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病 2018年09月13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鬱病 (depression diseas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depressio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1.。又稱鬱證(見《赤水玄珠·鬱證門》),簡稱鬱[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0.。是指以心情抑鬱,情緒不寧,夜眠不安,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物堵塞等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凡因七情所傷而致氣鬱、痰結、血滯、食積,乃至臟腑不和而引起的種種病症均屬之[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22.。臨牀常見的有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痰氣鬱結及陰虛火旺等類型[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22.。肝氣鬱結者,精神抑鬱、胸悶脅痛、腹脹噯氣、不思飲食等;氣鬱化火者,情緒急躁、頭痛目赤、胸悶虛煩、口苦口乾等;痰氣鬱結者,亦稱“梅核氣”;陰血不足者,亦稱“髒躁”症。

鬱病日久可以耗傷心氣營血,以致心神不安,臟腑陰陽失調。鬱證可分虛實兩大類,初起多實,無不以理氣爲主;久病多虛,則以養血滋陰,益氣扶正爲主。應注意理氣藥多爲香燥之品,病久陰血暗耗,自當慎用。而香櫞、佛手等,其性和平,理氣而不傷陰,無論新恙久病,均可選用。[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鬱病除藥物治療外,精神治療極爲重要。正如《臨證指南醫案·鬱證》所說:“鬱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所以醫者應關心病人的疾苦,做好思想工作,充分調動病人的積極因素,正確對待客觀事物,解除思想顧慮,樹立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實有助於療效的提高。如配合氣功,太極拳等治療,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則鬱結不解,徒恃藥石,其效不著。[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鍼灸治療本病的效果良好[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2-84.

鬱病可見於西醫的神經衰弱、癔症及焦慮症等,也可見於更年期綜合徵及反應性精神病[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22.[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鬱病的定義

《中醫藥學名詞》(2004):鬱病是指以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中醫藥學名詞》(2010):鬱病是指以心情抑鬱,情緒不寧,夜眠不安,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物堵塞等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古人論述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載有木鬱、火鬱、土鬱、金鬱、水鬱,屬五氣之鬱,後世合稱五鬱。《丹溪心法》將鬱證分爲氣鬱、血鬱,溼鬱、熱鬱、痰鬱、食鬱六種,總稱“六鬱”。《張氏醫通》卷三:“鬱證多緣子志慮不伸,而氣先受病。”又有七情鬱證稱內鬱,如怒鬱、思鬱、憂鬱、悲鬱、驚鬱、恐鬱。臟腑鬱證如心鬱、肝鬱、脾鬱、肺鬱、腎鬱、膽鬱、三焦鬱等。六氣鬱證又稱外鬱,如風鬱、寒鬱、溼鬱、熱鬱等。

元·主安道在《醫經溯洄集·五鬱論》中說:“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鬱,鬱者,滯而不通之義。”在《凡溪心法·六鬱》中提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可見情志波動,失其常度,則氣機鬱滯,氣鬱日久不愈,由氣及血,變生多端,可以引起多種症狀,故有“六鬱”之說。即氣鬱、血鬱、痰鬱、溼鬱、熱鬱、食鬱等六種,其中以氣鬱爲先,而後溼、痰、熱、血、食等諸鬱才能形成。在《景嶽全書·鬱證》中提出,五氣之鬱,因病而鬱;情志之鬱,因鬱而病,兩者有所不同。

鬱證的病因病機

鬱證的發生,是由於情志所傷,肝氣鬱結,逐漸引起五臟氣機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髒受累以及氣血失調而成。因鬱怒、思慮、悲哀、憂愁七情之所傷,導致肝失疏泄,脾失運化,心神失常,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成。初病因氣滯而挾溼痰、食積、熱鬱者,則多屬實證;久病由氣及血,由實轉虛,如久鬱傷神,心脾俱虧,陰虛火旺等均屬虛證。[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肝氣鬱結

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鬱怒傷肝,肝失條達,肝氣鬱滯,氣鬱不暢,氣滯血瘀,肝脾失和。肝氣鬱結不解,久可化火。鬱怒不暢,使肝失條達,氣失疏泄,而致肝氣鬱結。氣鬱日久可以化火,氣滯又可導致血瘀不行。若肝鬱及脾,或思慮不解,勞倦傷脾,均能使脾失健運,蘊溼生痰,導致氣滯痰鬱。若溼濁停留,或食滯不消,或痰溼化熱,則可發展爲溼鬱、食鬱、熱鬱等證。[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2-84.

