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2009年01月22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老年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senile acute non-lympoid leukemia

疾病代碼

ICD:C94.7

疾病分類

老年病科

疾病概述

ANLL 是繼發於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或化療藥物所致的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主要表現貧血、發熱、出血等。

疾病描述

ANLL 是繼發於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或化療藥物所致的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主要表現貧血、發熱、出血等。

症狀體徵

急非淋的臨牀表現與急淋類似,主要有4 大臨牀表現,即:貧血、發熱、出血及浸潤,其與急淋類同之處,不再贅述,而就其與急淋有所不同,以及ANLL 各亞型中特殊性加以敘述。

1.急非淋病例於診斷時至少半數病例有出血症狀,主要的出血原因是血小板減少,但亦不可忽略存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可能,特別是在M3 亞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病例。凡臨牀出血症狀明顯,其出血的嚴重度及廣度,特別是有多部位廣泛嚴重出血,皮下出血已由紫癜發展呈大塊紫斑者,這些出血現象難以原發病來解釋者,要疑及併除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2.骨及關節疼痛症狀遠較ALL 爲少,一般少於20%,淋巴結、肝、脾等腫大可見於半數病例,但其腫大程度較ALL 爲輕,發生率亦較ALL 爲低。

3.皮膚浸潤者約有10%病例,表現爲皮膚潮紅,或病變呈青紫色性,結節狀,皮損多見於M5 亞型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4.牙齦浸潤、腫脹,呈灰藍色,這是單核細胞浸潤的特點。

5.在疾病一開始就有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較ALL 少,但在ANLL 外周血高白細胞者,單核細胞亞型者(M5)發生腦白血病的機會將增多。

6.眼眶骨膜下浸潤可呈綠色瘤,將眼球向外推出,這是ANLL 浸潤的特點。

7.少數病例診斷時外周血呈現高白細胞計數>100×109/L。此類病例很易出現白細胞淤滯現象(leukostasis),肺部毛細血管牀的白細胞淤滯出現氣急、囉音及間質浸潤,重者呼吸衰竭,呈現呼吸窘迫綜合徵的表現,預後極差。中樞神經系統的白細胞淤滯,常伴隨顱內出血,常是致死的原因。生殖泌尿系的白細胞淤滯可出現陰莖異常勃起,高尿酸血癥及腎功能衰竭。

8.分類

(1)FAB 分類: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共分9 型如下:M0(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微分化型):原始細胞在光鏡下類似L2 型細胞,核仁明顯,胞質透明,嗜鹼性,無嗜天青顆粒及Auer 小體,髓過氧化酶(MPO)及蘇丹黑B 陽性細胞<3%;在電鏡下,MPO(+);CD33 或CD13 等髓系標誌可呈(+),淋巴系抗原通常爲(-),但有時CD7+.TdT+;部分急非淋白血病可表現CD7+.TdT+。M1(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未分化原粒細胞(Ⅰ型+Ⅱ型)佔骨髓非幼紅細胞的90%以上,至少3%細胞爲過氧化物酶染色(+)。原粒細胞質中無顆粒爲Ⅰ型,出現少數顆粒爲Ⅱ型。M2(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原粒細胞佔骨髓非幼紅細胞的30%~89%,單核細胞<20%,其他粒細胞>10%。M3(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多顆粒的早幼粒細胞爲主,此類細胞在非紅系細胞中≥30%。M4(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細胞佔非紅系細胞的30%以上,各階段粒細胞佔30%~80%,各階段單核細胞>20%。M5Eo 除M4 型各特點外,嗜酸性粒細胞在非紅系細胞中≥5%。M6(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骨髓非紅系細胞中原單核、幼單核及單核細胞≥80%。如果原單核細胞≥80%爲M5a,<80%爲M5b。M7(急性紅白血病):骨髓中幼紅細胞≥50%,非紅系細胞中原始細胞(Ⅰ型+Ⅱ型)≥30%。M8(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始巨核細胞≥30%。

我國將M2 型又分爲M2a 和M2b2 型。M2a 型即M2 型,M2b 系我國提出的1 個亞型,其特點爲骨髓中原始及早幼粒細胞明顯增多,但以異常的嗜中性中幼粒細胞爲主,其核常有核仁,有明顯的核漿發育不平衡,此類細胞>30%。

