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五法

傷寒著作 明代 中醫治法 中醫學 中醫治療學 書籍 古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āng hán wǔ fǎ

2 概述

傷寒五法:1.傷寒的五種基本治法;2.醫書名。

3 傷寒有發表、解肌和解攻裏救裏等五種基本治法·傷寒五法

傷寒五法傷寒有發表、解肌和解攻裏救裏等五種基本治法[1]

3.1 解肌

解肌治法[2]。出《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即解除肌表之邪[2]。是對外感證初起有汗治法[2]。《傷寒來蘇集》:“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溫病條辨》:“傷寒非汗不解,最喜發汗傷風亦非汗不汗,最忌發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異其治,即異其法也。溫病亦喜汗解,最忌發汗,只許辛涼解肌,辛溫又不可用。”故臨牀上應針對病症的寒熱而採用辛溫解肌法或辛涼解肌[2]。辛溫解肌桂枝湯,辛涼解肌柴葛解肌湯[2]

3.2 和解

和解治法之一[3]

3.2.1 和法

和解和法[3]和法八法之一,一名和解法[3]。是針對外感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裏,而在半表裏之間,不能使用汗、下等法時,用以和解治法[3]。《傷寒論》的小柴胡湯,治溫疫達原飲,治溫病似瘧蒿芩清膽湯等,都是這一法則的例方[3]。對內傷雜病氣機鬱滯,肝脾不和等,也適用和法[3]。如肝氣鬱結而致月經不調用消遙散;六鬱越鞠丸,均屬本法範圍[3]。《醫學心悟》:“有清而和者,有溫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補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潤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變化無窮焉。”

3.2.2 用較輕的方調治

和解泛指用較輕的方調治[3]。《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吐利止,而身病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3.3 攻裏

攻裏下法之一[4]。即攻逐裏實[4]。用瀉下藥物,以通導大便,消除積滯,盪滌實熱,攻逐水飲的治法[4]。《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攻裏不遠寒。”

參見下法下法八法之一[5]。是運用有瀉下、攻逐、潤下藥物以通導大便、消除積滯、盪滌實熱、攻逐水飲的治法[5]。又稱瀉下、攻下、通裏通下[5]。凡是胃腸實熱積滯,燥屎內結,以及體內蓄水、冷積等邪實之證,而正氣未虛者,均可使用[5]。分寒下、溫下潤下等,除潤下藥較和緩外,其餘多較峻烈,年老體弱慎用,孕婦和月經期勿用,無實結者不要輕易採用[5]

3.4 救裏

救裏治法[6]。同回陽救逆[6]回陽救逆指救治陽氣將脫的方法[7]。症見汗出不止,吐利四肢厥逆,氣息微弱,脈微欲絕等爲寒盛陽衰,陽氣將亡之候[7]。急用四逆湯參附湯回陽氣而救厥逆[7]

4 醫術名·《傷寒五法

傷寒五法》爲醫書名[7]。4卷(一作5卷)[7]。明·陳長卿[7]。撰年不詳[7]。作者將前人對於傷寒病證的治法歸納爲發表、解肌和解攻裏救裏五法[7]。書中結合傷寒脈證詳論五法,理論聯繫臨牀實踐,有其獨到的見解[7]。清·康熙年間石楷予以校訂,並加按語重刊[7]。現存多種明清刻本等。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1.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50.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8.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2.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3.

全本在線閱讀

有傷寒五法作用的穴位

查看更多

有傷寒五法作用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