憂鬱傷神

心爲君主之官,主血而藏神,五志過極,皆可損耗心之氣血,擾亂心神。由於憂慮太過,耗傷心氣,心營虧虛,以致心神失養、神無所歸。情志不遂,肝鬱抑脾,耗傷心氣,營血漸耗,心失所養,神失所藏,即所謂憂鬱傷神,可以導致心神不安。正如《黃帝內經靈樞·口問》篇中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若久鬱傷脾,飲食減少,生化乏源,則氣血不足,心脾兩虛,鬱久化火易傷陰血,累及於腎,陰虛火旺,由此發展可成種種虛損之候。[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2-84.

心脾兩虛

勞心過度,思慮傷脾,納食減少,生化無源,則氣血兩虧、心脾兩虛[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2-84.

陰虛火旺

憂思惱怒日久,累及肝腎,使肝腎不足,營血暗耗,致陰虛火旺[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2-84.

鬱證的辨證治療

鬱證初起,總屬情志所傷,氣分鬱結。其臨牀表現爲悒鬱不暢,精神不振,胸悶脅痛,善太息,不思飲食等症。《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指出:“木鬱達之。”《證治匯補·鬱證》提出:“鬱病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法當順氣爲先”。《醫方論·越鞠丸》中亦說:“凡鬱病必先氣病,氣得流通,鬱於何有?”因此,疏通氣機爲鬱證總的治則:早期疏通氣機對於防止病情的發展,發生他病,具有重要意義。當然臨牀治療時,又應明辨虛實,實證以舒肝理氣爲主,依其病情分別配以行血、化痰、利溼、清熱、消食之劑,虛證則以益氣血扶正爲法。[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實證

實證常見有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痰氣鬱結數種[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0.

肝氣鬱結

鬱病·肝氣鬱結證(depression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肝失疏泄,氣機鬱滯,以精神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月經不調,苔薄膩,脈弦等爲常見症的鬱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肝氣鬱結型鬱病的症狀

精神抑鬱,情緒不寧,善太息,胸部滿悶,脅肋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腹脹納呆,或嘔吐,不思飲食,大便失常,或女子月經不調,苔薄白膩,脈弦。[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2-84.[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證候分析

肝鬱氣滯,脾胃失和:情志所傷,肝失條達,故精神抑鬱,情緒不寧。厥陰肝經循少腹,挾胃,佈於胸脅,因肝氣鬱滯,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肝絡失和,故見腹脹、胸悶、脅痛,以及女子月事不行等症。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故脘悶噯氣,納呆,嘔吐,肝氣乘脾,則腹脹,大便失常。苔薄膩,脈弦,爲肝胃不和之象。[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治法

疏肝理氣解鬱[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疏肝解鬱,理氣暢中[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肝氣鬱結型鬱病的方藥治療

可用四逆散治療[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0.

可用柴胡疏肝散[備註]柴胡疏肝散(景嶽全書》):柴胡、枳殼、芍藥、甘草、香附、川芎加減治療。方中柴胡、枳殼、香附疏肝行氣解鬱;陳皮理氣和中;川芎、芍藥、甘草活血化瘀止痛。可加鬱金、青皮以助解鬱之功。五鬱爲病,先起於肝氣鬱結,在服湯藥的同時,可以常服越鞠丸[備註]越鞠丸(《丹溪心法》):川芎、蒼朮、香附、炒山梔、神曲,以行氣解鬱。因氣行則血行,氣暢則痰、火、溼、食諸鬱自解。如暖氣頻頻,胸脘不暢,酌加旋復花、代赭石、陳皮以平肝降逆。兼有食滯腹脹者,加神曲、山楂、雞內金以消食化滯。若胸脅脹痛不移,或女子月事不行,脈弦澀者,此乃氣滯血瘀之象,宜加當歸、丹蔘、桃仁、紅花之類以活血化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肝氣鬱結型鬱病的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鬱病·肝氣鬱結證患者建議食用玫瑰、青皮、香附、佛手、香櫞、陳皮、蘿蔔、蓮藕、山楂、金橘、豆蔻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1.玫瑰花茶(《本草綱目拾遺》):幹玫瑰花6~10g,紅糖適量。將玫瑰花放入茶杯中,用開水沖泡,溫浸10分鐘後即可引用,代茶飲。

