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顫麻痹 2015年07月09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震顫麻痹爲病症名。又稱帕金森氏綜合徵。是由於黑質和黑質紋狀體通路變性而導致的疾病,好發於中年以後。臨牀主要分爲原發性震顫麻痹和繼發性震顫麻痹。前者病因至今不明,後者則多繼發於其他有關腦部病變,如腦炎、腦動脈硬化、一氧化碳中毒、腦外傷、酚噻嗪類藥物過量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9.

又稱帕金森病,是發生在中年以上中樞神經變性疾病。主要病變在黑質和紋狀體,因分泌多巴胺介質減少,導致震顫、肌張力增高、運動障礙。

臨牀以震顫、肌肉強直和運動減少爲特徵,其確切病因至今不明。西醫大多采用左旋多巴或抗膽鹼能藥物治療,雖有療效,但不少病人因副作用大而被迫停藥,或因久服,藥效漸減,且不能控制病情的自然發展。因此,治療上難度較大。

震顫麻痹歸屬中醫“顫證”範疇。《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說明本病屬風象,與肝有關,此論一直爲後世所宗。關於本病較明確的記載,在甘醫籍中應推明代《證治準繩》,其“雜病”節雲:“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不能任持,風之象也。”並指出:“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之後始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陰血不多,少水不能制盛火,極爲難治。”清代的《張氏醫通》卷六進一步指出本病主要是風、火、痰爲患,並分別立方。《醫宗己任編》則雲:“大抵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故爲之振搖,而不能主持也。”並提出以人蔘養榮湯等治療本病虛證,從而使本病的理法方藥日趨完善。

現代中醫治療震顫麻痹,最早覓於1955年用鍼灸治療的臨牀報道,但此後一直未引起重視。從70年代中期起,應用中醫中藥個案報道陸續出現。治療以滋陰熄風、益氣活血及養血疏筋等爲主。自1979年報道中西醫結合治療震顫麻痹48例臨牀分析以來,關於本病的大樣本觀察垠道逐漸增多。根據本病肝風內動的特徵,部分患者伴有血瘀證候,以“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爲理論指導,在平肝熄風治法中增投養血活血之品,是這一時期的論治特點。80年代,對本病的病機認識漸趨一致,認爲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是本虛與內風、瘀血、痰熱之標實相兼爲患,同時進一步認識到重用活血化痰藥對減輕震顫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從70年代中期起,國內不少醫家應用鍼灸治療本病,包括體針、頭針、電針及穴位注射等多種方法。也有用推拿、氣功、驗方等法治療獲效的報道。至1990年,就所收集到的29篇(包括個、驗案)文獻資料統計病例爲387例,其中痊癒84例,顯效94例,好轉158例,無效48例,總有效率爲87.6%。中醫藥治療本證方法較多,療效較肯定,具有一定優勢,由此看出其潛力是很大的。

有關震顫麻痹中醫藥治療的機理研究,報道尚不多。有人通過肌電圖觀察,發現用中藥治療後,震顫明顯好轉的患者羣放電位明顯減少。

雖然用中醫藥治療本病取得了一定療效,且具有副作用少,病人較易接受等優點,但還無很大把握,其有效方藥尚有待進一步發掘,治癒、顯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治療機理有待進一步探索,特別是發揮中西醫藥的協同作用,取長補短,應是目前的首要任務。

病因病機

綜合古今醫家經驗,多數醫者認爲本病之發生與年老體衰、七情內鬱、飲食不當等有關,其病機可歸納如下:

肝腎陰虧 是本病的主要病機。肝主藏血,腎主藏精,老年人多血虛精虧,加之攝生不慎,或疾病所傷,致肝腎陰虛,筋脈失養,不能制約肝陽,而肝風內動造成顫動振掉或拘急強直。

氣血兩虛 多因勞倦過度,飲食失節,或思慮內傷,心脾俱損,以致氣血不足,不能榮於四末,筋脈失於濡養,而致震顫之疾。

氣滯血瘀 情志內鬱,或痰溼,氣滯不暢,鼓動不能,血行緩慢而瘀阻脈道,致筋脈失濡而手足顫動,動作減少,屈伸不利。

痰熱動風 五志過極,木火太甚,風火相煽,痰熱互阻,寇伐脾土,脾主四肢,故見四肢顫動;若風火盛而脾虛,則津液不行,痰溼停聚,風痰邪熱阻滯經絡,發爲顫證。

辨證分型

由於古今醫家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比較一致,因此各家辨證分型相對集中,一般歸納爲四型論治。

