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里散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外科精要》卷下:托里散

處方

黃瓜蔞1個 忍冬草 乳香各30克 蘇木15克 沒藥9克 甘草6克

製法

上藥用酒600毫升,煎至400毫升,分三次服;滓爲細末,酒糊丸,彈子大,硃砂爲衣。

功能主治

治瘡瘍,打撲傷損。(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細嚼,當歸酒下。

摘錄

《外科精要》卷下

《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托里散

處方

人蔘(氣虛者多用之)黃耆(炒)各30克 白朮(炒)陳皮 當歸 熟地黃 茯苓 白芍(酒炒)各30克

功能主治

治瘡瘍氣血俱虛,不能起發;或腐潰不能收斂,或惡寒發熱,肌肉不生;或膿水清稀,久而不愈。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外科醫鏡》

組成

人蔘3錢,生黃耆5錢,當歸3錢,甘草2錢(生),制乳香1錢,制沒藥1錢,山甲3片(炒),牛皮膠5錢(黃明者佳,用牡蠣粉炒成珠)。

功效

已成未潰者服之不傳惡證。

主治

一切癰毒。

用法用量

加酒、水煎服。

《醫統》卷九十一

組成

人蔘、黃耆、當歸、川芎、白朮、茯苓、甘草、芍藥、黃苓、肉桂各等分。

主治

一切痘疹、瘡瘍,或熱或寒,發出不快,及已出自塌倒陷。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盞,加生薑1片,大棗1個,煎4分,不拘時候服。

加減

熱,去桂。寒,去芩。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萬氏家抄方》卷六

組成

人蔘2錢,當歸2錢,黃耆2錢,川芎1錢,防風1錢,桔梗1錢,甘草1錢,白芷梢1錢,厚朴(姜炒)1錢,紫草茸1錢,肉桂2分,紅花(酒洗)7分。

主治

痘疹觸犯穢氣變壞者。

用法用量

水1鍾,酒1鍾,煎7分,溫服。

《萬氏家妙方》卷六

組成

人蔘2錢,黃耆1錢,當歸1錢,甘草1錢,川芎5分,肉桂5分,丁香2分,陳皮3分。

主治

痘漿不行,頂陷不起。

用法用量

生薑、大棗爲引,水煎服。

《攝生衆妙方》卷十

組成

官桂5分,黃耆5分,人蔘5分,甘草5分,白芷5分,防風5分,川芎5分,川當歸5分,桔梗5分,厚朴5分,木香5分,蟬蛻5分。

主治

小兒痘疹初發之先。

用法用量

用水1鍾,煎半鍾,溫服。

《衛生鴻寶》卷四

別名

內託散

組成

人蔘2錢,炙耆2錢,當歸2錢,川芎1錢,桔梗(炒)1錢,白芷1錢,厚朴(姜制)1 錢,甘草(生)1錢,防風1錢,紫草3分,桂心(去黑疔陷去之)3分,木香3分,生薑1片,紅棗1個。

主治

痘瘡灌膿,表虛裏實,氣血皆弱,而無大寒大熱。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加減

痘紅紫黑陷屬熱者,去香桂,加紫草、紅花、黃芩;痘淡白灰陷而虛寒者,加丁香;當灌不灌,倍參、耆、當歸、糯米,入人乳好酒。

《正體類要》卷下

組成

人蔘1錢(氣虛多用之),黃耆(鹽水拌炒)1兩,白朮(炒)7分,陳皮7分,當歸身(酒拌)1錢,芍藥(酒炒)1錢,熟地黃(生者自制)1錢,白茯苓1錢。

主治

金瘡、杖瘡,及一切瘡毒,因氣血虛不能成膿,或膿成不能潰斂,膿水清稀,久而不愈;瘡瘍惡寒發熱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痘疹金鏡錄》卷下