2.茴香湯(《飲膳正要》):茴香200g炒,川楝子100g,陳皮100g去白,甘草30g炒,鹽適量。將以上幾味藥共研爲細末,拌勻,每日空心,用白湯沖服兩勺。

3.佛手柑粥(《宦遊日札》):佛手柑15g,粳米100g,冰糖適量。將佛手柑洗淨加水500mL,煎煮2分鐘,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及冰糖,文火熬粥。每日2次,5天爲1個療程。

肝氣鬱結型鬱病的鍼灸治療
方一

肝氣鬱結證取肝俞、太沖、膻中、中脘、足三裏、公孫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22.

方二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2-84.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穴爲主。取期門、太沖、陽陵泉、支溝、內關、足三裏。

隨證配穴:月經不調者,加三陰交、蠡溝。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期門爲肝之募穴,太沖爲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兩穴用瀉法可疏肝理氣。陽陵泉、支溝相配可調理少陽經氣,止胸脅痛。內關可寬胸解鬱。足三裏能健脾和胃,平降胃氣。

氣鬱化火

鬱病·氣鬱化火證(depression with syndrome of qi depression transforming into fir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氣機鬱滯,日久化火,以急躁易怒,胸悶脅脹,頭痛目赤,口苦,嘈雜泛酸,便結,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鬱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氣鬱化火型鬱病的症狀

性情急躁易怒,胸悶脅脹,嘈雜吞酸,口乾而苦,大便祕結,或頭痛、目赤、耳鳴,舌質紅,苔黃,脈弦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證候分析

肝鬱化火,橫逆犯胃:氣鬱化火,火性炎上,循肝脈上行,則頭痛,目赤,耳鳴。肝火犯胃,胃腸有熱,故口乾而苦,大便祕結。性情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均爲肝火有餘之象。[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治法

清肝瀉火,解鬱和胃[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疏肝解鬱,清肝瀉火[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氣鬱化火性鬱病的方藥治療

可用加味逍遙散治療[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0.

可用丹梔逍遙散[備註]丹梔逍遙散(《古今醫統大全》):當歸、白芍藥、白朮、柴胡、茯苓、甘草、煨姜、薄荷、丹皮、山梔合左金丸[備註]左金丸(《丹溪心法》):黃連、吳茱萸進行治療。丹梔逍遙散疏肝解鬱清熱;左金丸瀉肝和胃。如口苦、苔黃、大便祕結者,可加龍膽草、大黃以瀉火通便。[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氣鬱化火性鬱病的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鬱病·氣鬱化火證患者建議食用芹菜、菊花、杏仁、苦菜、山楂、蘋果、羊肝、玫瑰花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1.菊花龍井茶(《飲食療法》):菊花10g,龍井茶3g,一起放入茶盅內,沸水沖泡,燜10分鐘後,代茶頻飲。

2.佛手菊花飲(《中華臨牀藥膳食療學》):佛手10g,菊花10g,水煎,去渣取汁,加入白糖適量飲用。

3.菊苗粥(《遵生八箋》):將粳米30g淘洗乾淨,將甘菊新鮮嫩芽30g洗淨切細,與粳米、冰糖適量同煮成粥,早晚服食。

氣鬱化火型鬱病的鍼灸治療
方一

氣鬱化火證取上脘、支溝、陽陵泉、行間、俠溪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22.

