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萸連

炙法 中藥飲片 中藥學 吳茱萸炙法 中藥炮製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ú yú lián

2 概述

萸黃連黃連炮製品,方法吳茱萸炙。黃連炮製唐代已有,見《千金翼方》。黃連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雲連Coptis teeta Wall.的乾燥根莖[1]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功效,用於溼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心悸不寧,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療瘡;外治溼疹溼瘡,耳道流膿。萸黃連色澤黯黃色,味苦,略帶吳萸的辛辣味,吳茱萸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黃連寒而不滯,以清氣溼熱,散肝膽鬱火爲主[1]

3 萸黃連炮製方法

唐代有潤切和熬(炒)(《千金翼方》)法[1]

宋代炮製方法有較大的發展,除沿用唐代的炒法外,還出現了微炒(《太平聖惠方》)、炒焦(《博濟方》、制炭(《史載之方》)、酒炒(《扁鵲心書》)、酒蒸(《丹溪心法》)、姜炒(《旅舍備要方》)、蜜制(《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蜜泔制(《小兒藥證直訣》)、麩炒(《聖濟總錄》)、吳茱萸制(《聖濟總錄》)、巴豆制(《小兒衛生總微方論》)等炮製方法炮製程度也有“炒令稍焦赤色”、“燒存性”等要求[1]

元代增加了土炒(《丹溪心法》)、童便制(《原機啓微》)等方法[1]

明清以後又增加了醋制鹽制、乳制、朴硝制、乾漆制(《蒙筌》)、茱萸益智制(《醫學綱目》)、黃土姜酒蜜制(《本草匯》)、膽汁制、槐花炒(《景嶽全書》)、酒萸制(《增補萬病回春》)等[1]。並對其炮製目的有較多闡述,如“黃連手少陰心經,爲治火之主藥;治本髒之火,則生用之;治肝膽之火,則以豬膽汁浸炒;治下焦之火,則以鹽水或朴硝研細調水和炒;治氣分溼熱之火,則以茱萸湯浸炒;治血分塊中伏火,則以乾漆末調水炒;治食積之火,則以黃土研細調水和炒”(《本草綱目》)[1]。“白痢加茱萸炒,赤痢用溼槐花炒,去槐花”(《先醒齋廣筆記》)[1]

現在主要的炮製方法酒炙、姜炙、吳茱萸炙等[1]

黃連片的製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篩去碎屑;或用時搗碎[1]

萸黃連炮製方法爲:取吳茱萸加適量水煎煮,取汁去渣,煎液與黃連片拌勻,稍悶潤,待藥液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晾涼,篩去碎屑[1]

每100kg黃連片,用吳茱萸10kg[1]

4 萸黃連性狀

黃連片爲不規則的薄片或碎塊,周邊黯黃色,粗糙,富有殘存細小鬚根,片面黃色[1]。質堅硬,氣微,味極苦[1]

萸黃連色澤黯黃色,味苦,略帶吳萸的辛辣味[1]

5 萸黃連的質量要求

黃連灰分不得過5.0%,含小檗鹼鹽酸小檗鹼(C20H17NO4·HCl)計,不得少於3.6%;萸黃連灰分均不得過4.0%[1]

6 黃連性味歸經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中藥大辭典》: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腸經

《中華本草》: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腸經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

吳普本草》:"神農、歧伯、雷公:苦,無毒、李氏:小寒。"

湯液本草》:"入手少陰經。"

本草經疏》:"入手少陰陽明足少陽厥陰陽明太陰。"

本草經解》:"入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

7 黃連的功效與主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黃連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功效。用於溼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心悸不寧,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療瘡;外治溼疹溼瘡,耳道流膿。

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於目赤口瘡

薑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於寒熱互結,溼熱中阻,痞滿嘔吐

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於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中藥炮製學》

黃連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溼功能,用於溼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溼疹溼瘡,耳道流膿[1]。如治熱毒壅盛、高熱煩躁及癰疽疔瘡黃連解毒湯(《外科正宗》);治氣血兩燔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治熱痢泄瀉白頭翁湯(《傷寒論》)[1]

酒炙黃連能引藥上行,緩其寒性,善清頭目之火[1]。如治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的黃連天花粉丸(《證治準繩》)[1]

姜炙黃連其苦寒之性緩和,止嘔作用增強[1]。如治溼熱中阻,胃失和降,嘔吐泄瀉的香姜散(《證治準繩》);治脘脅疼痛噯氣吞酸大便熱瀉萸連丸(《四川省藥品標準》1983年)[1]

吳萸制黃連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黃連寒而不滯,以清氣溼熱,散肝膽鬱火爲主[1]。如治積滯內阻,胸膈痞悶,脅肋脹滿或下痢膿血的大香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

