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心湯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è xīn tāng

2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瀉心湯

2.1 處方

大黃當歸芍藥荊芥麻黃甘草,各一錢半。白朮,三錢半。

2.2 功能主治

火證通治。

2.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薄荷少許,煎至一鍾,去滓,不拘時溫服

2.4 摘錄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

3 魏氏家藏方》卷九

3.1 方名

瀉心湯

3.2 組成

人蔘去蘆)、黃連乾薑(炮,洗)、黃芩甘草(炙)各等分

3.3 主治

積熱喉閉舌腫口瘡

3.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生薑10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

3.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4 急救仙方》卷三

4.1 方名

瀉心湯

4.2 組成

龍膽草細辛山梔子大黃甘草烏豆

4.3 主治

眼疼,血輪紅赤。

4.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嵩崖尊生》卷六

5.1 方名

瀉心湯

5.2 組成

當歸1錢,白芍1錢,生地1錢,麥冬1錢,犀角1錢,山梔1錢,黃連1錢,甘草5分,薄荷5分。

5.3 主治

目赤腫痛,舌上生瘡,出血,舌硬疼,大眥赤。此心火上炎也。

6 種痘新書》卷十一

6.1 方名

瀉心湯

6.2 組成

桑白皮蜜炙)、地骨皮甘草淡竹葉燈心天花粉連翹玄蔘川連川貝等分

6.3 主治

麻疹咳嗽煩渴。

6.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7 症因脈治》卷二

7.1 方名

瀉心湯

7.2 組成

黃連半夏生薑甘草

7.3 主治

火逆上衝,呃逆不止。

8 症因脈治》卷一

8.1 方名

瀉心湯

8.2 組成

黃連甘草燈心

8.3 主治

外感脅痛少陰司政。

9 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9.1 方名

瀉心湯

9.2 組成

石膏1兩,芍藥半兩,葛根(銼)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大黃3分,黃連(去須)3分。

9.3 主治

陽毒傷寒頭痛壯熱狂言妄語,似見鬼神。

9.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1盞半,生薑1棗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溫服,1日2次,不拘時候。

9.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10 玉機微義》卷十五

10.1 方名

瀉心湯

10.2 別名

瀉心散

10.3 組成

大黃4兩,黃連2兩,山梔2兩,漏蘆2兩,澤蘭2兩,連翹2兩,黃芩2兩,蘇木2兩,犀角1兩。

10.4 功效

解熱排膿,攻癰腫,生肌長肉。

10.5 主治

瘡毒癰腫,發躁煩渴,脈實洪數者。

10.6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5錢,水煎服。

10.7 附註

瀉心散(《杏苑》卷七)。

11 症因脈治》卷三

11.1 方名

瀉心湯

11.2 組成

黃連半夏甘草

11.3 主治

肺熱身腫心火刑金。

12 儒門事親》卷十二

12.1 方名

瀉心湯

12.2 組成

大黃1兩半,甘草(炙)1兩半,當歸1兩半,芍藥1兩半,麻黃1兩半,荊芥1兩半,白朮2錢半。

12.3 主治

暴得痿病,腰胯兩足皆不任用,躄而不行,脈滑有力,經湧吐瀉下後,繼服本方。

12.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生薑薄荷各少許,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12.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3 異授眼科

13.1 方名

瀉心湯

13.2 組成

通草山梔黃連、生地、甘草滑石荊芥防風當歸芍藥大黃紫草

13.3 主治

夏月眼紅,胬肉扳睛熱淚不止,刺痛難開,久不治,翳生瞳仁身熱,口舌生瘡。

13.4 附註

方中紫草,《眼科撮要》作“柴胡”。

14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14.1 方名

瀉心湯

14.2 別名

黃連湯

14.3 組成

黃連1兩(去須)。

14.4 主治

小兒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合臥則氣不得通,故喜仰臥,則氣上下通。心熱顛狂譫語,二府澀黃者。

14.5 用法用量

每服5分,臨臥取溫水化下。

14.6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4.7 附註

黃連湯(《濟陽綱目》卷二十五)。

15 《聖惠》卷九

15.1 方名

瀉心湯

15.2 組成

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人蔘半兩(去蘆頭),木通1兩(銼),甘草1兩(炙微赤,銼),黃芩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炙)。

15.3 主治

傷寒6六日,毒氣攻心,心胸妨悶,煩熱不解,面赤大渴,壯熱,身體疼痛

15.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5.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16 《千金》卷十五