方二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2-84.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期門、行間、陽陵泉、內庭、支溝穴。期門爲肝之募穴,瀉之可疏肝理氣。行間爲肝經滎穴,可瀉肝經之邪熱。陽陵泉、支溝配用可疏肝解鬱,通絡止痛。內庭爲胃經滎穴,能清胃降火。

隨證配穴:吐苦水者,加日月。嘔惡、口苦者,加中脘、解溪。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氣滯痰鬱/痰氣鬱結

鬱病·痰氣鬱結證(depression with syndrome of phlegm-qi stagnation and binding[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痰氣鬱結,以精神抑鬱,胸部悶塞,脅肋脹滿,咽喉異物感如梅核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時發時止,苔白膩,脈弦滑等爲常見症的鬱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氣滯痰鬱型鬱病的症狀

患者精神抑鬱,咽中不適,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悶,或兼脅肋脹滿,苔白膩,脈弦滑[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證候分析

氣鬱痰凝,阻滯胸咽:肝鬱乘脾,脾運不健,生溼聚痰,痰氣鬱結於胸膈之上,故自覺咽中不適如有物梗阻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亦稱“梅核氣”。氣失舒展則胸中窒悶。脅爲肝經之所過,經絡鬱滯,故脅痛。苔白膩,脈弦滑,爲肝鬱挾痰溼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治法

化痰利氣解鬱[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行氣開鬱,化痰散結[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氣滯痰鬱型鬱病的方藥治療

可選用半夏厚朴湯、溫膽腸等方治療[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0.

可用半夏厚朴湯[備註]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方論》):半夏、夏樸、紫蘇、茯苓、生薑加減治療。方中半夏、厚朴、茯苓降逆化痰;紫蘇、生薑利氣散結。酌加制香附、枳殼、佛手、旋復花、代赭石等以增強理氣開鬱,化痰降逆之效。[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如兼見嘔惡,口苦,苔黃而膩,證屬痰熱,可用溫膽湯[備註]溫膽湯(《備急千金要方》):半夏、橘皮、甘草、枳實、竹茹、生薑、茯苓加黃芩、貝母、栝蔞皮之類,以化痰清熱,而利氣機。[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氣滯痰鬱型鬱病的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鬱病·痰氣鬱結證患者建議食用陳皮、綠萼梅、萊菔、佛手、玫瑰花、薤白、橙子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1.橘紅茶(《百病飲食自療》):橘紅10g,白茯苓15g,生薑5片,共煎,去渣取汁,代茶飲。

2.佛手薑湯(《食療食養與常見病》):佛手10g,鮮姜6g,水煎去渣取汁,加入適量白糖溫服。

3.萊菔粥(《飲食辨錄》):萊菔子30g置砂鍋中,加水適量,煎煮片刻,去渣取汁,入粳米50g煮粥,空腹食用。

血瘀

鬱病·血瘀證(depression with blood stasis syndrom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血行不暢,以精神抑鬱,脅肋刺痛,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健忘,或身體某部有發熱或發冷感,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脈弦或澀等爲常見症的鬱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虛證

虛證多見久鬱傷神和陰虛火旺兩類[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0.

憂鬱傷神

鬱病·憂鬱傷神證(depression with syndrome of anxiety injuring spirit[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憂鬱傷神,以神志恍惚不安,心胸煩悶,多夢易醒,悲憂善哭,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等爲常見症的鬱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多見於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誘發,臨牀表現多種多樣[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憂鬱傷神型鬱病的症狀

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悲憂善哭,喜怒無常,或時時欠伸,或手舞足蹈,罵詈喊叫等,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證候分析

營陰暗耗,心神失養:憂鬱不解,心氣耗傷,營血暗虧,不能奉養心神,故見精神恍惚,心神不寧等症。此即《金匱要略方論》所謂“髒躁”證,多發於女子。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爲氣鬱血虛之象。[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治法

養心安神[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甘潤緩急,養心安神[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憂鬱傷神型鬱病的方藥治療

