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丁酮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2-dīng tóng

2 英文參考

2-butanone

methyl ethyl ketone

3 國標編號

32073

4 CAS號

78-93-3

5 中文名稱

2-丁酮

6 英文名稱

2-butanone;methyl ethyl ketone

7 別名

甲基乙基酮;甲乙酮;甲基丙酮

8 分子式

C4H8O;CH3COCH2CH3

9 外觀與性狀

無色液體,有似丙酮氣味

10 分子

72.11

11 蒸汽壓

9.49kPa/20℃

12 閃點

-9℃

13 熔點

-85.9℃

14 沸點

79.6℃

15 溶解性

溶於水、乙醇乙醚,可混溶於油類

16 密度

相對密度(水=1)0.81;相對密度(空氣=1)2.42

18 危險性

2-丁酮爲中閃點液體,遇高溫、明火、強氧化劑有燃燒爆炸危險;其蒸汽能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與氯磺酸、發煙硝酸反應劇烈。

18.1 爆炸極限

1.7%~11.4%。

18.2 燃燒熱

2441.8kJ/mol(液體25℃)。

18.3 引燃溫度

404℃。

18.4 最大爆炸壓力

0.830MPa。

18.5 危險標記

7(易燃液體)

19 主要用途

用作溶劑、脫蠟劑,也用於多種有機合成,及作爲合成香料和醫藥的原料

20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徑:吸入、食入、經皮吸收

健康危害:對眼、鼻、喉、粘膜有刺激性。長期接觸可致皮炎。本品常與2-己酮混合應用,能加強2-己酮引起的周圍神經病現象,但單獨接觸丁酮未發現有周圍神經病現象。

21 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爲

毒性:屬低毒類。

急性毒性LD503400mg/kg(大鼠經口);6480mg/kg(兔經皮);LC5023520mg/m3,8小時(大鼠吸入);人吸入30g/m3,感到強烈氣味刺激;人吸入1g/m3,略有刺激

刺激性:家兔經眼:80mg,引起刺激。家兔經皮開放性刺激試驗:13780μg(24小時),輕度刺。

致突變性性染色體缺失和不分離啤酒酵母菌33800ppm。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濃度(TCL0):3000ppm(7小時),(孕6~15天),致顱面部(包括鼻、舌)發育異常,致泌尿生殖系統發育異常,致凝血異常。

危險特性:易燃,其蒸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或與氧化劑接觸,有引起燃燒爆炸的危險。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明火會引着回燃。

燃燒(分解)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22 現場應急監測方法

氣體檢測管法;便攜式氣相色譜法

氣體速測管(北京勞保所產品

23 實驗室監測方法

氣相色譜法《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編

色譜/質譜法《固體廢棄物試驗分析評價手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譯

24 環境標準

前蘇聯車間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200mg/m3
前蘇聯(1978)地面水最高容許濃度1.0mg/L
前蘇聯(1975)污水排放標準50mg/L

25 泄漏應急處理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並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消防防護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儘可能切斷泄漏源,防止進入下水道、排洪溝等限制性空間。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洗液稀釋後放入廢水系統。大量泄漏:構築圍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蓋,降低蒸氣災害。用防爆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內。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廢棄物處置方法:用焚燒法。

26 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應該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罩(半面罩)。

眼睛防護:必要時,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身體防護:穿防靜電工作服。

手防護:戴乳膠手套。

其它:工作現場嚴禁吸菸。注意個人清潔衛生。避免長期反覆接觸。

27 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脫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徹底沖洗皮膚

眼睛接觸: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生理鹽水沖洗。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飲足量溫水,催吐,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鈉溶液洗胃。就醫。

滅火方法:儘可能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噴水保持火場容器冷卻,直至滅火結束。處在火場中的容器若已變色或從安全泄壓裝置中產生聲音,必須馬上撤離。滅火劑:抗溶性泡沫、乾粉、二氧化碳、砂土。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