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 2009年01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焦慮症(Anxiety)是以發作性或持續性情緒焦慮和緊張爲主要臨牀相的神經症。常伴有頭昏、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乾、尿頻、出汗、震顫和運動不安等明顯的軀體症狀,其緊張或驚恐的程度與現實情況不符。

焦慮症很常見,國外報告一般人口中發病率爲4%左右,佔精神科門診的6~27%。美國估計正常人羣中終身患病機率爲5%,國內發病率較低,平均爲7‰。戰時焦慮症佔戰時神經症的1%。常於青年期起病,男女之比爲2:3。

焦慮是預感到未來威脅,與懼怕不同,後者則是對客觀存在的某種特殊威脅的反應。正常人的焦慮是人們預期到某種危險或痛苦境遇即將發生時的一種適應反應或爲生物學的防禦現象,是一種複雜的綜合情緒。焦慮也可以是所有精神疾病的一種症狀。病理性焦慮是一種控制不住,沒有明確對象或內容的恐懼,其威脅與焦慮的程度很不相符。

病因病理病機

病因未明,不同學派有不同解釋。

一、遺傳因素:在焦慮症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緣親屬中同病率爲15%,遠高於正常居民;雙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爲2.5%,而單卵雙生子爲50%。有人認爲焦慮症是環境因素通過易感素質共同作用的結果,易感素質是由遺傳決定的。

二、病前性格特徵:自卑、自信心不足,膽小怕事,謹小慎微,對輕微挫折或身體不適容易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

三、精神因素:輕微的挫折和不滿等精神因素可爲誘發因素。

四、生物學因素:焦慮反應的生理學基礎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的普遍亢進,常有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過度釋放。軀體變化的表現形式決定於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經功能平衡的特徵。

關於發病機理也有不同說法,有的學者強調杏仁核和下丘腦等“情緒中樞和焦慮症的聯繫,邊緣系統和新皮質中苯二氮蘧受體的發現,提出焦慮症的”中樞說“;也有人根據β-腎上腺素能阻斷劑能有效地改善軀體的症狀、緩解焦慮,支持焦慮症的“周圍說”。心理分析學派認爲焦慮症是由於進度的內心衝突對自我威脅的結果。基於“學習理論”的學者認爲焦慮是一種習慣性行爲,由於致焦慮刺激和中性刺激間的條件性聯繫使條件刺激泛化,形成廣泛的焦慮。Lader提出:遺傳素質是本病的重要心理和生理基礎,一旦產生較強的焦慮反應,通過環境的強化或自我強化,形成焦慮症。

臨牀表現

可起病於任何年齡,以40歲以前發病爲多見。起病可急可緩,病前常有心理或軀體方面的誘因。

一、急性焦慮症,又稱驚恐發作(panic attack)。突然出現強烈恐懼,伴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爲主要表現。患者突然恐懼,猶如“大難臨頭”或“死亡將至”、“失去自控能力”的體驗,而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可伴有呼吸困難、心悸、胸痛或不適、眩暈、嘔吐,出汗,面色蒼白、顫動等。每次發作持續數小時,一月可數發,間歇期可無明顯症狀。

二、慢性焦慮症 又稱普遍性焦慮或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是一種自己不能控制的,沒有明確對象或內容的恐懼,覺到有某種實際不存在的威脅將至,而緊張不安、提心吊膽樣的痛苦體驗。還伴有顫動等運動性不安,胸部緊壓等局部不適感及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蒼白、出汗、尿頻、尿急等植物神經功能亢進症狀。

在慢性焦慮症的基礎上可有驚恐發作。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