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本草

唐代 中醫學 書籍 古籍 中藥學著作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í liáo běn cǎo

2 英文參考

Shiliao Benca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Materia Medica for Dietotherap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食療本草》 爲中藥著作[1]、食用藥物著作。書目見《舊唐書·藝文志》。三卷。唐·孟詵(公元618-907年)撰,張鼎增補[1]。本書爲記述可供食用、又能療病的本草專著。據《嘉祐本草》記載:“張鼎(唐開元間人)又補其不足者八十九種,並歸爲二百二十七條。皆說食藥治病之效。”

原書已佚,佚文見於《證類本草》、《醫心方》等書中。1907年敦煌發現的一種唐人卷子寫本殘卷。原卷首尾均佚,內容只有殘存的石榴至芋共26味藥,均系食物藥品。1925年東方學會曾就其內容抄錄後出版排印本。

4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