組成

陳皮、貝母、桔梗、人蔘、黃耆、甘草、當歸、川芎、連翹、山楂、肉桂、白芍藥。

功效

解毒,補氣血,補虛托里。

主治

痘瘡。

用法用量

加生薑3片,水煎服。

加減

氣滯,加木香磨入。

各家論述

《醫方考》:人蔘、黃耆、甘草,補氣藥也,佐之以山楂、木香,則氣不滯;當歸、川芎、芍藥,補血藥也,佐之以肉桂,則血不滯;桔梗、連翹流氣清熱;陳皮、貝母利氣開痰。

《外科精義》卷下引成子玉方

組成

川烏頭(炮)3兩,茯苓3兩,乾薑(炮)1兩5錢,麻黃(去節)1兩5錢,甘草(炙)1兩5錢,杏仁(炒,去皮尖)1兩,五味子1兩,桂心1兩。

主治

瘡疽,丹腫,結核,瘰癧。

用法用量

每服5-6錢,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景嶽全書》卷六十四

組成

瓜蔞(大者,杵)1個,當歸(酒拌)1兩半,黃耆(鹽水炒)1兩半,白芍藥1兩半,甘草1兩半,熟地1兩,天花粉1兩,金銀花1兩,皁刺(炒)1兩。

主治

一切瘡毒。

用法用量

每服5兩,以無灰酒5茶鍾,入瓷器內,厚紙封口,再用油紙重封,置湯鍋內,蓋煮至藥香,取出分服,直至瘡愈。始終常服,不致內陷。

製備方法

上爲散。

《外科真詮》捲上

組成

生黃耆3分,當歸2分,白芍2錢,續斷3錢,雲苓2錢,香附子1錢,枸杞子1錢5分,甲珠1片,銀花1錢,甘草7分。

主治

無論毒之陰陽,潰後氣血虛者。

用法用量

福元10枚爲引。

附註

《中醫大辭典·方劑分冊》本方用法:水煎服。

《外科發揮》卷一

組成

人蔘1錢,黃耆(鹽水拌炒)1錢,當歸(酒拌)1錢,川芎1錢,白朮(炒)1錢,茯苓1錢,芍藥1錢,厚朴(姜制)5分,白芷5分,甘草5分。

主治

瘡瘍飲食少思,或不腐,不收斂;潰瘍作痛、發背、腦疽、鬢疽、時毒、臂疽、傷損。

用法用量

作1劑。水2鍾,煎8分服。

《幼科類萃》卷二十八

組成

人蔘2兩,當歸(酒浸)2兩,黃耆2兩,川芎1兩,防風1兩,桔梗1兩,白芷1兩,甘草1兩,厚朴1兩,肉桂。

功效

補虛,調胃,勻氣,內託瘡毒。

主治

小兒痘瘡,毒根在裏,或血氣虛弱,或風邪穢毒衝觸,使痘毒內陷,伏而不出,或出而不勻快。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木香、紫草湯調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附註

方中肉桂用量原缺。

《痘疹仁端錄》卷十四

組成

穿山甲(酒浸,炒)1兩,麝香2分,鵝翎管2錢(炒黃色),雄黃1錢。

主治

痘不肥灌者。

用法用量

3-5歲,服2分半或5分,酒調下。服不可過多,蓋被半時,自然紅活易進。

製備方法

上爲末。

《普濟方》卷三二四引《衛生家寶》

組成

甘草1兩,當歸1兩,天羅1個(炒,絲瓜是也),栝樓1個(炒紫色),皁角刺49個(炒)。

主治

乳癰。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酒調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

組成

人蔘2錢,黃耆(炒)2錢,當歸(酒洗)1錢5分,白朮1錢5分,陳皮1錢5分,熟地黃1錢5分,茯苓1錢5分,芍藥(炒)1錢5分,甘草(炙)5分。

功效

消腫潰膿。

主治

痘毒元氣虛弱,或行g伐不能潰散;癰毒內虛不能起發。

用法用量

每服3-5錢,水煎服。

附註

《張氏醫通》有柴胡。

《普濟方》卷二八五

組成

甘草1兩,黃耆半兩,桔梗半兩,青橘皮半兩。

主治

瘡毒,疽,疹,發背,腫毒。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盞,煎3沸,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

人蔘、黃耆、當歸、川芎、白芍、甘草、白芷、防風、桔梗、連翹、陳皮。

主治

妊娠生癰。

加減

毒盛作痛,加乳香、沒藥行血止痛;胎動不安,加阿膠、厚朴。

《普濟方》卷四○三

組成

黃耆、木香、赤芍藥、蟬蛻、肉桂各等分。

功效

補虛,活血,勻氣,發瘡,通行血,氣倍加。

主治

嬰孩痘疹。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