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骨 2015年06月06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束骨:1.骨骼部位名;2.經穴名;3.腕骨的別名。

骨骼部位名·束骨

束骨爲骨骼部位名。相當第五趾蹠關節部分。《釋骨》:“小指(趾)本節後曰束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17.

經穴名·束骨

束骨爲經穴名(Shùgǔ BL65)。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輸穴,五行屬木。束骨,爲第五蹠骨小頭之古稱,穴在其處,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17.

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蹠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布有第四蹠底總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第四趾底總動、靜脈。

標準定位

束骨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蹠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位於蹠區,第五蹠趾關節的近端,赤白肉際處。伸足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17.

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臥位,在足跗外側,第五蹠骨小頭後下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位於蹠區,第五蹠趾關節的近端,赤白肉際處。伸足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17.

穴位解剖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趾展肌→小趾對蹠肌腱→小趾短屈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17.

束骨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第五蹠骨骨膜。皮膚由足背外側皮神經分佈。腓腸神經沿跟腱外側緣下降,經外踝與跟骨之間,在外踝下方轉向前行,改稱爲足背外側皮神經,沿足及小趾外側緣,達小趾末節基底部。

特異性

五輸穴之輸穴,五行屬木。

功用

通經活絡,清頭明目。

有安神志、舒筋絡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17.

主治病症

主治頭目、腰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熱、頭痛、目赤、耳聾、眩暈、項強、腰痛、髀樞痛、腳如結、腨如裂、癲狂、驚癇、泄痢、瘧疾、癰疽、疔瘡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神經性頭痛、落枕、腓腸肌痙攣、癲癇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17.

1.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性頭痛,頭暈,癲癇,精神病;

2. 五官科系統疾病:耳聾,眼結膜炎,淚管狹窄;

3. 其它:高血壓,腓腸肌痙攣,疔瘡,肛門手術後疼痛。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17.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足背部擴散。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配伍

束骨配殷門、崑崙,有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背痛,坐骨神經痛。

束骨配百會、肝俞,有清頭目,調營血,平肝風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暴病頭痛,身熱痛。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目眩項不可回顧。

《循經考穴編》:主本節腫疼,足心發熱。

腕骨的別名·束骨

束骨爲腕骨的別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