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草藥性備要

清代 中醫學 書籍 中藥學著作 古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ēng cǎo yào xìng bèi yào

2 註解

生草藥性備要》爲藥物學著作[1]。二卷[1]。清·何諫撰[1]。刊於1711年[1]。本書收載我國東南方各省的草藥308種,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地方草藥不見於一般本草著作[1]。每藥分別記述藥名、別名、產地、性味和主治等內容[1]。其中從草藥形態推斷藥性,頗具特色。如藥草之莖成四棱形而葉對生者其性多溫,莖梗圓者其性多寒,便是首創之說。書末附雜症驗方8首[1]。爲記述地方草藥的一部重要著作[1]。現存清刊本[1]。民國刻本及石印本。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8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