𧿹外翻

中醫診斷學 中醫骨傷科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ǔ wài fān

2 英文參考

pollex valgu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𧿹外翻(pollex valgus[1])是指第一蹠骨呈內翻,𧿹趾外翻,走路時足前部內側疼痛爲主要表現的疾病[1]畸形形成後,難以自行矯形,局部疼痛逐漸加重,步行困難。早期病變,疼痛較輕者,可採用非手術療法,包括穿着前部寬大的跟高不超過2.5cm的鞋、按摩、搬動𧿹趾向足內側,在沙土上赤足行走,鍛鍊足肌,熱敷,休息、體操矯正等。中晚期病人可行手術矯正

4 疾病名稱

𧿹外翻

5 英文名稱

hallux valgus

6 分類

骨科 > 四肢疾患 > 踝和足部疾患

7 ICD號

M20.1

8 流行病學

相關資料。

9 病因

𧿹外翻畸形發生先天性因素有關,約一半病例有遺傳因素,穿高跟尖頭鞋和各種關節炎症也是主要因素。

9.1 遺傳

𧿹外翻畸形發生先天性因素有關,約一半病例有遺傳因素。Lake認爲第1蹠骨內翻是畸形的主要原因。臨牀所見不少患者第1楔骨呈內側窄的楔形,致使蹠趾關節內傾斜。但在筆者一組76只足𧿹外翻中,僅9只足的第1蹠骨內翻超過12°。按Carr的標準,第1、2蹠骨夾角爲9°,超過此標準者也僅一小部分,可見蹠內翻不是先天的。此76足中有11只於McBride術後,第1、2蹠骨夾角減少2°~4°,顯然是外翻糾正後,𧿹伸肌、𧿹屈肌的弓弦狀作用減少,以及內收肌移至第1蹠骨的影響。同時,外翻後,肌肉的弓弦狀作用,必產生推蹠骨向內翻的力量。

9.2 穿高跟尖頭鞋

𧿹外翻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尖頭鞋的前部爲三角形,高跟站立時,足前部被塞入一窄小的三角形區域內,堅硬的鞋面迫使趾外翻並略外旋,小趾內翻略內旋,中間3趾近端趾間關節強度屈曲,蹠趾關節和遠端趾間關節過度伸直。

9.3 各種炎症

尤其是類風溼,常因關節破壞形成向外半脫位,呈𧿹外翻畸形

10 病機

由於𧿹長伸肌、𧿹長屈肌和𧿹收肌緊張牽拉,趾沿其長軸外旋外翻趾甲向中線,並繼續加重。在內側𧿹展肌和𧿹短屈肌內側頭及其內籽骨向外移位,失去外展作用,進而在外側的𧿹收肌與𧿹短屈肌外側頭攣縮,外側關節囊攣縮並增厚,𧿹趾向外半脫位,外側籽骨變大,移於第1、2蹠骨頭之間,趾外翻推動第1蹠骨內翻,使足橫弓加寬,至蹠骨頭內側被鞋幫擠壓摩擦,發生𧿹囊炎,疼痛,進而第1蹠骨頭變大,形成向內側突出的骨贅。由於𧿹收肌緊張勞損,足橫弓變平,第2、3蹠骨頭向蹠側端塌陷,負重、摩擦致該處皮膚增厚形成胼胝。𧿹趾向外翻、擠壓第2趾,佔據2趾之位置,將2趾抬起與𧿹趾重疊,使2趾蹠趾關節過伸,近端趾間關節屈曲,成爲錘狀趾,突出於趾與第3趾背側,近端趾間關節背側受鞋面摩擦、擠壓,亦產生胼胝疼痛(圖1)。

𧿹蹠趾關節處於半脫位的位置,在長時間不正常應力的作用下,逐漸出現骨關節炎關節間隙變窄,骨質變硬,更爲疼痛

𧿹外翻的病理改變歸納爲:①𧿹外翻,蹠趾關節半脫位;②第1蹠內翻、𧿹囊炎;③第2、3蹠骨頭處胼胝;④第2趾呈錘狀趾;⑤第1蹠趾關節骨關節炎

11 𧿹外翻的臨牀表現

11.1 臨牀表現

𧿹外翻好發於成年人,有遺傳因素者,青年時即可發生,老年時,由於足內收力減弱,外翻常可加重。女性多於男性。

𧿹外翻症狀最多爲𧿹囊炎,疼痛,正常人𧿹趾長軸與第1蹠骨長軸形成夾角,外形測量爲15°~25°,稱爲生理性𧿹外翻角。傾斜到什麼程度才爲𧿹外翻,並無固定標準。在臨牀上應以外翻超過25°,擠壓第2趾,第1蹠骨頭處有囊炎疼痛者,纔可診斷爲𧿹外翻疼痛是主要的症狀,也是治療的主要依據。疼痛主要來自第1蹠骨頭內側,步行時疼痛加重,有些患者第2、3蹠骨蹠面的胼胝疼痛。值得注意的是畸形疼痛並不成正比,有的畸形很明顯,但不痛,再者第2、3趾錘狀趾及其胼胝痛,也是重要體徵。

