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水 2016年10月24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陽水(yang edema[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8.

《丹溪心法·水腫》:“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

《丹溪心法·水腫》:“陽病水兼陽證者,脈必沉數……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飲,添磨生枳殼,重則疏鑿飲。”

《醫學入門·水腫》:“陽水多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風寒、暑氣而見陽證。”

陽水多由外邪侵襲,氣化失常所致,多屬實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8.。治宜祛邪爲主[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

陽水的定義

《中醫藥學名詞》(2004):陽水是指以面部先腫,腫勢明顯,按之凹陷即起,病體不虛爲主要表現的水腫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中醫藥學名詞》(2010):陽水是指外邪侵襲,腠理閉塞,或氣機不暢而致水液氾濫,以面部先腫,腫勢明顯,按之凹陷即起,病體不虛爲主要表現的水腫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陽水爲水腫病兩大類型之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8.

陽水的病因病機

陽水多屬實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8.。因外感風、寒、溼、熱、暑邪等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8.。《醫學入門·水腫》:“陽水多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風寒、暑氣而見陽證。”

陽水的症狀

《丹溪心法·水腫》:“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

風邪襲肺者發病急,初起面目浮腫,繼則遍及全身,小便不利;偏於寒者,形寒無汗,苔白滑,脈浮緊;偏於風熱者,咽喉腫痛,苔薄黃,脈浮數。

溼邪困脾者全身浮腫,以四肢爲重,小便短少,神疲乏力,納差胸悶,苔白膩,脈濡緩。

陽水的辨證治療

陽水的治療宜發汗、利水及攻下等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8.。凡肺氣失宣,三焦壅滯,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起病即見惡寒發熱,咳嗽咽痛,面部浮腫,小便短少,苔薄脈浮等證,宜疏風宣肺,清熱利水,如越婢湯、五皮飲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8.。若見浮腫不退,煩熱口渴,小便赤澀,大便祕結,腹脹滿,苔黃脈數等實證,宜清熱逐水,用八正散、疏鑿飲子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8.

陽水的方藥治療

陽水治宜發汗、利水及攻下等法。凡肺氣失宣,三焦壅滯,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起病即見惡寒發熱,咳嗽咽痛,面部浮腫,小便短少,苔薄脈浮等證,宜疏風宣肺,清熱利水,如越婢湯、五皮飲等方。若見浮腫不退,煩熱口渴,小便赤澀,大便祕結,腹脹滿,苔黃脈數等實證,宜清熱逐水,用八正散、疏鑿飲子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8.

攻逐一法,爲歷來治陽水腫甚常用之法。用之得當,有立竿見影之效,但需視病情需要而定。一般來說,病起不久,腫勢較甚,正氣尚旺,此時抓緊病機,以祛水爲急務,適當選用攻下逐水藥,使水邪速從大小便而去,俟水退後,再議調補,以善其後。病在後期,脾腎雙虧而水腫尤甚,若強攻之,雖水退可暫安一時,但攻逐之藥,多易傷正,究屬病根未除,待水邪復來,勢必更爲兇猛,病情反而加重,正如《丹溪心法·水腫》中所指出:“不可過用芫花、大戟、甘遂猛烈之劑,一發不收,吾恐峻決者易,固閉者難,水氣復來而無以治之也。”所以逐水峻藥應慎用。

陽水的鍼灸治療

方一

治則:疏風宣肺,健脾利水

處方:肺俞 列缺 三焦俞 水分 陰陵泉

方義:上部腫甚,治宜散發,肺俞乃肺經之氣轉輸之處,配肺絡列缺以宣肺,通調水道;三焦俞調整氣化功能;水分可分清濁爲治水要穴;陰陵泉爲脾經合穴,可健脾利溼行水。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方二

處方:取三焦俞、水分、氣海、足三裏、陰陵泉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

隨證配穴:陽水加陽陵泉、復溜、合谷;面部腫甚加人中、前頂[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

陽水的艾灸療法

[參考資料]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選穴:水分、肺俞、三焦俞、陰陵泉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半截橄欖大小艾炷,每穴10壯,皮膚有灼熱感時移除,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灸至水腫消退,諸證消失爲止。

風水相搏證

陽水·風水相搏證(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wind and water[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風邪襲肺,宣降失常,水溼泛溢肌膚,以眼瞼頭面水腫,繼而遍及全身,皮膚光澤,按之凹陷易復,來勢迅速,兼惡寒、發熱,無汗,咽痛,小便短少,苔薄白,脈浮等爲常見症的陽水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陽水·風水相搏證的症狀

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皮膚光亮,按之凹陷易復,來勢迅速,多有惡寒,發熱,肢節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於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舌質紅,脈浮滑數。偏於風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緊。如水腫較甚,亦可見沉脈。[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8-100.