(2)免疫分型:急非淋細胞的免疫表達CD33 在急非淋的原始細胞均陽性,但急淋是陰性。CD33 對正常的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中幼粒細胞及單核細胞均陽性。CD11b、CD14.CD36 對單核細胞系陽性,CD13 對原粒細胞陽性。有報道CD13 及核的TdT、陽性者預後較差,而CD15 陽化性者對化療反應較好。急非淋細胞對淋系抗原CD19,CD20,CD21 及CALLA 是不表達的,僅有少於5%的急非淋表達TdT 陽性,在大多數急非淋中Ia/HLA-DR 是表達的。

(3)細胞遺傳學分類:急非淋的染色體改變M1有單體5,t(6;9)、t(9;22)、M2 有單體7.單體5,t(8;21)、t(9;11)、del(11)、INV(16),t(6;9),M3 示t(15;17)、M4 有單體7,t(8;21)、t(9;11)、del(11),t(6;9),M4EO 見INV(16),M5 有單體7,t(9;11),del(11),INVt(16)。

(4)分子生物學(表1):

疾病病因

白血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較爲公認的因素有:①電離輻射:接受X線診斷與治療、32P 治療、原子彈爆炸的人羣白血病發生率高;②化學因素:苯及其衍生物、抗腫瘤藥如烷化劑和足葉乙甙、治療銀屑病的乙雙嗎啉等均可引起白血病,特別是ANLL;③病毒:如一種C 型反轉錄病毒——人類T 淋巴細胞病毒-I 可引起成人T 細胞白血病;④遺傳因素:家族性白血病佔白血病的0.7%,同卵雙生同患白血病的機率較其他人羣高3 倍,B 細胞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呈家族性傾向,先天性疾病如Fanconi 貧血、Down 綜合徵、Bloom 綜合徵等白血病發病率均較高;⑤其他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MDS、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纖維化和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陣發性血紅蛋白尿、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等血液病最終可能發展成急性白血病,特別是ANLL。

病理生理

發病機制尚未闡明。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病史,臨牀表現,血象檢查和骨髓檢查即可診斷。

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象 發病時外周血象白細胞計數可高低不一,但總的白細胞增高較ALL 者爲少,特別是M3 亞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者,發病時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有半數左右病例<3×109/L,少數病例外周血可呈現明顯的高白細胞計數(>100×109/L),易見於M4 及M5 亞型。外周血可出現白血病細胞,該類細胞胞質中若可見棒狀小體(Auer rod)則爲粒系或單核系細胞。外周血白細胞計數低,亦不出現白血病細胞的非白血病性白血病的類型,實際上很少見。診斷時患者常有中等度貧血,網織紅細胞降低,外周血可出現有核紅細胞,一般爲晚幼紅細胞。血小板減少常是明顯的,當併發DIC 時則血小板更見減少。

2.骨髓象 多數病例顯示有核細胞增生明顯活躍,並出現大量白血病細胞,少部分病例骨髓有核細胞增生降低,該類病例的外周血亦同時示白細胞計數減少。骨髓內白血病細胞的比例在骨髓增生降低的病例中有時較低,可少於40%,稱爲低原始細胞百分比的急性白血病。紅系前體細胞可有巨幼樣變,特別可見於紅白血病病例或急非淋白血病骨髓造血異常綜合徵演變而來者。紅系細胞的增生在ANLL 中(除外M6 型)多數是受抑制的,巨核細胞系亦受抑制。

3.細胞化學(表2)。

4.血液生化

(1)高尿酸血癥:可見於半數ANLL 病例或出現於白血病細胞破壞溶解之時。

(2)溶菌酶增高:可見於單核細胞白血病M4 及M5,溶菌酶過高可能導致腎小管損害,臨牀需警惕。

(3)有關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檢查:ANLL 者出現DIC 較ALL 者爲多,尤其是M3 亞型者,實驗室檢查常示血小板減少,但由於ANLL 診斷時,多數病例已呈明顯血小板減少,因而這一參數在白血病病例併發DIC 時的參考價值就不大。DIC時纖維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纖維蛋白裂解產物增加,血漿魚精蛋白副凝固試驗陽性,並有第5 因子減少。

(4)細胞集落形成:白血病細胞的集落形成可分爲5 種,即:①未生長型;②小集簇型;③大集簇型;④集簇與集落之比異常增高型;⑤集簇、集落比例正常型。其中①、③、④型者對化療的反應較差。但亦有報道僅③型者預後較差。