中藥大辭典》:黃連具有瀉火,燥溼解毒殺蟲的功效。治時行熱毒傷寒,熱盛心煩痞滿嘔逆,菌痢,熱瀉腹痛,肺結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積蛔蟲病百日咳咽喉腫痛火眼口瘡,癰疽瘡毒,溼疹,湯火燙傷。

《中華本草》:黃連具有清熱瀉火燥溼解毒的功效。主熱病邪入心經高熱煩躁譫妄或熱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溼熱胸痞泄瀉痢疾心火亢盛心煩失眠胃熱嘔吐消谷善飢肝火目赤腫痛、以及熱毒瘡瘍疔毒走黃牙齦腫痛、口舌生瘡、聤耳陰腫、痔血、溼疹、燙傷。

神農本草經》:"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辯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

本草經集註》:"解巴豆毒。"

名醫別錄》:"主五臟冷熱,久下泄辯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

《藥性論》:"殺小兒疳蟲,點赤眼昏痛,鎮肝去熱毒。"

本草拾遺》:"主羸瘦氣急。"

日華子本草》:"治五勞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躁,潤心肺,長肉,止血、並瘡疥,盜汗天行熱疾、豬肚蒸爲丸,治小兒疳氣。"

仁齋直指方》:"能去心惡血。"

珍珠囊》:"瀉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頸已上。"

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積伏梁。"

本草衍義補遺》:"以薑汁炒,辛散除熱有功。"

本草綱目》:"解服藥過劑煩悶及輕粉毒。"

本草新編》:"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夢遺,定狂躁,除痞滿。"

本草備要》:"治癰疽瘡疥,酒毒,胎毒。除疳,殺蛔。"

8 萸黃連炮製作用

黃連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溼功能,用於溼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溼疹溼瘡,耳道流膿[1]。如治熱毒壅盛、高熱煩躁及癰疽疔瘡黃連解毒湯(《外科正宗》);治氣血兩燔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治熱痢泄瀉白頭翁湯(《傷寒論》)[1]

吳萸制黃連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黃連寒而不滯,以清氣溼熱,散肝膽鬱火爲主[1]。如治積滯內阻,胸膈痞悶,脅肋脹滿或下痢膿血的大香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

9 黃連炮製研究

黃連中含有小檗鹼黃連鹼,掌葉防己鹼,藥根鹼,甲基黃連鹼,木蘭花鹼等[1]

9.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實驗表明,黃連切制時,宜在水溫較低時進行,並儘量減少在水中的浸潤時間,否則損失藥效[1]。目前實際應用中,黃連多在用時搗碎,以避免在切制過程中成分的流失[1]

黃連經酒、薑汁吳茱萸炮製後,主要化學成分小檗鹼、巴馬汀、藥根鹼含量均無明顯變化[1]。但也有報道證明,隨着炮製溫度升高,黃連小檗鹼含量有所降低,但炮製又可提高小檗鹼在水中的溶出率[1]。生黃連小檗鹼的溶出率爲58.17%,酒、薑汁吳茱萸炮製後溶出率約爲85%,說明炮製小檗鹼在煎液中的溶出率有促進作用[1]。但也有報道與上述結論不同,認爲萸黃連水煎液中總生物鹼含量比生黃連水煎液降低8.68%,小檗鹼降低19.35%,巴馬汀降低3.45%,認爲這與吳茱萸汁制後降低黃連寒性的傳統認識相一致;黃連用不同方法炮製後,小檗鹼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黃連炭最爲顯著;但黃連拌酒晾乾後,鹽酸小檗鹼含量比其他加熱酒制炮製品及生品含量增高;黃連以不同用量的白酒黃酒炙炒後,對黃連鹽酸小檗鹼含量影響不大,但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卻明顯高於生品;微量元素Mn、Ca、Zn煎出率酒炙品也明顯高於生品[1]。因此推論炮製加酒量和加熱溫度對黃連生物鹼含量及溶出率均有影響[1]

黃連在加熱過程中,可生成一種紅色小檗鹼生物鹼——小檗紅鹼[1]生藥加熱到130℃、1小時,或180℃、20分鐘時開始生成,其含量隨加熱溫度的升高和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同時小檗鹼相應減少[1]。加熱也能使掌葉防己鹼、藥根鹼等發生結構變化[1]。提示要注意研究黃連加熱與質量變化的關係[1]

9.2 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研究表明,小檗鹼對多種革蘭陽性陰性菌有抑制作用,有解熱、抗炎、抗潰瘍、利膽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降低血糖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對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有保護作用[1]黃連經酒、薑汁吳茱萸炮製後,仍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且均出現了炮製前未有的對綠膿桿菌抑制作用[1]。此外,黃連薑汁制後對變形桿菌抑制作用增強,並優於其他炮製[1]

10 萸黃連的貯存方法

乾燥容器內,炮製品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蛀[1]

11 參考資料

  1. ^ [1]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製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68-17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