證候分析

風邪襲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故見惡風,發熱,肢節酸楚,小便不利,全身浮腫等症。肺位上焦,宣發受阻,水液停滯,故水腫先見眼瞼頭面;肅降失常,決瀆不利,水津不能輸布,溢於肌膚,迅即波及全身。風屬陽邪,風水相搏,故皮膚光亮、凹陷易復。由於風邪引發,可見發熱咽痛及咳嗽等肺衛表證。若風邪兼熱則咽喉紅腫熱痛,舌質紅,脈浮滑數。若風邪兼寒,邪在肌表,衛陽被遏,肺氣不宣,故見惡寒、發熱、咳喘。若腫勢較甚,陽氣內遏,則見沉脈,或沉滑數,或沉緊。[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8-100.

陽水·風水相搏證的方藥治療

[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

治法:散風清熱,宣肺行水。

可用越婢加術湯[備註]越婢加術湯(《金匱要略方論》):麻黃、石膏、甘草、大棗、白朮、生薑加減。方中麻黃宣散肺氣,發汗解表,以去在表之水氣;生石膏解肌清熱;白朮、甘草、生薑、大棗健脾化溼,有崇土製水之意。可酌加浮萍,澤瀉、茯苓,以助宣肺利水消腫。若咽喉腫痛,可加板藍根、桔梗、連翹,以清咽散結解毒;若熱重尿少,可加鮮茅根清熱利尿。若屬風寒偏盛,去石膏,加蘇葉、防風、桂枝,以助麻黃辛溫解表之力。若見咳喘較甚,可加前胡、杏仁,降氣止喘。若見汗出惡風,衛陽已虛,則用防己黃芪湯[備註]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方論》):防己、白朮、黃芪、甘草、生薑、大棗加減,以助衛行水。

若表證漸解,身重而水腫不退者,可按水溼浸漬型論治。

陽水·風水相搏證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8-100.

治法:疏散風邪,宣肺利水。

選穴:以背俞穴、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穴爲主。取肺俞、尺澤、外關、合谷、陰陵泉、三焦俞。

隨證配穴:面部腫甚者,加水溝。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上部腫甚,治宜發散。本方取肺俞配尺澤宣肺,外關配合谷發汗疏風,使在表的風水得從汗解。佐以三焦俞

通調水道,陰陵泉健脾利水,使在裏的水溼下輸膀胱。表裏分消,可疏風消腫。

溼毒侵淫證

陽水·溼毒侵淫的症狀

眼瞼浮腫,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發瘡痍,甚者潰爛,惡風發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

證候分析

肌膚乃脾肺所主之域,故肌膚瘡痍。溼毒未能及時清解消散,內歸臟腑,使中焦脾胃不能運化水溼,失其升清降濁之能,使肺不能通調水道而小便不利。風爲百病之長,故病之初起,多兼風邪,是以腫起眼瞼,迅及全身,有惡風發熱之象。其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是風邪夾溼毒所致。[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

治法

宣肺解毒,利溼消腫[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

陽水·溼毒侵淫的方藥治療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備註]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傷寒論》):麻黃、杏仁、生梓白皮、連軺、赤小豆、甘草、生薑、大棗合五味消毒飲[備註]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前方中麻黃、杏仁、桑白皮等,宣肺行水,連翹清熱散結,赤小豆利水消腫;後方以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強清解溼毒之力。若膿毒甚者當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溼盛而糜爛者,加苦蔘、土茯苓;若風盛而瘙癢者,加白蘚皮、地膚子;若血熱而紅腫,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

水溼浸漬證

陽水·水溼浸漬證(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retention and diffusion of water-damp[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水溼內盛,浸漬肌膚,起病緩慢,病程較長,以全身水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舌淡,苔白膩,脈沉緩等爲常見症的陽水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陽水·水溼浸漬證的症狀

全身水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沉緩,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

證候分析

水溼之邪,浸漬肌膚,壅滯不行,以致肢體浮腫不退。水溼內聚,三焦決凟失司,膀胱氣化失常,所以小便短少,水溼日增而無出路,橫溢肌膚,所以腫勢日甚,按之沒指。脾爲溼困,陽氣不得舒展,故見身重神疲,胸悶,納呆,泛惡等症。苔白膩,脈沉緩,亦爲溼勝脾弱之象。溼爲粘膩之邪,不易驟化,故病程較長。[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