11.2 分期

按照臨牀表現、X線片改變與治療選擇不同,將外翻分爲3期。

(1)早期(半脫位前期):𧿹趾輕度外翻畸形,𧿹囊炎輕微,疼痛不重,X線片顯示𧿹蹠趾關節向外半脫位,不合並錘狀趾,此期可手法搬正,非手術治療。

(2)中期(半脫位期):𧿹趾明顯外翻畸形,𧿹囊炎疼痛較重,X線片可見𧿹趾近節基底,自蹠骨頭向外側半脫位,因𧿹趾向外擠壓第2趾,該趾可發生錘狀趾畸形,以致蹠骨下陷,併發蹠骨頭部胼胝,此期手法雖可搬正,但不能鞏固。對於30~50歲婦女,蹠趾關節外翻角在15°~25°之間,蹠骨間角<12°,趾間關節角<15°,蹠趾關節無退行性變,非手術治療無效者,適於McBride等軟組織手術。

(3)晚期(骨關節炎期):除𧿹囊炎疼痛外,蹠趾關節腫脹疼痛X線片可見蹠趾關節骨關節炎表現,此期手術治療適於骨與軟組織聯合手術。

12 𧿹外翻的併發症

𧿹外翻矯形不論何種術式,都可發生畸形復發。

12.1 原因

(1)軟組織手術矯正時,內收肌切斷鬆解不足。

(2)軟組織手術,蹠趾關節內側滑囊瓣和肌腱的縫線脫落或沒有按要求將趾固定於正確位置(內翻5°)上。

(3)Keller術後沒有用克氏針固定趾與蹠骨或固定時間短。

12.2 處理方法

(1)軟組織矯正術後畸形復發,可再次行軟組織手術,術後將趾固定在內翻5°位6周,或做第1蹠趾關節固定術或做Keller手術

(2)Keller手術後有畸形復發傾向者,繼續用夜間矯形託固定6~8周。

13 其他輔助檢查

X線表現包括𧿹蹠趾關節向外側半脫位,𧿹趾向中線移位,第1蹠骨頭內側骨突出及硬化,籽骨向外側移位。第1蹠骨內翻,第1、2蹠骨夾角>9°。晚期,第1蹠趾關節發生退化性變,關節間隙變窄及關節周緣有骨贅。

14 診斷

𧿹趾外翻大於正常角度,X線片上𧿹蹠趾關節半脫位與第1蹠骨頭內側𧿹囊炎。第1蹠骨內翻,錘狀趾及胼胝,並非每例所必有。在早期𧿹趾可被動搬至正常位置,後期關節囊肌肉攣縮,則不能被動搬回到正常位。併發𧿹蹠趾骨關節炎時已爲晚期。

15 𧿹外翻的治療

15.1 手術療法

早期病變,疼痛較輕者,可採用非手術療法,包括穿着前部寬大的跟高不超過2.5cm的鞋、按摩、搬動𧿹趾向足內側,在沙土上赤足行走,鍛鍊足肌,熱敷,休息等。體操矯正𧿹外翻也有一定療效,即在兩側第1趾上套橡皮帶做左右相反方向牽引動作,2次/d,每次5~10min(圖2)。

設法減輕對骨突的壓力和摩擦,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骨突周圍放一軟的墊圈,如果疼痛侷限於𧿹囊炎或蹠趾關節,可行痛部穿刺排液,局部注入類固醇劑。

15.2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減輕疼痛,糾正畸形,適用於中晚期病人。有些𧿹外翻畸形很嚴重,但並不痛,則不需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已報道的有200多種,可歸納爲5類:①軟組織手術:主要將𧿹收肌在近節趾骨的止點切斷,移位於第1蹠骨頭的腓側,以McBride手術爲代表;②骨切除術:切除部分骨骼,使攣縮的軟組織鬆弛,解除症狀常用的有Mayo手術Keller手術;③矯正第1蹠骨內翻截骨術,或同時施行軟組織手術和(或)骨切除術;④第1蹠趾關節融合術;⑤小切口手術。