其他輔助檢查:X 線檢查:胸片示前縱隔腫塊者佔5%~10%病例,胸腺腫大常伴有胸腔積液。這類病例常見於T 細胞急淋者。

鑑別診斷

1.實體腫瘤的骨髓轉移相鑑別,如神經母細胞瘤的骨髓轉移,該類細胞常成堆出現呈玫瑰花結狀,必要時電鏡檢查作區別。

2.由於急淋臨牀的非特異性症狀表現如發熱、關節症狀,有輕度貧血要與幼年型類風溼性關節炎或紅斑狼瘡相鑑別,切忌在診斷未明時濫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不然將導致症狀緩解,延誤診斷。

3.某些感染性疾病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弓形體病、鉅細胞病毒感染均可有發熱、淋巴結腫大及肝脾腫大,並外周血可見異形淋巴細胞,鑑別主要靠細胞形態學檢查。

4.此外急淋中的非白血病性白血病型亦要與再障急做鑑別,但骨髓檢查有助於此2 類疾病的鑑別,生化方面再障病例的血尿酸及乳酸脫氫酶均是降低的,而在白血病時可以升高。

治療方案

1.一般治療

(1)糾正貧血:多數病例在發病時有中等度貧血或重度貧血,貧血的徹底糾正有待白血病的緩解,但在疾病尚未取得緩解而又有重度貧血者,組織缺氧症狀明顯者,又因在化療過程中可能加重貧血症狀,因此需作適當補充治療以糾正貧血。一般宜使血紅蛋白維持在50g/L 以上,以免產生明顯的組織缺氧及有關臟器(如心臟)的功能影響。輸血量不宜過多,以防導致體內臟器組織含鐵血黃素沉積,產生血色病。若單純以糾正貧血爲目的而輸血,可輸注紅細胞懸液,以避免過多的輸入白細胞及血小板而導致免疫反應。

(2)發熱處理:多數白血病患者於發病時或病程中有發熱。發熱的原因絕大多數是由於感染所致,因此對發熱病例體溫>38℃者需作仔細的病原菌檢測,如咽拭培養,血、尿、痰液培養,X 線胸部檢查等。病程早期的發熱多數是細菌感染,外周血白細胞計數<1×10E9/L 者,多見的是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發熱病例採樣作病原菌檢測後即進行治療。常用的抗生素組合是頭孢菌素加氨基糖甙類,例如頭孢他啶(復達欣)加阿米卡星。當然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不同病期,不同感染部位,外周血白細胞高低等情況來估計可能的病原菌而選用不同的抗生素。對疑及有革蘭陽性球菌、金葡菌感染者宜加用萬古黴素,以後待藥敏試驗有結果後再予以調整。晚期病例的發熱可能是卡氏肺孢子蟲感染,常表現爲肺孢子蟲肺炎,治療可用甲氧苄啶(磺胺增效劑;叄甲氧苄氨嘧),20mg/(kg/d),加用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ele)100mg/(kg/d),口服或靜脈注射,療程爲14 天。亦可應用噴他脒(戊烷脒)4mg/(kg/d),肌注,療程10~14 天,噴他脒(戊烷脒)對腎臟有毒性,亦有白細胞、血小板降低及低血糖等副反應,臨牀應注意。晚期病例,特別是用過多種抗生素及長期反覆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化療藥物者,易並真菌感染,可用酮康唑0.1~0.2g 口服,3 次/d 或用氟康唑200~400mg 靜脈滴注,1次/d,或用兩性黴素B 靜脈滴注,劑量由1mg/d 開始,逐日增加至每日總量1mg/kg。有發熱感染嚴重者,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可靜脈滴注大劑量人血丙種球蛋白,400mg/(kg/d),療程5 天左右。對嚴重感染而外周血有顆粒細胞缺乏者,可皮下注射G-CSF 或莫拉司亭(GM-CSF),300μg/d,療程7~10 天。對未能找到感染病竈,多種病原菌檢查陰性,多種抗病原菌治療又不見效者,其發熱原因少數可能是由於白血病本身的代謝所致,可給予對症處理,如對乙酰氨基酚(必理通)0.5~1.0g,1~3 次/d,或用吲哚美辛(消炎痛栓劑)25~50mg肛用。

(3)出血處理:出血的原因主要是血小板減少,因此補充血小板是治療出血的有效措施。連續單採血小板懸液,每隔天輸注250ml,亦可輸注非連續單採血小板懸液或新鮮全血。止血藥物卡巴克絡(安絡血)10mg 口服,3 次/d,酚磺乙胺(止血敏)1~2g 靜脈滴注,1 次/d。由於白血病患者的出血絕大多數並非由於纖維蛋白溶解所致,並且白血病患者易併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因此除非有足夠的實驗依據證實是由於纖維蛋白溶解而致出血,否則不宜應用抗纖溶藥物。若並有DIC,肝素宜用小劑量12.5~25mg,1 次/6h。