可用甘麥大棗湯[備註]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方論》):甘草、淮小麥、大棗加味治療。本方甘草緩急,養心潤燥,取其益心氣而安心神。可加柏子仁、棗仁、茯神、合歡花等以加強藥力。[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憂鬱傷神型鬱病的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鬱病·憂鬱傷神證患者建議食用蓮子、酸棗仁、小麥、百合、龍眼、荔枝、香蕉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1.百龍茶(《四季補品精選》):將龍眼肉、百合各30g放入瓦鍋中,注入500mL水,煎至200mL,再加入整隻蒸熟去殼的雞蛋和適量的冰糖,再煮10分鐘左右即成,溫、涼均可用。代茶飲。

2.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方論》):將甘草20g放入砂鍋中,加入清水500mL,大火燒開,小火煎至200mL,去渣,取汁備用;將大棗10枚洗淨,去雜質,同小麥100g一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慢火煮至麥熟時,加入甘草汁,再煮沸後即可食用,空腹溫熱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次飲用。

3.酸棗仁粥(《太平聖惠方》):酸棗仁10g,熟地黃10g,粳米100g。將酸棗仁置炒鍋內,用文火炒至外皮鼓起並呈微黃色,取出,放涼搗碎,與熟地黃共煎,過濾取汁待用;將粳米淘洗乾淨,加水適量,煮至粥稠後入藥汁,再煮3~5分鐘即可食用。溫熱服。

憂鬱傷神型鬱病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2-84.

選穴:以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穴爲主。取神門、通裏、足三裏、內關、三陰交、膻中、心俞穴。神門、通裏、內關分屬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與心包募膻中和心俞相伍,可調補心氣,安心神。足三裏、三陰交可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內關、膻中兼行氣開鬱之功。

隨證配穴:善驚易恐者,加膽俞、肝俞。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

心脾兩虛

鬱病·心脾兩虛證(depress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心血不足,脾氣虛弱,以多思善疑,頭暈神疲,易汗,心悸膽怯,失眠,健忘,納差,面色不華,舌淡,苔薄白,脈細等爲常見症的鬱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心脾兩虛型鬱病的症狀

患者多思善慮,心悸膽怯,少寐健忘,面色不華,頭暈神疲,食慾不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證候分析

脾虛血虧,心失所養:勞心思慮,心脾兩虛,心失所養,故見心悸膽怯,少寐健忘等症。脾胃爲生化氣血之源,脾不健運,飲食減少,氣血來源不足,故見面色少華,頭暈,神疲,舌質炎,脈細弱等症。[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治法

健脾養心,益氣補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心脾兩虛型鬱病的方藥治療

可用歸脾湯[備註]歸脾湯(《嚴氏濟生方》):黨蔘、黃芪、白朮、茯神、酸棗仁、龍眼、術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薑、大棗加減治療。本方是四君子湯和當歸補血湯加味組成。四君子湯補氣健脾,脾胃爲後天生化之源,脾胃強健,則氣血自生,當歸、黃芪補氣生血;棗仁、遠志、龍眼肉補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氣醒脾,使之補而不滯。並可酌加鬱金、合歡花之類以開鬱安神。但總以補氣健脾爲主,取其陽生而陰長,補氣以生血,即能養心之意。[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心脾兩虛型鬱病的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鬱病·心脾兩虛證患者建議食用牛奶、粳米、雞肉、蓮子、酸棗仁、大棗、草菇、葡萄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1.人蔘大棗茶(《十藥神書》):人蔘3~5g切成薄片,大棗10枚去核,共置保溫杯中,以沸水沖泡,加蓋燜15分鐘,代茶頻飲,每日一劑。

2.芪歸雞湯(《疾病的食療與驗方》):母雞一隻,宰殺後去毛、內臟,洗淨,將黃芪60g、當歸30g、黨蔘20g、白芍15g納入雞腹,用線縫好,入鍋中,加水、黃酒、蔥、姜、鹽,煮爛,喫肉喝湯。

3.龍眼蓮子粥(《滋補保健藥膳食譜》):蓮子15g去皮、心,與紅棗20枚、糯米50g一同煮至粥成,加入龍眼肉15g,稍煮片刻,加白糖適量攪勻服用。

心脾兩虛型鬱病的鍼灸治療

治法:健脾益氣,養心安神。

選穴:以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穴和背俞穴爲主。取神門、心俞、脾俞、三陰交、足三裏、中脘、章門穴。神門、心俞益心氣而寧心神。三陰交、足三裏分屬脾胃兩經,更合胃募中脘、脾募章門及背俞脾俞,共達補益後天之氣而益心神之功。