1.肝腎陰虛 軀幹僵硬,抖動不已,伴有頭痛頭昏,耳鳴目糊,五心煩熱,口乾舌燥,腰部痠軟,失眠多夢,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或弦細數。

2.氣血兩虛 肢體震顫,面色蒼白,全身乏力,動作困難,自汗怕冷,少氣懶言,胃納減少,便溏浮腫,舌質淡紅,脈象沉細。

3.氣滯血瘀 四肢或頭部、下頜呈固定式的抖動,屈伸不利,軀幹或肢體有固定不移的疼痛或麻木,面色黯黑,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細澀。

4.痰熱動風 形體稍胖,神呆懶動,胸脘痞問,口乾,頭暈,咯痰色黃,項背強急或肢體振顫,舌紅,苔黃膩,脈弦細數。

以上分型是相對的,少數病例症狀可不典型,並可同時出現多個證型的症狀和特徵互相錯雜或轉化。故治療時必須抓住疾病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以提高臨牀療效。

診斷

一、病史及症狀:

原發性震顫麻痹病因不明,帕金森徵羣多與腦動脈硬化、顱腦損傷,CO中毒及抗精神病藥物(吩噻嗪類、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叄環類)中毒有關。多緩慢起病,逐漸加重,主要症狀包括震顫、肌張力增高及運動障礙。病史應注意詢問有無上述史。

二、體檢發現:

1.震顫:

最先出現於上肢的遠端(手指)逐漸波及下肢。典型的手指節律性震顫呈"搓丸樣動作"。初期爲靜止性震顫,晚期可變爲經常性。情緒激動時加重,睡眠時停止。

2.強直:

肢體伸屈肌張力均增高,呈"鉛管樣"或"齒輪狀"強直。面肌受累則缺乏表情呈面具狀臉。

3.運動障礙:

常因肢體及手部肌肉強直而難以完成精細動作,嚴重時起坐困難、躺下時不能翻身,穿鞋繫帶扣鈕釦均困難,生活不能自理。步態障礙甚爲突出,早期表現行走時下肢拖步,上肢不動,隨病情進展,步伐逐漸變小變慢,啓步艱難,一旦邁步,以極小步伐前衝,越走越快,不能即時停步或轉彎,稱"慌張步態"。

4.個別病人尚可出現言語障礙、反應遲鈍等。

叄、輔助檢查:

1.腰穿CSF檢查多巴胺代謝產物 香草醛酸含量和5-羥色胺代謝產物5-羥吲哚醋酸含量降低。

2.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謝產物亦降低。

3.部分病人頭顱CT或MRI可見底節區缺血變性改變。

治療措施

一、藥物治療:

可緩解症狀,延緩病情進展,但不能改變病程經過。

⒈抗乙酰膽鹼藥物,抑制乙酰膽鹼作用,相應提高神經傳遞介質多巴胺的效應,安坦2mg 3次/d或東莨菪鹼0。2mg 3次/d,多有口乾、散瞳、便祕副作用。

⒉多巴胺替代療法:補充神經遞質多巴胺之不足,使乙酰膽鹼-多巴胺系統重新獲得平衡。一般採用可透過脂膜屏障的-左旋多巴0.25 3次/d,漸增量至療效最着而副作用最輕爲度。

⒊複方左旋多巴及複方左旋多巴緩釋劑(美多巴、帕金寧)。

⒋DA能受體激動劑:溴隱亭0.625mg漸增量,但每日理不超過30mg。協良行0.025mg,每隔2天增1/4片1mg,直到獲得滿意效果。

二、手術治療:

微電極導向蒼白球和丘腦切開術。

叄、基因治療:

TH基因轉染的成肌細胞移植可以提高多巴胺神經遞質50%,能明顯改善臨牀症狀,前景可觀。TH(移植轉酪氨酸羥化酶)。

療效標準

一般根據患者神經系統症狀、體徵和工作能力等進行綜合判定。

臨牀治癒:治療後患者主要症狀和體徵基本消失,生活可以自理和參加部分工作。

顯效:患者主要症狀、體徵明顯減輕,基本生活或工作能力得以改善。

好轉:主要症狀及體徵均有好轉,運動仍有一定困難或較常人緩慢者。

無效:治療已滿3個月,症狀和體徵均無改善者。

分型治療

(1)肝腎陰虛

治法:補益肝腎,滋陰熄風。

處方:生地15克,熟地15克,何首烏12克,玄蔘9克,鉤藤克,白蒺藜9克,羚羊角粉0.3克,生牡蠣20克,丹蔘12克,赤芍9克,杜仲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用上方共治療51例,顯效10例,好轉29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爲76.5%。

