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際 2016年04月1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循際:1.經穴別名;2.經外穴別名。

經穴別名·循際

循際爲經穴別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74.。出《備急千金要方》。即天樞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74.

[穴位基礎信息表]天樞|Tianshu|Tienshu|Celestial Pivot|ST25|25|E25|E25|M25|S25|St25

天樞爲經穴名(Tiānshū ST25)[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出《黃帝內經靈樞·骨度》。別名長谿、大腸募、谷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2.。屬足陽明胃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天樞爲大腸的募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天即天空,樞即樞紐,臍上爲天屬陽,臍下爲地屬陰,平臍高度則相當天地間樞紐部位,穴在臍旁,故名天樞[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標準定位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天樞位於臍中旁開2寸處(《鍼灸甲乙經》)[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2.

天樞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仰臥取之[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天樞穴的位置[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天樞穴的位置[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2.

(圖出自《中醫大辭典》)

天樞穴的位置

天樞穴的位置

天樞穴的位置

天樞穴的位置

取法

仰臥位,在臍中(任脈之神闕穴)旁開2寸處取穴。

天樞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仰臥取之[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穴位解剖

天樞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直肌鞘後層、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分佈着第十肋間神經分支。皮膚由第9、10、11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佈。從脊髓發出的脊神經,在胸腹壁呈階段性分佈,第10胸脊髓段相連的脊神經的皮支正分佈於臍平面。腹直肌鞘內布有肋間動脈、腹壁上下動脈。臍上爲腹壁上動脈,臍下爲腹壁下動脈,肋間動脈呈階段性。腹腔內穴位相對應的器官是大網膜、小腸。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並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通過[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2.

特異性

大腸之募穴。

功效與作用

調中和胃,理氣健脾。

天樞穴有疏調腸腑、理氣化滯、和營調經等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主治病症

天樞主治腸胃、少腹等疾患:如腹脹腸鳴、繞臍切痛、赤白痢疾、便祕、嘔吐、納呆、水腫、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癓瘕積聚、產後腹痛、瘧疾振寒、熱甚狂言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天樞穴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痢疾,便祕,繞臍切痛,水腫,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以及腸道蛔蟲症,腸梗阻,闌尾炎,細菌性痢疾,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2.

1.消化系統疾病:急性胃腸炎,小兒腹瀉,痢疾,便祕,膽囊炎,肝炎;

2.婦產科系統疾病:痛經,子宮內膜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3.其它:腎炎。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直刺1~1.5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2.

1.直刺0.8~1.2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同側腹部放散;

2.針尖略向上斜刺,針感可沿胃經的循行路線上行至不容穴;

3.針尖略向水道穴方向針刺,針感可沿胃經下行至歸來穴。

灸法

艾炷灸5~7壯,或艾卷灸10~15分鐘[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2.

艾炷灸或溫鍼灸5~10壯,艾條灸15~30分鐘。

配伍

天樞配上巨虛,有解毒清熱化溼的作用,主治急性細菌性痢疾。

天樞配足三裏,有和中止瀉的作用,主治小兒腹瀉。

天樞配上巨虛、闌尾穴,有理氣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急性闌尾炎。

天樞配大腸俞、足三裏,有溫通氣機,調理腸腑的作用,主治腸炎 。

天樞配中極、三陰交、太沖,有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小便不利……灸天樞百壯。天樞,主瘧振寒,熱盛狂言。天樞,主冬月重感於寒則泄,當臍痛,腸胃間遊氣切痛。

《鍼灸大成》:婦人女子癥瘕,血結成塊,漏下赤白,月事不時。

研究進展

針刺天樞穴可使正常人呼吸和代謝均趨降低,並使多數潰瘍病急性穿孔患者,腹胸式呼吸運動曲線即刻改善,腹直肌肌電發放逐漸減少以至消失[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針刺天樞穴可增強腸蠕動,使消化不良患兒低下的胃遊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酸迅速恢復正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小兒蛔蟲性腸梗阻:用1%普魯卡因穴位注射,配合胃腸減壓、補液等,治療後疼痛減輕較快,平均住院天數縮短。

鍼灸天樞穴爲主,在治療子宮頸癌時發現針或灸產生不同作用。在針刺天樞穴127次治療中,有111次針後的第二天發生血崩現象。在艾灸天樞穴的197次治療中,次日發生血崩者僅有3次。

據報道針刺家兔“天樞”,針後1小時白細胞的吞噬活動開始增強,4小時達到高峯。

針刺天樞穴可提高血漿殺滅痢疾桿菌的能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經外奇穴別名·循際

循際爲經外穴別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40.。出《備急千金要方》。即長谷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40.

長谷爲經外奇穴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9.。出《備急千金要方》。

別名

循際、長平、循脊、循元[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9.

標準定位

長谷穴位於神闕穴旁開2.5寸處[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

長谷穴位於臍中旁開2.5寸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9.

功能主治

長谷穴主治不嗜食、食不消、泄痢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

長谷穴主治泄痢,納呆,消化不良,四肢乏力,多汗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9.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9.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