(4)高尿酸血癥處理:血尿酸>420μmol/L(7mg/dl),口服別嘌醇每次0.1g,3~4 次/d,待血尿酸下降後可減爲1~2 次/d,每次0.1g,同時給碳酸氫鈉口服,3 次/d,每次1g 以鹼化尿液,並補充適量液體,保持足量尿液,對化療前外周血白細胞明顯增高者,於化療的同時可應用別嘌醇預防高尿酸血癥的出現。

(5)維持營養:白血病系嚴重消耗性疾病,特別是化、放療的副作用引起患者消化道功能紊亂。應注意補充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給患者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食物,必要時經靜脈補充營養。

2.化學治療 ANLL 病例化療的完全緩解率爲60%~85%,但是緩解後的治療,何種最佳,至今尚無定論。ANLL 病例的最佳治療選擇是經化療取得完全緩解後作骨髓移植。

(1)誘導緩解治療:誘導緩解治療的目的是使病者取得完全緩解。ANLL 病例在取得緩解過程中一般要經歷一個骨髓再生抑制期,當然在M3 亞型APL 病例應用維A 酸(全反式維甲酸)作誘導分化治療則又作別論。目前一般均採用聯合治療方案,常用的聯合方案的組成有以下5 種:

①柔紅黴素(DNR)與阿糖胞苷(Ara-C)的聯合方案(DA 方案):柔紅黴素(D)45mg/(m2/d),靜推,第1~3 天。阿糖胞苷(A)100~200mg/d,靜滴,第1~7 天。此方案是以阿糖胞苷應用7 天,柔紅黴素用3 天,故亦稱爲“7 加3”方案。這一聯合方案要療程及劑量上可根據骨髓情況,外周血白細胞高低等做一些變動,諸如改爲“5 加2”方案,或是“10 加3”方案,劑量上有將阿糖胞苷增加至200mg/(m2/d)(或100mg/m2,每2 小時1 次),但多數的報道療效均不及“7加3”的組合,變動的方案不是療效較低,就是增加了藥物的毒性反應。另一種聯合方案是在“7 加3”的基礎上再加硫鳥嘌呤(6TG),但多數的臨牀報道此叄藥的聯合並不能提高緩解率。在“7 加3”方案的基礎上再加依託泊苷(VP16),對緩解率亦無明顯影響。

②叄尖杉鹼與阿糖胞苷的聯合(HA 方案):叄尖杉鹼(H)2~4mg/d,靜滴,第1~7 天。阿糖胞苷(A)100~200mg/d,靜滴,第1~7 天。亦可在以上叄尖杉鹼與阿糖胞苷聯合中加入長春新鹼(O)2mg 靜注,第1 天,以及潑尼松(強的松)(P)40mg/d,口服,第1~7 天,組成的HOAP 方案,與HA方案相比緩解率相仿。亦有在HA 方案基礎上加硫鳥嘌呤(6TG)組成HAT 方案。亦有將叄尖杉鹼的劑量增高到4~6mg/d 用藥4 天,與阿糖胞苷7 天治療聯合,此方案是以叄尖杉鹼代柔紅黴素,亦是“7 加3”的治療,其療效與一般劑量的HA方案類似。

③叄尖杉鹼、阿糖胞苷以及柔紅黴素、阿糖胞苷的序貫聯合方案,方案中均加入潑尼松(強的松)組成HAP-DAP 方案。HAP 方案:叄尖杉鹼(H)3~4mg/d,靜滴,第1~7 天。阿糖胞苷(A)100mg/d,靜滴,第1~7 天。潑尼松(強的松)(P)40mg/d,口服,第1~7 天(8~14 天休息)。DAP 方案:柔紅黴素(D)20~40mg/d,靜推,第15~17 天。阿糖胞苷(A)100mg/d,靜滴,第15~19 天。潑尼松(強的松)(P)40mg/d,口服,第15~19 天。(此方案治前如外周血白細胞>50×109 加用羥基脲1g,3次/d,共用2 天,作預處理治療)。此方案的目的是集國外DA 方案及國內HA 方案的優點,加強誘導緩解治療的強度,縮短首次治療的間歇期,減少耐藥機率,提高完全緩解率。此方案的完全緩解率爲74%,僅用1 個療程即達到完全緩解的有30%。