常用成方:可選用杞菊地黃丸合羚羊鉤藤湯、叄甲復脈湯等加減。

(2)氣血兩虛

治法:益氣養血,熄風止顫。

處方:黃芪12克,黨蔘9克,當歸12克,白芍9克,天麻9克,鉤藤12克,珍珠母30克,丹蔘9克,雞血藤9克,羚羊角粉0.3克。

用法:每臼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用上方共治療31例,顯效7例,好轉11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爲58%。

常用成方:可選用歸脾湯合補陽還五湯等加減。

(3)氣滯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熄風。

處方:桃仁12克,紅花9克,赤芍9克,川芎6克,當歸9克,丹蔘12克,蘇木9克,地鱉蟲9克,炮山甲15克,雞血藤9克,熟地9克,淮牛膝9克,杞子9克,首烏12克,白芍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用上方共治療本病18例,顯效9例,好轉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88.9%。

常用成方:可選用通竅活血湯或逍遙散等加減。

(4)痰熱動風

治法:清熱豁痰,熄風通絡。

處方:全瓜蔞12克,膽南星6克,竹瀝9克,鉤藤12克,天麻9克,羚羊角粉0.3克,珍珠母30克,丹蔘12克,赤芍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6例,臨牀治癒1例,顯效2例,好轉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66.7%。

常用成方:可選用溫膽湯合羚羊鉤藤湯等加減。

以上四型中,如氣虛症狀明顯,重用黃芪、黨蔘,酌加白朮、山藥、炙甘草;血虛甚加阿膠、桂圓肉、桑椹子、旱蓮草;血瘀甚加紅花、山甲、莪術;肌肉僵硬明顯加金錢白花蛇、殭蠶、蟬衣、地龍;項強加葛根;上肢痠麻加薑黃;下肢痠麻加川牛膝;全身或四肢關節痠痛加虎杖、金雀根、威靈仙、徐長卿、秦艽;頭痛頭暈加白芷、葛根、川芎、菊花;脾虛溼重加半夏、陳皮、茯苓、砂仁。

專方治療

(1)熄風湯

組成:天麻12克,全蠍5克,鉤藤12克,洋金花0.6克,蜈蚣2條。

加減:頭暈耳鳴,腰痠腿軟加龜版、生地、熟地、山萸肉;面色無華,食少倦怠,頭暈乏力加人蔘、白朮、當歸、熟地;胸脘痞悶,咯痰色黃,苔黃膩加膽南星、枳實、竹茹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兩煎液混合;早晚分服。重者每日2劑。

療效:用上方共治療58例,治癒47例,好轉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6.5%。

(2)養肝熄風湯

組成:生地15克,白芍15克,當歸12克,川芎9克,玄蔘15克,女貞子12克,鉤藤5克,阿膠12克,殭蠶9克,全蠍6克,蜈蚣2條,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療效:用上方共治療3例,遠期療效滿意。

(3)中麻Ⅰ號針劑

組成:洋金花單味提取物。

用法:治療當日清晨禁食,排空小便,測量體溫、脈搏及血壓,靜脈點滴10%葡萄糖500毫升,加10%氯化鉀10毫升,以避免由於空腹入睡過久而發生低血糖。爲預防瞳孔過分散大,兩眼滴用1%伊色林,另服心得安10毫克以避免心動過速。藥物選用上海中藥一廠製造的中麻Ⅰ號針劑,劑量爲0.1毫克/公斤,靜脈注射。藥物注射後開始每5分鐘測量血壓、脈搏1次,半小時後改爲每10分鐘測量1次,1小時後改爲每小時測量1次,直到病人清醒。每30~60分鐘測量腋溫1次。個別病人用腦電圖作治療全程監視。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8例,顯效5例,好轉3例,全部有效。治療後效果維持2~24天。

老中醫經驗

施繼宗醫案

陳××,女,76歲。1981年3月3日求診。兩個月來,上下肢、舌及下頜不自主顫動,手指顫動如搓丸狀,面部、下頜在說話時明顯顫動,語言不清,顫動不能隨意停止,於情緒激動時加重,脈呈弦滑。舌質絳紅少苔,並伴有咳喘,吐黃白膿痰。辨證爲肝陰不足,虛風內動,肺氣不宣。投以養血活血通絡,平肝熄風,宣肺化痰之法。