治法

健脾化溼,通陽利水[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

陽水·水溼浸漬證的方藥治療

五皮飲[備註]五皮飲(《中藏經》)桑白皮、橘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合胃苓湯[備註]三聖散(《儒門事親》):瓜蒂、防風、藜蘆。前方以桑白皮、陳橘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化溼利水;後方以白朮、茯苓健脾化溼;蒼朮、厚朴燥溼健脾;豬苓、澤瀉利尿消腫;肉桂溫陽化氣行水。若腫甚而喘,可加麻黃、杏仁、葶藶子宣肺瀉水而平喘。[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

溼熱壅盛證

陽水·溼熱蘊結證(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溼熱內蘊,水溼外泛肌膚,以浮腫較劇,肌膚繃緊,腹大脹滿,胸悶煩熱,氣粗口乾,大便乾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細滑數等爲常見症的陽水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陽水·溼熱蘊結證的症狀

遍體浮腫,皮膚繃急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於結,苔黃膩,脈沉數或濡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

證候分析

水溼之邪,鬱而化熱,或溼熱之邪壅於肌膚經隧之間,故遍身浮腫而皮膚繃急光亮。由於溼熱壅滯三焦,氣機升降失常,故見胸脘痞悶。若熱邪偏重者,津液被耗,故見煩渴、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苔黃膩,脈沉數或濡數,均爲溼熱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

治法

分利溼熱[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

陽水·溼熱蘊結證的方藥治療

[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

疏鑿飲子[備註]疏鑿飲子(《世醫得效方》):商陸、澤瀉、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大腹皮、檳榔、生薑、羌活、秦艽。方中羌活、秦艽疏風透表,使在表之水氣從汗而疏解。以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協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膚之水。用澤瀉、木通、椒目、赤小豆,協同商陸、檳榔通利二便,使在裏之水邪從下而奪。疏表有利於通裏,通裏有助於疏表,如此上下表裏分消走泄,使溼熱之邪得以清利,則腫勢自消。

若腹滿不減,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藶黃丸[備註]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方論》):防己、椒目、葶藶子、大黃,以助攻瀉之力,使水從大便而泄。

若腫勢嚴重,兼見氣粗喘滿,倚息不得臥,脈弦有力者,爲水在胸中,上迫於肺,肺氣不降,宜瀉肺行水,可用五苓散[備註]五苓散(《傷寒論》):桂枝、白朮、茯苓、豬苓、澤瀉、五皮散[備註]五皮飲(《中藏經》)桑白皮、橘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等方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備註]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方論》):葶藶子、大棗,以瀉胸中之水。

若溼熱久羈,亦可化燥傷陰,故有水腫與傷陰並見之象。一則水溼瀦留而水腫,一則津液虧耗而口咽乾燥,大便於結。當此之時,滋陰有助水邪之弊,利水又慮傷陰,治療上頗感棘手,治當兼顧,可用《傷寒論》豬苓湯[備註]豬苓湯(《傷寒論》):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方中豬苓、茯苓、澤瀉、滑石清利水邪,阿膠滋養陰血,共奏滋陰清熱利水之功。

若溼熱之邪,下注膀胱,傷及血絡,可見尿痛、尿血等症,酌加涼血止血藥,如大小薊、白茅根等藥。

關於水腫

水腫(edema[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出《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又稱水氣[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古代稱水、水氣,水病、水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是以肌膚浮腫爲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患者體內水液瀦留,氾濫肌膚,引起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嚴重者還可伴有胸水、腹水等[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水腫一證,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主要病變在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膀胱氣化不利,發生水腫。根據臨牀表現可分爲陽水、陰水兩類。感受外邪而發,發病較急,多從頭面部先腫,腫勢以腰部以上爲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屬實證,爲陽水;內虛者發病較緩,多從足跗先腫,腫勢以腰部以下爲劇,病位在脾腎,多爲虛證,爲陰水[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8-100.[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

水腫的治療方法有發汗、利尿、攻逐、健脾、溫腎、降濁、化瘀等。如經一般常法治療不應,或有瘀血徵象者,可參合應用活血化瘀法[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以上諸法,或單用,或合用,均視病情需要而選擇[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鍼灸治療本證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狀、增強體質、減少反覆發作等方面有較好的療效。

中醫內科的水腫可見於現代醫學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腫、腎病性(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水腫、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腫、內分泌失調、以及營養不良性水腫等疾患[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8-100.

詳見水腫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