④其他藥物及方案:一些原作爲ANLL 化療的二線藥物,現已被作爲一線藥物應用於首次誘導緩解治療,如將鬼臼黴素類藥物VP16~213,組合於DA 方案中,即在DA 方案中加入依託泊苷(VP16~213 )100mg/d 靜滴,第1~5 天。又如將米託蒽醌替代柔紅黴素與阿糖胞苷聯合,米託蒽醌劑量爲12mg/(m2/d),靜滴,第1~3 天[>60 歲者劑量爲10mg/(m2/d)]靜滴,這些方案的療效均沒有新的突破。大劑量阿糖胞苷一般作爲緩解後治療用或復發時應用,少數報道用HD-阿糖胞苷(Ara-C)加柔紅黴素取得90%的CR 率,無疑此方案的毒副反應亦大,不宜用於老年患者,對此方案的療效評估有待積累更多的臨牀資料。鉑類藥物(順鉑,碳鉑)近年來被應用於ANLL 的治療,單藥的療效一般,可與米託蒽醌及阿糖胞苷方案聯合,或與其他方案聯合,鉑類藥物應用於治療白血病可能在今後會有更多的有效報道。

⑤擇優方案:

A.IA 方案:伊達比星(去甲氧柔紅黴素)加阿糖胞苷(Ara-C)的聯合方案。本方案原爲急非淋的二線方案。主要治療難治、復發白血病。目前認爲如果病人有經濟條件可作爲一線治療用藥,使病人在最短時間內獲得緩解,延長生存期。伊達比星(去甲氧柔紅黴素)(I)10mg/m2,靜推,第1~3 天。阿糖胞苷(A)100mg/m2,2 次/d,靜滴,第1~7 天。

B.用維A 酸(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可達90%左右的完全緩解率。劑量是45mg/(m2/d),但近期的研究結果低劑量25mg/(m2/d)亦能同樣奏效,一般用藥40 天左右可取得緩解。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很容易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預後很差。維A 酸(全反式維甲酸)治療白血病很少在治程中出現DIC,從而大大地降低了病死率,並且亦不會在用維A 酸(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過程中出現外周血粒細胞缺乏,故而較少併發感染。維A 酸(維甲酸)的副反應有皮膚、口脣乾燥、脫屑、口角皸裂(71.5%)、骨及關節疼痛(22.47%)、頭痛、頭暈(46.44%)、噁心、嘔吐,食慾減退(41.2%)、肝功能損害(12.35%)以及外周血白細胞增高。這些副反應一般均較輕,多始於治療後1 周,作一般對症處理,可繼續用藥觀察,反應重的可減量或停藥。服藥後外周血白細胞增高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副反應。高白細胞現象的出現有些病例可出現一些併發症,如肺、心、腎等臟器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等,稱之爲維甲酸相關綜合徵。這類綜合徵的發生率在歐美報道較多,可達1/4 左右,然在中國很少見。維甲酸相關綜合徵的產生機理可能是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細胞釋放蛋白酶增多,毛細血管內血細胞淤滯等因素。當維A 酸(維甲酸)治療後出現高白細胞現象時可酌情加用化療,如羥基脲,或叄尖杉鹼或阿糖胞苷,嚴重的白細胞增高並出現症狀者可用白細胞分離術除去過多的白細胞。對治前已見白細胞增高的APL 病人可維A 酸(維甲酸)與化療藥物同用,以防高白細胞現象的出現。緩解後單用維A 酸(維甲酸)鞏固強化治療易復發,故宜與其他化療聯合治療或交替維持治療。此外,據報道臨牀試用含砷中藥(或砷製劑)誘導細胞凋亡對M3 型誘導完全緩解率可達65%~98%。應用劑量爲每天10mg 加入5%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持續28~40 天,大多數患者在1 個月左右達CR。治療中少數患者有肝、腎功能損害,消化道症狀,皮疹以及手足麻木,皮膚色素沉着,顏面及下肢水腫和胸,腹水等,這些副反應程度一般較輕,爲可逆性,在停藥後能恢復。

(2)緩解後治療:緩解後急非淋白血病治療方法很不一致。近年來發現長期治療並不能明顯延長急非淋白血病患者無病生存期,因而趨向於緩解後早期強化治療,定期鞏固,無須長期維持。鞏固強化治療方法有:

①原誘導方案鞏固4~6 個療程。

②用的大劑量阿糖胞苷靜脈滴注,劑量爲3~5g,1 次/12h,共用6 次左右爲1 個療程,間隔6~8 周再用,共用6 個療程,應用此方案治療時補充水分,鹼化尿液,應用止吐劑(如昂丹司瓊、託烷司瓊,或格拉司瓊)預防劇烈嘔吐,並注意骨髓可能出現的抑制及神經中毒現象。大劑量阿糖胞苷在老年患者中要慎用。

③緩解後治療亦可採用與誘導緩解藥物無交叉耐藥的藥物組成聯合方案,幾組方案交替應用,常用的藥物有依託泊苷(VP16),米託蒽醌,吖啶類藥(AMSA)及阿柔比星(阿克拉黴素)等。總之,緩解後的治療在時間上宜早不宜遲,應於誘導緩解後即開始作強化治療,在劑量上宜大不宜小,因患者已取得緩解,骨髓內有較好的正常細胞克隆生長,較大劑量的化療副反應比誘導緩解時小,在藥物種類上,宜以多種藥物組成幾組方案,序貫應用,可使耐藥機率降低。

(3)難治和復發的ANLL 的治療:一般認爲,難治性ANLL 包括2 個或2 個以上誘導緩解治療不能達成CR 的ANLL, ANLL 復發可發爲早期復發和晚期復發。早期復發指首次CR 後1 年內復發的病例,而1 年以後復發的病例屬於晚期復發。難治性和復發的ANLL 的治療也分誘導緩解治療和緩解後治療2 個部分。

①誘導緩解治療:難治性和復發ANLL 的重新誘導緩解治療,目前主張大劑量強力聯合化療和骨髓移植(包括allo-BMT 和ABMT)等手段。

A.大劑量強力化療:大劑量阿糖胞苷(Ara-C)單一或與其他在首次誘導緩解治療中未應用過的藥物聯合治療仍是難治性和復發AML 緩解治療的最常用方法。早期資料報道,大劑量阿糖胞苷(Ara-C)單一治療,即阿糖胞苷(Ara-C)3g/m2,2 次/d,連用6 天,可使50%患者達CR。以後臨牀研究以大劑量阿糖胞苷(Ara-C)爲基礎的多種聯合化療方案,結果表明,對預後差的患者,應用大劑量阿糖胞苷(Ara-c)(3g/m2,2 次/d,連用4 天)+甲氨蝶呤(MTX)[12mg/(m2?d)用於第3~5天或更長時間],CR 率可達53%。

B.骨髓移植:在首次復發的ANLL 患者實施allo-BMT 效果較好,而在第2次緩解後進行則療效較差。ABMT 能使40%左右的難治性和復發ANLL 患者,包括一些對大劑量阿糖胞苷(Ara-C)耐藥的病例達CR,但緩解期短,複發率高。

②緩解後治療:第2 次緩解期通常爲數月,但目前已有10%~20%患者具有較長二次緩解期。有資料表明,緩解後應用小劑量阿糖胞苷(Ara-C)10mg/m2,2次/d,皮下注射,與對照組比較,本方案可使更多病例的2 次緩解期比首次緩解期長。

(4)造血因子在ANLL 中的應用:

①集落刺激因子:非格司亭(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莫拉司亭(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應用後可使粒系細胞提早恢復,有利於減少或控制感染,但是這類CSF 亦可刺激粒(或單核)系白血病細胞的增殖,因此對粒(或單核)系白血病,應用非格司亭(G-CSF)或莫拉司亭(GM-CSF)。後白血病細胞的變化,有正負兩方面的作用,正的作用是白血病細胞受CSF 刺激後進入細胞增殖週期,有利於化療藥物殺滅白血病細胞,負的作用是當白血病細胞增殖後,若對化療藥物不敏感則將是不利的。因此在無法瞭解藥物敏感性時,對粒(單核)系白血病,只宜在化療後骨髓明顯受抑制已不易找到白血病細胞,而呈粒細胞缺乏時,才應用非格司亭(G-CSF)或莫拉司亭(GM-CSF)。通常集落刺激因子是在化療結束24~48h 後應用,劑量爲150~200μg/(m2/d),直至白細胞恢復正常。

②其他造血生長因子:如IL-3.IL-6 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等都已進行臨牀Ⅲ期試驗,已經表明IL-3.IL-6 和TPO 均能升血小板,從而減少血小板輸注和化療中與出血相關的死亡率。尤其TPO 具有更大的臨牀應用價值。IL-3 尚有促進粒細胞增殖作用,但其效果不及莫拉司亭(GM-CSF)或非格司亭(G-CSF)。