處方:丹蔘3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麻仁10克,牡蠣20克,珍珠母30克,生熟地各10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茯苓15克,山藥10克,地龍6克等。

加減:喘咳加杏仁10克,紫菀10克,海浮石10克,旋復花6克(包);納差加砂仨6克(後下),麥芽10克等治療,諸證消失,以六味湯善後。前後用藥計23劑,後經隨訪半年,未見發作,已能做家務。

按: 施老認爲,《黃帝內經》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本病主症是震顫和肌肉強直,證屬肝風。肝藏血,主靳,肝之陰血不足無以養筋則可致本病。肺氣不宣,痰濁內生而致咳喘。治療中間加強平肝熄風祛痰藥物,後以養陰補腎舒筋活絡之法直達病所而痊癒。

用藥規律

應用頻度(例) 報道文獻(篇) 藥  物
≥60 4 丹蔘、雞血藤、當歸、熟地、首烏、鉤藤。
<60 玄蔘、生地、赤芍。
≥30 2~3 羚羊角粉、珍珠母、天麻、白蒺藜、白芍、黃芪、黨蔘、竹瀝、木瓜、杞子。
<30 全瓜蔞、膽南星、生牡蠣、殭蠶、全蠍、茯苓。
≥10 1 紫石英、山藥、苡仁、黃精、蝮蛇。
<10 川芎、女貞子、阿膠、蜈蚣、甘草、龜版、生龍骨。

使用頻度最高,文獻篇數最多的是丹蔘、雞血藤、當歸、鉤藤等活血化瘀、養血熄風藥和熟地、首烏、玄蔘、生地等補益肝腎、滋陰清熱藥。其次爲羚羊角粉、珍珠母、天麻、黃芪、黨蔘等平肝熄風、益氣健脾等藥物。另外,清化痰熱之全瓜蔞、膽南星、竹瀝及祛風通絡之殭蠶、全蠍等蟲類藥也運用較多。提示臨牀用藥與中醫學認爲本病之發生多由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筋脈失養,而致虛風內動的觀點是一致的,運用養血活血、補益肝腎、熄風通絡之品較易收效。特別是有醫者指出用羚羊角粉與活血化瘀藥物合用,常獲良效。但在臨牀中應結合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才能提高療效。

我們選擇了療效較好的臨牀報道共6篇,對其用藥情況進行統計歸納,這些文章共涉及藥物近50味,而常用藥物見下表:

應用頻度(例) 報道文獻(篇) 藥  物
≥60 4 丹蔘、雞血藤、當歸、熟地、首烏、鉤藤。
<60 玄蔘、生地、赤芍。
≥30 2~3 羚羊角粉、珍珠母、天麻、白蒺藜、白芍、黃芪、黨蔘、竹瀝、木瓜、杞子。
<30 全瓜蔞、膽南星、生牡蠣、殭蠶、全蠍、茯苓。
≥10 1 紫石英、山藥、苡仁、黃精、蝮蛇。
<10 川芎、女貞子、阿膠、蜈蚣、甘草、龜版、生龍骨。

使用頻度最高,文獻篇數最多的是丹蔘、雞血藤、當歸、鉤藤等活血化瘀、養血熄風藥和熟地、首烏、玄蔘、生地等補益肝腎、滋陰清熱藥。其次爲羚羊角粉、珍珠母、天麻、黃芪、黨蔘等平肝熄風、益氣健脾等藥物。另外,清化痰熱之全瓜蔞、膽南星、竹瀝及祛風通絡之殭蠶、全蠍等蟲類藥也運用較多。提示臨牀用藥與中醫學認爲本病之發生多由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筋脈失養,而致虛風內動的觀點是一致的,運用養血活血、補益肝腎、熄風通絡之品較易收效。特別是有醫者指出用羚羊角粉與活血化瘀藥物合用,常獲良效。但在臨牀中應結合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才能提高療效。

其他療法

(1)鍼灸

本病診斷要點:有震顫、肌強直及運動徐緩三主徵,“面具臉”、頭部前傾、軀幹俯屈、行走時上肢無擺動及“慌張步態”等。鍼灸治療:取四神聰、風池、內關、曲池、合谷、少海、手三裏、陽陵泉、太沖、足三裏、太溪等穴,除太溪穴採用捻轉補法外,其餘均用捻轉瀉法,留針30分鐘。[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9.