16.1 方名

瀉心湯

16.2 組成

人蔘1兩,甘草1兩,黃芩1兩,橘皮1兩,栝樓根1兩,黃連2兩,半夏3兩,乾薑1兩半。

16.3 主治

卒大下痢熱,脣乾口燥,嘔逆引飲。

16.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2升,分3服。

16.5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瀉心湯專治心下痞滿,然以按之不痛爲虛,故取半夏瀉心湯分解冷熱虛痞。緣有脣口乾燥,故加樓根、橘皮,以滋虛熱燥渴。

17 《金匱》卷中

17.1 方名

瀉心湯

17.2 別名

大黃黃連瀉心湯三黃湯三黃瀉心湯

17.3 組成

大黃2兩,黃連1兩,黃芩1兩。

17.4 功效

瀉火燥溼

17.5 主治

邪火內熾,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溼熱內蘊而成黃疸胸痞煩熱;或積熱上衝而致目赤腫痛,口舌生瘡;或外科瘡瘍,見有心胸煩熱大便於結者。

17.6 用法用量

上以水3升,煮取1升,頓服之。

17.7 藥理作用

①抗缺氧作用《四川中醫》(1988;8:5):實驗表明,本方水醇法提取液對常壓下異丙腎上腺素亞硝酸鈉氰化鉀等引起的急性缺氧現象,有明顯對抗作用。該作用可能與增強心肌耐缺氧能力、降低腦耗氧量、提高腦對缺氧的耐受力以及減小整體細胞耗氧量有關。②抗凝血作用中成藥研究》(1988;6:24):據實驗,本方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作用。認爲可用於某些血管梗塞性疾病。

17.8 臨牀應用

1.吐血:史,五十歲。酒客大吐狂血成盆,六脈洪數,面赤三陽實火爲病。與大黃六錢,黃連五錢、黃芩五錢。瀉心湯一帖而止,二帖脈平,後七日又發,脈如故,又二帖。
2.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屬中醫嘔血便血範疇,是臨牀常見而多發的血證之一。我們從1981年7月-1982年7月,以瀉心湯爲主,治療該病60例,取得滿意效果。60例中,男50例,女10例。平素有煙、酒嗜好者36例,嗜食辛辣者9例,佔60%左右。經胃和十二指腸檢查而確診者37例,經胃腸鋇餐X線檢查而確診者17例,未確診者6例。大便潛血試驗(+++)43例,(++)17例;有嘔血症狀者29例。嘔血量在100毫升以下者2例,200-300毫升13例,400-500毫升8例,600毫升以上者5例。經本方治療後。痊癒者50例(嘔血便血消失,大便潛血試驗連續兩三次陰性);好轉9例(嘔血止,大便潛血試驗(+);自動出院而中止治療者1例。
3.天行赤眼:張某,男,32歲。三天來兩眼瞼紅腫,球結膜充血嚴重,且見水腫,眼眵多,口乾大便乾結,舌赤苔黃燥,脈數。診斷爲:急性結膜炎,證屬邪火上擾,治以清心降火。用瀉心湯玄明粉,服六劑。眼瞼紅腫消退大便通暢而愈。

17.9 各家論述

1.《金鑑》:心氣“不足”二字,當是“有餘”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必是傳寫之訛。心氣有餘,熱盛也,熱盛而傷陽絡,迫血妄行,爲吐、爲衄。故以大黃黃連黃芩大苦大寒直瀉三焦之熱,熱去而吐自止矣。
2.《金匱要略淺注》:此爲吐衄之神方也。妙在以芩、連之苦寒泄心之邪熱,即所以補心之不足;尤妙在大黃之通,止其血,而不使其稍停餘瘀,致血瘀後釀成咳嗽虛勞之根。
3.《金匱要略今釋》:黃連黃芩心氣不安,即抑制心臟之過度張縮,且平上半身之充血也。大黃亢進腸蠕動,引起下腹部之充血,以誘導方法,協芩、連平上部充血也。

17.10 附註

大黃黃連瀉心湯(《活人書》卷十四)、三黃湯(《聖濟總錄》卷三十)、三黃瀉心湯(《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18 保嬰撮要》卷九

18.1 方名

瀉心湯

18.2 組成

黃連犀角等分

18.3 主治

心經實熱,口舌生瘡,煩躁發渴。

18.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