隨證配穴:兼鬱悶不舒者,加內關、太沖。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加灸心俞、脾俞、足三裏。

心腎陰虛

鬱病·心腎陰虛證(depression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kidney[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心腎陰液虧虛,以情緒不寧,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鬱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心腎陰虛型鬱病的症狀

情緒不寧,心悸,眩暈,健忘,失眠,多夢,心煩易怒,口燥咽乾,或遺精腰痠,婦女則月經不調,舌紅少津,脈細數[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證候分析

陰精虧虛,陰不涵陽[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治法

滋養心腎[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心腎陰虛型鬱病的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鬱病·心腎陰虛證患者建議食用雞肉、枸杞子、蓮子、決明子、芝麻、紫菜、香菇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1.杞子五味茶(《攝生衆妙方》):枸杞子20g.五味子9g置保溫瓶中,以沸水適量沖泡,加蓋燜15分鐘,代茶頻飲,每日1劑。

2.二冬甲魚湯(《疾病的食療與驗方》):甲魚一隻,去頭、內臟、爪、尾,洗淨入鍋,加水適量,煮沸後改用文火煮20分鐘,取出,切除上殼和腹甲,切成小塊,與天冬15g、麥冬15g、枸杞子5g、百合10g共置鍋中,加清湯適量、火腿50g.以及紹酒、蔥、姜,燉煮至甲魚爛熟,喝湯食肉。

3.何首烏粥(《太平聖惠方》):將制何首烏30g洗淨,放入砂鍋內,煎取濃汁,去渣,在藥汁中加入粳米50g.大棗5枚,同煮爲粥,粥熟後加入少許冰糖適量即可。作早晚餐,溫熱服食。

肝陰虛

鬱病·肝陰虛證(depression with syndrome of liver yin deficiency[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陰精不足,肝失濡養,以情緒不寧,急躁易怒,眩暈,耳鳴,目幹畏光,視物不明,或頭痛且脹,面紅目赤,舌乾紅,脈弦細或數等爲常見症的鬱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心陰虛

鬱病·心陰虛證(depression with syndrome of heart yin deficiency[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陰精虧虛,心神失養,以情緒不寧,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鬱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陰虛火旺

鬱病·陰虛火旺證(depression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陰精虧損,虛火亢旺,以病久虛煩少寐,煩躁易怒,頭暈心悸,骨蒸潮熱,顴紅,手足心熱,口乾咽燥,或見盜汗,舌紅少津,苔薄,脈弦細或細數等爲常見症的鬱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陰虛火旺型鬱病的症狀

眩暈,心悸,少寐,心煩易怒,或遺精腰痠,婦女則月經不調,舌質紅,脈弦細而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病久虛煩少寐,煩躁易怒,頭暈心悸,骨蒸潮熱,顴紅,手足心熱,口乾咽燥,或見盜汗,舌紅少津,苔薄,脈弦細或細數[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證候分析

髒陰不足,營血暗耗,陰虧則虛陽上浮,故見眩暈易怒。陰血虧耗,心神失養以及陰虛生熱,虛熱擾神,則心悸少寐而煩躁。腎陰不足,腰府失養則腰痠。陰虛火旺,擾動精室,精關不固則遺精。肝腎失養,衝任不調,故月經不調。舌質紅,脈弦細而數,均爲陰虛有火之象。[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治法

滋陰清熱,鎮心安神[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陰虛火旺型鬱病的方藥治療

可用滋水清肝飲[備註]滋水清肝飲(《醫宗已仁篇》):生地黃、山茱萸、茯苓、歸身、山藥、丹皮、澤瀉、白芍、柴胡山梔、酸棗仁加減治療。本方以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壯水制火;柴胡、山梔、丹皮以清泄肝火。或加入珍珠母、磁石、生鐵落等,重鎮安神。腰痠,遺精,乏力者,加龜版、知母、杜仲、牡蠣等以益腎固精。月經不調者,加香附、益母草以理氣開鬱調經。[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陰虛火旺型鬱病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2-84.

