
6.5.11.4.1 5.11.4.1 顳下頜關節上腔造影
5.11.4.1.1 攝影體位

可拍攝許勒位、關節開閉口體層及口腔頜面錐形束CT,方法同相應平片、體層片及錐形束CT。

5.11.4.1.2 操作程序

顳下頜關節上腔造影包括以下步驟:

a)消毒局部皮膚

b)囑患者大開口,宜於髁突後垂直進針 1 cm,注入局麻藥然後退針至皮下,再將針尖斜向前、上、內抵達關節結節後斜面,有刺及軟骨手感;

c)將針尖退回少許注入約 0.1 mL~ 0.2 mL局麻藥,如無阻力且能回吸,則確認針尖關節腔內,吸出局麻藥及部分關節液,更換盛有造影劑針管;

d)酌情注入對比劑後立即拍照X線片開口位及閉口位,推薦劑量爲 1.2 mL~ 1.5 mL。

6.5.11.4.2 5.11.4.2 顳下頜關節下腔造影
5.11.4.2.1 攝影體位

同 5.11.4.1.1。

5.11.4.2.2 操作程序

顳下頜關節下腔造影包括以下步驟:

a)消毒局部皮膚

b)囑患者半開口,做左側相當於髁突後斜面2點處進針,做右側相當於髁突後斜面 10點處進針

c)於髁突後區垂直進針 1 cm注入局麻藥後,將針尖退回至皮下,再向前並稍向內直抵髁突後斜面,然後針尖向上、內滑入下腔,注入局麻藥約 0.1 mL~ 0.2 mL,如無阻力且可回吸,則可確認針尖已在下腔內。

d)換上盛造影劑針管,酌情注入對比劑,推薦劑量爲 0.8 mL~ 1.0 mL。

6.5.11.5 5.11.5 注意事項

顳下頜關節造影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a)操作時應注意患者情況,如有過敏、暈厥等,應終止檢查並給予相應處理;

b)拔針後,如有局部出血血腫形成應給予處理。

7 參考文獻

[1] 馬緒臣.口腔頜面醫學影像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18-47

[2] 燕樹林,牛延濤.醫學影像技術學術語詳解[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12-30

[3] 中華醫學會.臨牀技術操作規範-口腔醫學分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289-306

[4] Langland OE, Langlais RP. Principles of dental imaging[M].Baltimore:Williams&Wilkins,1997:49-130,225-260

[5] White SC, Pharoah MJ. Oral Radiology: Principles and Interpretation-5th[M].St.Louis:Mosby, 2003:135-17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