各種手術包括的主要操作有:①矯正𧿹趾近節趾骨外翻畸形;②切除第1蹠骨頭的骨贅,必要時切除滑囊;③矯正第1蹠骨內翻畸形;④矯正緊張的長伸肌腱;⑤矯正前足的其他畸形,如錘狀趾等,介紹幾種常用的術式:

15.2.1 (1)第1蹠骨頭骨贅切除術Mayo手術

適應證:𧿹囊炎明顯而蹠骨間角和外翻畸形不嚴重,疼痛侷限於第1蹠骨頭內側囊炎年輕者。

②手術要點:

A.在第1蹠趾關節背面沿長伸肌腱內側做突向背側的弧形切口,其部位應避開被鞋幫壓迫摩擦之處。將𧿹背脛側皮神經以及與之伴行的靜脈牽向外側,在𧿹囊炎背緣將關節囊弧形切開,滑囊關節囊瓣向遠側翻開,顯露出蹠骨頭的脣樣增生骨,使𧿹趾向腓側半脫位,自脛側關節軟骨溝處向近側切除,蹠骨頭內側的骨贅修平,向近側拉緊滑囊關節囊筋膜瓣,使𧿹趾與蹠骨幹長軸平行一致,糾正外翻,與近側骨膜縫合,但切勿內翻縫合。

B.加壓包紮,固定蹠趾關節於內翻5°位,術後3周開始活動患趾關節

單純Mayo手術由於僅除去外翻多種病理改變中的一個,對有些病理變化複雜的病例,效果不能鞏固,易於復發,應慎用。

陸裕樸等對𧿹外翻不太嚴重者,採用切斷𧿹收肌,切除第1蹠骨頭內側滑囊及骨贅和內側關節囊腱膜瓣重疊縫合術,即𧿹收肌切斷加Mayo手術。治療50餘例,獲得良好效果。

15.2.2 (2)改良McBride手術

適應證:青年及中年畸形不嚴重,第1蹠骨較短,而無𧿹趾蹠趾關節骨性關節炎𧿹外翻患者,此手術包括:𧿹收肌自近節趾骨的止點向第1蹠骨頭外側移位,外側關節囊切開,𧿹囊炎骨突切除及內側關節囊緊縮。

②手術要點:

A.在第1、2趾間背側偏𧿹趾做5cm縱切口,向近延伸達蹠骨頭間,將𧿹趾背腓側皮神經靜脈牽向脛側,沿𧿹蹠趾關節囊腓側向深部分離,切斷蹠橫韌帶,將𧿹收肌的橫頭及斜頭從近節趾骨基底及外側籽骨上切下,向近側鈍性分離,用粗絲線縫合末端,留長線備用。將肥厚的外側關節囊沿關節線自背側中線至蹠側切開,使𧿹趾可向內移。

B.在內側做凸向背側面的弧形切口,其操作同上述Mayo手術。在第1蹠骨頸做一橫孔,將帶粗絲線的𧿹收肌腱拉入骨孔內,向外推蹠頭打結固定,如此可使牽拉外翻的力量,轉爲牽拉蹠骨頭向外(中線)。縫合皮膚,加壓包紮(圖3)。

術後用石膏繃帶固定趾於矯正位,3周後除去石膏練習活動,允許穿鞋走路。

C.伴有蹠內翻第1、2蹠骨間夾角>10°者,爲防止𧿹外翻復發,應同時做第1蹠骨基底截骨術。截骨方式以第1蹠骨長度而定,蹠骨長度正常者用弧形截骨術;蹠骨較短者宜用開放性楔形截骨術,蹠骨較長者宜用閉合性楔形截骨術。現以開放性楔形截骨術爲例說明。於第1蹠骨幹近半內側做直切口,切開骨膜顯露蹠楔關節以遠5mm處,自內向外截骨,至外側骨皮質斷開,但保留骨膜,向外壓蹠骨頭,使截骨處張開,將切下的蹠骨頭內側突,修成楔狀植入保持蹠骨截骨的矯正位。縫合切口,術後用石膏固定4~6周。

保持橫弓,術後應着重進行足趾屈曲鍛鍊及着用橫弓鞋墊。

15.2.3 (3)Keller關節切除成形術

適應證:中重度𧿹外翻(30°~45°)並有骨關節炎,年齡55~70歲,𧿹趾僵硬者及老年活動少的外翻患者,是治療𧿹外翻最常用的術式之一。Keller手術包括軟組織鬆解,內側突切除及近節趾骨截除術3部分,此手術可矯正畸形與解除𧿹趾疼痛,但術後數月至1年內趾粗而軟弱無力,以後𧿹蹠趾關節活動範圍亦較小,術前應向病人解釋清楚。