①體針

取穴:主穴:四神聰、風池、曲池、合谷、陽陵泉、太沖、太溪。配穴:口乾舌尖紅,脈細數加復溜;腰背痠痛強直加命門、腎俞;便祕苔黃加足叄裏;言語不利加聚泉、上廉泉。

操作:用32號不鏽鋼毫針,作捻轉補瀉法。太溪、復溜、命門、腎俞用補法,餘穴用瀉法;聚泉、上廉泉不留針,其他穴位留針30分鐘,留針時隔10分鐘作一次捻轉補瀉手法。隔日治療1次,10次爲一療程,休息7天再作第二個療程。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30例,治癒5例,顯效9例,好轉1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爲80%。

②電針加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足叄裏、命門、關元。配穴:上肢顫動爲主取通裏、曲澤、叄陰交、肝俞、後溪、合谷;全身症狀嚴重者取風池、太溪、肝俞、陰陵泉、百會。

操作:主穴必取,其他穴位據症狀輪換使用。一般一次取5~7穴爲佳,原則是局部取穴,兼以對側和上下取穴。病員取側臥位。用0.5~2寸針刺人穴位,使病員有酸、麻、脹感後,接通電針儀,採用連續波,電流強度以病員能耐受爲度,頻率每分鐘60~80次左右。在電針同時,取維生素B1(100毫克/2毫升)和維生素B12(100微克/毫升)各1支,用5毫升注射器,5號齒科針頭插入混合備用,於本次鍼灸未取之穴位進針,待有酸、脹感和回抽無血時,緩慢分別注人0.5~1毫升藥物,每次只需注射2~3穴,穴位要輪換進行注射。針刺和穴位注射均每日1次,10天爲一療程,休息3天后,繼續下一療程,直至痊癒。一般治療3個療程就可見效。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42例,痊癒14例,好轉2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爲93%。

③電針

取穴:前頂、百會、承靈、懸顱。

操作:選好穴位,作常規消毒,將28~30號不鏽鋼針沿頭皮斜向捻轉進針,達到該穴規定深度後,接上電針儀的輸出接頭,通電20分鐘,頻率爲每分鐘120~150次左右,通電量大小以患者能耐受爲度。每天針刺1垛,15次爲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5天。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53例,顯效11例,好轉3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爲77.4%。

④頭針

取穴:主穴:舞蹈震顫控制區、運動區、感覺區。配穴:暈聽區、語言區、足運感區。

操作:以主穴爲主,根據臨牀症狀選擇配穴。均取對側刺激區。常規消毒後將26~28號毫針沿頭皮45度角進針,針體進入叄分之二,留叄分之一在外,部位在頭皮部肌肉之下,帽狀筋腱之上。進針後,以每分鐘200~240次的速度捻轉針體,另一手將進入頭皮的針體相對固定,不提插。10次爲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5天,一般叄個療程見效。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30例,顯效13例;好轉1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爲96.7%。

(2)單方驗方

蝮蛇抗栓酶注射劑

組成:主要成分爲轉氨酸脂酶,每克含0.25μ(酶活力單位)。

用法:常用量每公斤體重每天0.008~0.012μ(成人大約0.5μ)加入生理鹽水500毫升,作靜脈滴注,滴速不超過40滴/分。每天1次,20天爲一療程。由於該藥爲蛋白酶類製劑,首次藥用蝮蛇抗栓酶0.125μ加入500毫升生理鹽水緩慢靜脈滴注,或用0.002μ/毫升濃度做皮內試驗,以防出現過敏反應。

療效:以上療法配合口服左旋多巴,共治療10例,顯效1例,好轉9例,全部有效。

(3)推拿

操作:①點按百會、印堂、膻中、氣海、關元、足叄裏、主陰交、腎俞、肝俞、脾腎、太沖各1分鐘。②滾督脈,由上而下共5次。③自上脘至關元,行緩慢沉着的一指禪推5分鐘。④摩腹5分鐘,震丹田1分鐘。⑤四肢行滾、抹、搓、四指拿等放鬆手法。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3例,療效滿意。

(4)氣功

功法:患者在中西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行放鬆功叄步法:放鬆段人靜,意守調息、靜養無力,並且配合運氣點穴,拍打放鬆等。

療效:用上法共治療20例,顯效3例,好轉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爲85%。

其他措施

應鼓勵早期病人多做主動運動,多喫蔬菜、水果或蜂蜜,防止跌跤,避免刺激性食物、煙、酒等;對晚期臥牀不起的病人應勤翻身,在牀上做被動運動等。

可配合多巴胺替代療法。

對治療無效,健康情況良好,症狀以單側爲主,可考慮用手術治療。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