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散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通草散

處方

通草(半兩) 木通(半兩) 澤瀉(一分) 竹茹(二錢少用.老人減半)

來源

崇寧二年,自太府出爲發運,夏及秋患痢兩月,一日一夜三四十次,然血多白少,名醫皆曰此痢也。聞泗州青陽鎮李中和助教善醫,即遣人召之。中和至看脈,即曰此非痢也,始甚怒之,徐叩之,李曰,血多白少,小便澀少,即非痢。其言中餘之病,心已神之。乃是舊因伏暑,小便轉導入大腑,由心經而過,遂化爲血,大小便下,故其狀似痢而非痢也。但令大小便各歸本藏即安。

信知天下有如此妙醫,餘家致婢久痢,服之皆安,故記傳久。

炮製

上剉如大米粒,或爲細末。

功能主治

治伏暑,下血如久痢。

用法用量

就剉時每服秤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細末。即每服抄二錢。依前法煎,食後並夜臥各一服。

摘錄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

《外臺》卷二十二引《古今錄驗》

方名

通草散

組成

通草1分,細辛1分,蕤仁1分,雄黃(研)1分,皂莢(去皮子)1分,白礬2分(燒),礜石3分(泥裹,燒半日,研),藜蘆3分(炙),地膽3分(熬),瓜蒂3分,巴豆10枚(去皮),(艹閭)茹3分,地榆3分。

主治

鼻中息肉。

用法用量

以細辛、白芷煎湯,和散敷息肉上,又以膠清和塗之,取愈。

製備方法

上爲末。

《普濟方》卷一一七引《經驗濟世方》

方名

通草散

組成

木通半兩,通草半兩,澤瀉1分,竹茹2錢(少用不妨,老人減半)。

主治

伏暑下血如久痢。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溫服。細末每服2錢,依前法煎,食後、日午、夜臥各1服。

製備方法

上銼如大米粒,或爲細末。

臨牀應用

伏暑下血如久痢崇寧二年,自太府出爲發運,自夏及秋,患痢2月,1日1夜30-40次,然血多白少,名醫皆曰:此痢也。聞泗洲青陽鎮李中和助教善醫,即遣人召之。中和至,看脈,即曰:此非痢也。始甚怒之,徐叩之,李曰:血多白少,小便澀少,即非痢。其言中餘之病,心已神之。乃是舊日因伏暑,小便傳導入大腸,由心經而過,遂化爲血,由大腸而下,故其狀似痢而非痢也。但令大小便各歸其本,即安。依法煎上方,食後、日午、夜臥各1服便止。餘家數婢患久痢,服之皆安。

《千金》卷六

方名

通草散

組成

通草半兩,礬石1兩,真朱1兩(1方有桂心、細辛各1兩)。

主治

鼻中息肉,不通利。

用法用量

拈綿如棗核,取藥如小豆,著綿頭,納鼻中,日3次。

製備方法

上爲末。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消鼻中息肉,礬石最捷;佐以真珠消管,通草透竅;加桂、辛尤爲得力。

《銀海精微》卷下

方名

通草散

組成

赤芍藥、川芎、羌活、甘草、當歸、麝香。

主治

風淚障翳。

用法用量

百沸湯泡。

製備方法

上爲末,調勻爲丸,如皁角子大。

附註

本方方名通草散,但方中無通草,疑脫;又據劑型,當作“通草丸”。

《普濟方》卷二一四

方名

通草散

組成

通草2兩,白芍1兩,王不留行半兩,甘遂3錢,石韋1兩,葵子1兩半,滑石半兩,蒲黃1兩,桂心1兩。

主治

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砂石,痛不可忍,或出鮮血。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沸湯調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

方出《千金》卷二,名見《外臺》卷三十四

方名

通草散

組成

通草(橫心者是,勿取羊桃根,色黃無益)、石鐘乳各等分。

功效

下乳汁。

主治

婦人無乳汁。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粥飲送下,日3次。

製備方法

上爲末。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