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風鼻塞 2009年01月2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科屬

鼻科

疾病概述

傷風鼻塞是由外感風邪引起。主要症狀爲鼻竅不通,流涕,噴嚏,甚至不聞香臭。本病四時均可發生,尤以冬春兩季爲多,病程較短,一般數日可愈。本病與西醫的急性鼻炎相類似。

診斷要點

l、主要症狀爲鼻塞、流涕、噴嚏,全身可伴發熱、惡寒、頭痛。起病較急,整個病程約歷7~10天。

2、檢查可見鼻粘膜紅赤腫脹,鼻內有清稀鼻涕。

3、本病應與鼻鼽相鑑別。鼻鼽是以突然和反覆發作鼻塞、鼻癢、噴嚏,鼻流清涕爲特徵,發病時間短,往往數小時即減輕或消失,檢查見鼻粘膜蒼白水腫,從症狀及檢查可資鑑別。

辨證分析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感受風邪所致,多發生於氣候突變,寒暖失常之時。由於氣候多變,寒熱不調,或生活起居失慎,過度疲勞,致使正氣虛弱,肺衛不固,風邪乘虛侵襲而致病。因風邪爲百病之長,常挾寒、挾熱之邪侵襲人體,故本病入侵邪毒有風寒、風熱之分。風寒邪毒侵襲,皮毛受邪,內犯於肺,肺爲寒邪所遏,清肅失常,邪毒上聚鼻竅。風熱之邪,從口鼻而入,風熱上侵,首先犯肺,或風寒之邪久鬱化熱犯肺,以致肺失清肅,治節失常,肺氣不宣,邪毒停聚鼻竅而致病。總的治療方法是疏風解表,祛邪通竅。

辨證論治

外感風寒型

證見

鼻粘膜腫脹淡紅,鼻塞較重,噴嚏頻作,涕多而清稀,講話鼻音重。頭痛,惡寒,發熱輕,

治法

辛溫通竅,辛散風寒。

方藥

1、主方:通竅湯(徐春甫《古今醫統》)加減處方:防風12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藁本12克,升麻15克,葛根30克,蒼耳子10克,麻黃6克,甘草6克。水煎服。鼻塞較甚者,可加路路通15克、藿香10克。

2、中成藥(1)九味羌活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溫開水或姜蔥湯送服。(2)防風通聖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兒童酌情使用成口淡不渴。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緊。人l/3—2/3量。(3)午時茶,煎服或沖服,每次l塊或l袋。外感風熱型

證見

鼻粘膜紅腫,鼻塞時輕時重,鼻癢氣熱,噴嚏,涕黃稠。發熱,惡風,頭痛,咽痛,咳嗽,咯痰不爽,口渴喜飲。舌質紅,苔自或微黃,脈浮數。

治法

辛涼通竅,疏風清熱。

方藥

l、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處方:金銀花12克,連翹12克,牛蒡子12克,淡竹葉12克,桔梗12克,荊芥10克,蔓荊子10克,薄荷6克(後下),甘草6克。水煎服。若頭痛甚,加藁本10克、白芷10克。咳嗽痰多者,加前胡12克、瓜蔞仁12克。咽喉疼痛者,加玄蔘15克、射干12克、山豆根12克。

2、中成藥(1)銀翹解毒丸(片),口服,丸劑每次1丸,片劑,每次4片,每日2—3次。(2)感冒清片(膠囊),口服,片劑每次3—4片,膠囊每次 l—2粒,每日3次。(3)感冒靈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外治法主要用疏風通竅、清熱解毒的藥物製劑滴鼻,如用滴鼻靈、蔥白滴鼻液、鼻炎滴劑等滴鼻,每次滴3—4滴,每日2—4次。其他療法l、鍼灸療法(1)風寒鼻塞:取列缺、風門、風池、合谷等穴,毫針淺刺,用瀉法。(2)風熱鼻塞:取大推、曲池、合谷、魚際、外關等穴,毫針淺刺,用瀉法。

2、飲食療法(1)芫荽馬蹄水:芫荽15—30克,馬蹄(孛薺)250—500克,煎水代茶飲。(2)淡豉蔥白煲豆腐:豆腐2—4塊,淡豆豉12克,蔥白15克。先將豆腐略煎,再加淡豆豉,加水l碗半煎取大半碗,再加入蔥白,煎滾後取出,乘熱吸用,蓋被微取汗。(3)生薑芥菜湯:鮮芥菜500克,洗淨切斷,生薑10克切片,加清水4碗煎至2碗,用食鹽少許調味,每日分兩次飲用。

3、預防調護(1)適當休息,增加營養,多飲開水,食用易消化食物。(2)鼻塞時不可強行擤鼻,以防邪毒竄入耳竅,致發耳疾。(3)積極及時治療,防止表邪入裏,或變生他疾,或轉爲鼻窒,遷延難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