(5)ANLL 中幾種特殊情況的治療:

①骨髓低增生型ANLL:這類病例是指骨髓內造血細胞成分比例的減少,只佔5%~40%,多見於50 歲以上老年人,往往是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或再障演變而來。骨髓細胞分類中往往原始細胞的比例不很高(40%以下),外周血白細胞計數不高,或偏低。這類病例的化學治療的效果很差,因此有作者主張以支持療法爲主,以延長其生存期。

②髓外白血病的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治療,前已述及。綠色瘤又稱髓母細胞瘤或粒細胞肉瘤,見於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多見於骨膜周圍及神經周圍區域,好發於面部骨骼及脊髓,面部眼眶後骨膜綠色瘤將眼球向外推出,脊髓綠色瘤常致浸潤部位橫斷面以下的脊髓神經功能受損,多見的症狀是下肢截癱,大小便滯留。有局部髓外白血病浸潤的治療在全身治療的基礎上局部加放射治療。

3.免疫治療 目前已用於ANLL 患者體內微小殘留病竈(MRD)的免疫治療手段有:①同種淋巴細胞輸注。②阿地白介素(白細胞介素-2;IL-2)。③單克隆抗體。④Linomide。

4.多藥耐受(MDR)逆轉的治療 大部分復發和難治性AML 與MDR 有關,MDR的機制與P-gp 的藥泵功能有關,抑制P-gp 藥泵功能藥物的開發已是目前的一大熱門課題。至今已嘗試於臨牀的這類藥物有環孢素、奎寧、他莫西芬(tamoxifen)、dexcerapamil、dexniguidipine、PSC833 和GF120198 等。在已完成臨牀Ⅰ/Ⅱ期試驗的藥物中,僅環孢素(CsA)能達到具有逆轉MDR 患者的P-gp 藥泵功能,以恢復穩定藥物的血漿濃度。並明顯延長柔紅黴素(DNR)和甲氨蝶呤(MTX)的清除。

5.骨髓移植 有條件者,應於取得第1 次完全緩解後進行異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可取得45%~60%的無病生存率。其療效與年齡成反比,>45 歲的患者大部分療效差。而自身骨髓移植(ABMT)適用範圍比前者廣,可用於<60 歲的AML 患者。一些研究結果表明ABMT 的療效與allo-BMT 的相似,而前者與治療相關的病死率僅3%~5%,遠低於allo-BMT 治療相關病死率25%~40%。

6.靶基因治療 目前已認識到AML 的發病與許多癌基因以及某些AML 的特異的融合基因有關,對這些基因及基因編碼蛋白的阻斷將從根本上治療AML。從某種角度上分析,維A 酸(ATRA)治療APL 是一個典型的基因靶治療,維A 酸(ATRA)可以使致APL 的融合蛋白PML/RARa 快速降解。其次,反寡核苷酸將在基因水平治療AML,已有報道在復發的AML 患者中,輸注P53 的反義寡核苷酸可使該靶基因表達下調。可以設想,隨着對AML 發病機制的深入認識,和更多特異的致AML基因的發現,今後AML 的基因靶治療將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併發症

主要有貧血、出血、感染等。

預後及預防

預後

AMLL 的臨牀表現及亞型的分類均與預後有關。涉及預後較差的因素有:老年>60 歲,先有MDS 階段的病例,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高>100×10E9/L,紅系見巨幼樣變,M6,M7,M5,M4 亞型,有髓外浸潤竈,CD13,CD14 及CD34 陽性者,HLA-DR 陽性等。此外併發嚴重感染、DIC、明顯貧血及血小板減少、肝脾淋巴結均見腫大等亦是不利的因素。

預防

1.危險因素

(1)電離輻射母親在懷孕期有X 線照射史者,孕前父親X 線照射次數增加者,兒童白血病的危險性增加。

(2)化學因素 苯致白血病作用已經肯定,抗腫瘤藥中烷化劑(如氮芥、苯丁酸氮芥環磷酰胺、白消安等)可引起繼發性白血病,特別在淋巴瘤或免疫系統缺陷的腫瘤中多見。乙雙嗎啉致白血病作用近年報道甚多,該藥是亞乙胺的衍生物,具有極強的致染色體畸變的作用。氯黴素、保泰松亦可能有致白血病作用。化學物質所致的白血病,多爲急非淋白血病。