②手術要點:

A.沿第1蹠趾關節背側做弧形向內或直切口,長4~5cm,鈍性分離,並牽開保護位於內側突近端背伸緣的腓淺神經最內側支。切開蹠趾關節囊及近節趾骨近側1/2的骨膜骨膜下向兩側分離至在蹠面會合。或在蹠趾關節內做弧形向背的切口,切開骨膜剝離,使近節趾骨從蹠骨頭上向內側脫位,截除趾骨近側1/3~1/2,使骨端術後保持0.5~1cm間隙。再於冠狀溝處切除蹠骨頭內側突,其寬度與Mayo手術相同,即使其與蹠骨幹相同,但保留關節軟骨,去掉止血帶徹底止血後以2-0或3-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所餘骨膜關節囊。爲保持切除後的間隙,可用克氏針插入趾骨及蹠骨頭中支撐,如𧿹長伸肌緊張可做延長術(圖4)。

B.術後加壓包紮。3周後開始功能活動,採用克氏針固定者,可用粘膠條牽引患趾。

15.2.4 (4)蹠骨頸斜行嵌插截骨術

適應證:本手術以截骨爲主,術後可獲得良好的形態功能。適用於無明顯的蹠趾骨關節炎關節僵硬第1蹠骨較長者。

②手術要點:

A.背內側切口,沿𧿹長伸肌腱的內側,從近節趾骨至蹠骨幹中部,凸向背側。切開皮膚後保護腓淺神經內側支的終末支。沿切口方向縱行切開𧿹囊和骨膜,在蹠骨頸向外側呈環形骨膜下分開,鑿除蹠骨頭內側突。在蹠骨頭部腓側向近端脛側做斜行截骨,外側止於關節囊附麗部近側,不得分離關節囊附着於蹠骨部,以免引起蹠骨頭缺血性壞死,截斷後修整兩骨斷端,在牽引下向外推蹠骨頭,遠近兩端相互嵌插,一般穩定性好,無需內固定。在矯正位置,重疊縫合內側的骨膜關節囊(圖5)。

B.術後石膏固定4~5周,拆除固定後行功能鍛鍊。

15.2.5 (5)第1蹠趾關節融合術

如選擇病例正確,第1蹠趾關節融合術是治療外翻最適當術式之一。

適應證:

A.畸形嚴重;𧿹外翻角>45°,伴𧿹趾嚴重旋前,趾間角超過20°,特別是在第2、3蹠骨頭下方存在痛性胼胝,且前足墊萎縮者。

B.𧿹外翻骨關節炎

C.𧿹外翻復發。

D.肌力不平衡所致的𧿹外翻畸形;內側關節炎全部結構破裂且不能充分修復創傷𧿹外翻

②手術要點:第1蹠趾關節融合術的手術方法依截骨的類型和固定種類不同而異,常用的有小鋼板固定融合術、截錐融合術、多根螺紋克氏針融合術、球臼融合術。醫師可根據病情與個人經驗選定。

15.2.6 (6)小切口截骨術

切口截骨術治療𧿹外翻方法在歐美被許多足外科醫生所推薦,該方法專業技術要求高,但由於創傷小,不需內固定,病人可以早期下地活動,痛苦小,恢復快。對用大切口有豐富經驗的臨牀醫生可以選用。

手術可在局麻下進行,首先用小圓刀在𧿹趾近節趾骨近端內側做約1cm切口,直達趾骨,骨膜剝離器從遠端向近端在𧿹囊和內側蹠骨頭之間分離關節囊,用磨鑽磨去蹠骨頭內側突,並用骨銼銼平蹠骨頭內側。然後在第1蹠骨頭頸內側做約O.5cm切口,直達蹠骨,用削磨鑽從遠端向近端做一<30°的斜行截骨,背側向蹠側截骨角度成5°~10°。截骨完後用手法將遠端蹠骨塊由內向外推開約一骨皮質。並使截骨遠端不向背側移位,同時整復脫位的蹠趾關節,並理順𧿹伸肌腱。最後沖洗切口後加壓包紮,並在第1、2趾蹼間置入直徑約爲2cm長的圓柱狀繃帶卷,將𧿹趾固定在內翻5°~10°位,通過踝關節的“8”字形包紮,外用粘膏從足背內側通過第1、2趾蹼間,繞過足蹠內側到足背“8”字形,將𧿹趾保持在內翻位。術後穿硬底、前開口的矯正鞋,可適當下地活動,直至6周左右骨質癒合。

16 預後

治療後預後尚可。

17 𧿹外翻的預防

少穿不穿高跟尖頭皮鞋,可減少𧿹外翻發生

1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