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 2010年03月22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864年,克勞修斯提出了熵(S)的概念,但它非常抽象,既看不見也摸不着,很難直接感覺到熵的物理意義。不少科學家爲此而進行研究,1872年玻爾茲曼首先對熵給予微觀的解釋,他認爲:在大量微粒(分子、原子、離子等)所構成的體系中,熵就代表了這些微粒之間無規排列的程度,或者說熵代表了體系的混亂度。可見熵是用來描述體系狀態的,因此它是狀態函數,同時熵也與體系所含物質的量有關。影響熵值的因素如下:

①同一物質:S(高溫)>S(低溫),S(低壓)>S(高壓);S(g)>S(l)>S(s);

②相同條件下的不同物質:分子結構越複雜,熵值越大;

③S(混合物)>MS(純淨物);

④對於化學反應,由固態物質變成液態物質或由液態物質變成氣態物質(或氣體物質的量增加的反應),熵值增加。

研究發現,一個孤立體系自發過程總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進行,當熵增加到最大時,體系達到平衡。這叫做熵增加原理。根據這一原理,我們得到了對於孤立體系的熵判據:

ΔS>0 自發

ΔS=0 平衡

ΔS<0 非自發

利用熵判據能夠對孤立體系中發生的過程的方向和限度進行判別。如:把氮氣和氧氣於一個容器內進行混合,體系的混亂程度增大,熵值增加(即ΔS>0),是一個自發進行的過程;相反,欲使該氣體混合物再分離爲N2和O2,則混亂度要降低,熵值減小(ΔS<0),在孤立體系中是不可能的。當然,若環境對體系做功,如利用加壓降溫液化分離的方法可把此混合氣體再分離爲O2和N2,但此時體系與環境之間發生了能量交換,故已不是孤立體系了。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