(3)致癌病毒 由病毒引起的人類白血病僅見於成人T 細胞白血病(ATL):它是由人類T 淋巴細胞病毒-I(human T lymphocytotrophic virus-I,HTLV-I)所引起。該病毒是C 型RNA 反轉錄病毒,可通過性傳播、血液製品橫向傳播,也可由母親縱向傳給子代。。

(4)遺傳因素 同卵孿生子女中,1 人患了急性白血病,另1 人患白血病的機會比正常人高25%,而且所患的白血病爲同一類型。先天性疾病與白血病的關係也比較密切。如先天性愚型(Down 綜合徵)常易發生白血病,其急性白血病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20 倍。

(5)血液病 某些血液病最終可能發展爲急性白血病,如慢粒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纖維化、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6)其他:其他可導致白血病的因素有汽油、有機溶劑、殺蟲劑、染髮劑、砷劑、塗料等。

2.叄級預防

一級預防:①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合理膳食,適當體育鍛煉,增強機體抵抗力。②對放射性藥物、化學制劑(尤其是烷化劑)的應用要嚴格掌握其適應證及藥物劑量,避免濫用,同時或隨後給予相應的保護藥物,降低藥物性急性白血病的發生。③對長期在放射性環境中工作的人們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如穿防射線的隔離服,定期療養,補充多種維生素等。對有放射性的儀器或物品妥善保管及隔離,避免對周圍人的輻射。④孕婦在受孕過程中應避免電離輻射及不必要的藥物攝入。⑤提倡環境保護,減少自然資源(如水、大氣、土壤等)的污染。

二級預防:對高危人羣進行篩查,老年人應定期體檢,以期發現無症狀的白血病患者。對可疑病例給予必要的進一步檢查,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目前最常用的檢查有血常規、白細胞分類、血小板形態及骨髓穿刺、B 超等。

叄級預防:對已確診爲急性白血病的患者根據機體狀況、病情進展、各重要臟器功能給予系統的正規治療,控制病情,提高病人生活質量並延長生存期。

流行病學

1.地區分佈 白血病是世界範圍較多見的惡性腫瘤,屬於我國十大高發惡性腫瘤之一。我國白血病年發病率爲2.73/10 萬人口,標化率爲2.62/10 萬人口,與日本相似(2.4/10 萬~2.7/10 萬人口),明顯低於歐美6.4/10 萬~10.5/10 萬人口。歐美國家的亞裔移民白血病發病率也明顯低於白種人。我國各地區白血病發病率基本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少數地區白血病發病率與全國水平不一致。如河北開灤煤礦、湖北江漢油田的白血病發病率各達6.11/10 萬人口及7.40/10 萬人口,提示環境污染可能與白血病的發病相關。

2.性別、年齡分佈 各國男性白血病的發病均高於女性。男、女之比爲1~1.6∶1。1986 年我國男性發病率爲2.82/10 萬人口、女性爲2.45/10 萬人口,在老年期男性發病率明顯高於女性。白血病見於各年齡組,自嬰幼兒至高齡老年。我國防大學1986 年普查0~9 歲及60~69 歲年齡階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發病高峯。ALL 多見於兒童,<10 歲組中,ALL 佔70%,其次爲AML,<20 歲組以AML 較多見,ALL 略次之,20~40 歲組以AML 居首,CML 次之,>40 歲以AML 或CML 爲多見。

3.白血病的類型分佈 我國白血病的類型隨年代進展而有所變化,表現爲急性病例增多。北京協和醫院1921~1942 年慢性與急性白血病之比爲2.38∶1;1949~1955 年爲0.7∶1;1956~1958 年則爲0.33∶1。1986 年普查資料,1498例白血病中ANIL 佔57%,ALL27%,CML14%,CLL 僅佔2%,慢性白血病與急性之比爲0.24∶1,與非洲國家相似。西方國家慢性白血病發病率較高,尤其是CLL明顯多於亞洲國家。

特別提示

保健貼士: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合理膳食,適當體育鍛煉,增強機體抵抗力。對射性藥物、化學制劑(尤其是烷化劑)的應用要嚴格掌握其適應證及藥物劑量,避濫用,同時或隨後給予相應的保護藥物,降低藥物性急性白血病的發生。對長期放射性環境中工作的人們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如穿防射線的隔離服,定期療養,充多種維生素等。對有放射性的儀器或物品妥善保管及隔離,避免對周圍人的射。孕婦在受孕過程中應避免電離輻射及不必要的藥物攝入。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