治法:滋陰清熱,寧心安神。

取穴:以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穴和背俞穴爲主。取三陰交、太溪、太沖、神門、心俞、腎俞穴。三陰交爲足三陰經的交會穴,補之可滋陰安神。補太溪以滋腎陰,瀉太沖以清虛火。神門及心俞、腎俞可交通心腎,寧心安神。

隨證配穴:煩躁易怒者,加四神聰、陽陵泉。

刺灸方法:針用補瀉兼施法。

心神失養

鬱病·心神失養證(depression with syndrome of malnutrition of heart spirit[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氣血不足,心神失養,以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悲憂善哭,喜怒無常,或時時欠伸,或手舞足蹈,罵詈喊叫,舌淡,脈弦等爲常見症的鬱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鬱病的其他療法

耳針

方一

取心、緣中、枕、腦、屏間、肝、神門、相應病變部位等。每次酌情選3~4穴,強刺激。可埋針。[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22.

方二

神門、交感、內分泌、心、腎等穴。每次選2~3穴,局部消毒,用毫針刺,留針15~20min,每日1次,弱刺激或中等刺激。適用於心脾兩虛及憂鬱傷神的鬱證。[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2-84.

電針

足三裏、內關、太沖、三陰交。每次對稱取穴2~4個,用毫針刺入,得氣後通上電極,使電刺激量緩慢增大至患者可耐受的程度,通電10~20min,每日治療1次。[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2-84.

穴位注射

風池、心俞、內關。用丹蔘注射液注射雙側心俞、內關及單側風池,每次每穴0.3~0.5ml,如失眠重則睡前注射,每日1次。[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2-84.

穴位埋線

肝俞、心俞、脾俞、足三裏。在局麻下,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約1cm,分離肌層,埋入消毒腸線,並與切口成一定角度。沖洗消毒後,縫合1針,切口上敷蓋無菌紗布後固定。7日後拆線。注意操作時勿損傷較大血管和神經組織,遇有較明顯出血時,則結紮血管,或用止血鉗夾持1~3min即可止血。6周內禁用抗炎止痛藥。[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2-84.

醫案

劉×,女,19歲,1980年9月初診。生氣後驟然默默不語,夜不入寐4個月。曾在某專科醫院服用了鎮靜劑,症狀好轉。診時頭暈發呆,答問遲鈍,表情差,納少,入寐惡夢,腿疼無力,足跟亦疼。苔白膩,脈緩少力。辨證:厥陰之脈失調,肝氣內鬱,鬱痰內阻,干擾心神。治法:益陰鎮攝。處方:合谷、太沖、後溪、申脈、神門、崑崙、百會。治療經過:治療數次無明顯進步,兩腿依然無力,且小腿浮腫,因思蹻脈病候有:“陽氣盛則嗔目,陰氣盛則瞑目”。目睜不能安靜入睡,乃陽蹻之病,遂用八脈交會穴之後溪、申脈一組相配,輔以太沖、神門、三陰交等穴,並囑所服之藥減量。治療2次,腿腫消退,精神好轉。至1981年3月底,先後共計40餘次,夜寐安靜,談笑自若,亦少作夢。醒後仍可入睡,並能午睡,完全停藥已4月餘,乃予停針。(當代中國鍼灸臨證精要)

鬱病患者日常保健

鬱證患者平時應注意控制情緒,調節情志[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飲食不當會使患者病情加重或影響病程,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火鍋、菸酒、油炸食品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文獻摘錄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

《丹溪心法·六鬱》:“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戴雲:鬱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此爲傳化失常,六鬱之病見矣。”

《景嶽全書·鬱證》:“凡五氣之鬱,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鬱也。至若情志之鬱,則總由乎心,此因鬱而病也。”

《臨證指南醫案·鬱證》:“鬱則氣滯,氣滯久則必化熱,熱鬱則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機失度,初傷氣分,久延血分,延及鬱勞沉痾。故先生用藥大旨,每以苦辛涼潤宣通,不投燥熱斂澀呆補,此其治療之大法也。”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