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頂 2017年02月2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鶴頂:1.經外奇穴名;2.經穴別名;3.藥材名。

經外奇穴名·位於膝部·鶴頂

位於膝部

鶴頂爲經外奇穴名(hèdǐng EX-LE2)[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4.。出《鍼灸集成》[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4.。《外科大成》原名膝頂。在膝上部,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主膝痛,足脛無力,癱瘓,腳氣,膝關節炎,鶴膝風等。

拼音

hèdǐng

代號

EX-LE2

鶴頂穴的別名

膝頂(《外科大成》)。

出處

《醫學綱目》:鶴頂,在膝蓋骨尖上。

鶴頂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鶴頂穴在膝上部,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鶴頂在膝上部,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8.

鶴頂位於膝前區,髕底中點的上方凹陷中[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4.[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2.

鶴頂穴位於膝部,髕骨上緣正中凹陷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42.

經外奇穴——鶴頂的位置

經外奇穴——鶴頂的位置

鶴頂穴的位置

經外奇穴——鶴頂的位置

鶴頂穴取穴方法

患者屈膝取穴。

屈膝,於髕骨上緣中點上方之凹陷處取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2.

鶴頂穴穴位解剖

鶴頂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股四頭肌腱。分佈有股前皮神經和膝關節的動、靜脈網。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股四頭肌腱[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8.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股神經前皮支分佈,深層有股神經肌支和膝關節動脈網分佈[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8.

鶴頂的功效與作用

鶴頂有鶴頂通利關節的作用。

鶴頂穴主治病症

鶴頂穴主膝痛,足脛無力,癱瘓,腳氣,膝關節炎,鶴膝風等。

鶴頂穴主治膝痛、足脛無力、癱瘓[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8.

鶴頂穴主治膝痛、足脛無力、下肢癱瘓、腳氣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4.

鶴頂穴主治下肢癱瘓,鶴膝風,腳氣,膝關節炎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42.

鶴頂穴主治膝痛,鶴膝風;足脛無力,癱瘓[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2.

鶴頂穴的配伍

鶴頂配內膝眼、犢鼻、三陰交,治鶴膝風[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2.

鶴頂配內膝眼、犢鼻、陰陵泉、陽陵泉,治膝關節炎[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2.

鶴頂配梁丘、血海、足三裏、陽陵泉,治膝部腫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2.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0.8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4.[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2.,局部有酸脹感[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2.

直刺1~1.5寸[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8.

向上直刺1~1.5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42.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4.[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8.[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2.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42.

文獻摘要

《醫學綱目》:兩足癱瘓,兩腿無力。

《鍼灸集成》:鶴頂,主兩足癱瘓無力。灸七壯。

《外科大成》:膝頂穴,治鶴膝風、腳氣,此祕法也,諸書不載。鶴膝風,兩膝內外皆腫,寒熱間作,痛如虎咬,股漸細而膝愈大是也。……灸膝眼穴二七壯。甚者見青筋,痛引足心,灸三陰交穴二七壯,待膝伸直爲止。再甚者,則於膝頂上灸七壯,乃祕穴也。

位於頭頂

鶴頂爲經外奇穴名。出《鍼灸雜誌》(第一卷)[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4.、《考正穴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42.

鶴頂穴的定位

鶴頂位於頭頂正中線上,入前髮際3.5寸處[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4.

鶴頂穴在頭頂,自鼻尖直上入髮際3.5寸,與督脈前頂穴同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42.

鶴頂穴主治病症

主治療瘡[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4.[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42.

刺灸法

一般灸3~5壯[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4.

沿皮刺0.3-0.5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42.

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42.

經穴別名·鶴頂

鶴頂爲經穴別名,即梁丘[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4.。見《針方六集》。

[穴位基礎信息表]梁丘|Liangqiu|Liangchiu|Beam Mound|ST34|34|E34||M34|S34|St34

梁丘爲經穴名(Liángqīu ST34)[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9.。出《鍼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9.。梁丘是足陽明胃經的郄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9.。梁指堰堤,丘即土丘,此將髀骨喻爲堰堤,膝上隆起肌肉比作土丘,穴在這堰堤上邊的小丘之中,故名梁丘[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9.。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痙攣,急性胃痛,腸鳴泄瀉,腹瀉,膝關節腫痛,伸屈不利,乳癰,乳腺炎,膝腳腰疼痛,冷痹不仁,鶴膝風,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膝脛痹痛,下肢不遂,膝腫痛,不可屈伸,痛經,風溼性關節炎,髕上滑囊炎,髕骨軟化症,膝關節病變等。臨牀多用梁丘穴治療因胃腸功能障礙而導致的疼痛性疾病。

梁丘穴的別名

跨骨(《中華鍼灸學》),鶴頂[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出處

《鍼灸甲乙經》:梁丘,足陽明郄,在膝上二寸。

特異性

梁丘是足陽明經胃經的郄穴。

穴名解

梁指堰堤,丘即土丘,此將髀骨喻爲堰堤,膝上隆起肌肉比作土丘,穴在這堰堤上邊的小丘之中,故名梁丘[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9.

梁,有屋樑、車梁之義。丘,丘陵,陵起爲丘。本穴在膝上筋肉隙中,陰市下1寸許,兩筋間,屈膝取之。骨亙如梁,筋猶小丘,穴在髕上,因名“梁丘”。[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所屬部位

大腿[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梁丘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屈膝,梁丘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足陽明胃經的郄穴[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5.

梁丘位於股前區,髕底上2寸,股外側肌與股直肌肌腱之間,正坐屈膝取穴或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9.

梁丘位於大腿前外側,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距髕底外側端2寸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58.

另說梁丘在膝上三寸(《備急千金要方》);在膝蓋骨上盡處陷中(《循經考穴編》廣注)[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58.

梁丘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梁丘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梁丘穴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肌肉)

梁丘穴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鶴頂穴的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膝髕上外緣上2寸凹陷處,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之連線上取穴。

梁丘位於股前區,髕底上2寸,股外側肌與股直肌肌腱之間。正坐屈膝取穴或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9.

正坐屈膝或仰臥位,在膝蓋外上緣直上2寸處取穴;或令大腿肌肉繃緊,顯現股直肌肌腱與股外側肌,於兩肌之間,陰市下1寸處取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1-182.

鶴頂穴穴位解剖

梁丘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股外側肌。血管、神經分佈同陰市(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爲股前皮神經及股外側皮神經分佈處。)。皮膚由股外側皮神經和股神經前皮支雙重分佈。(參看陰市穴)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股直肌腱與股外側肌之間→股中間肌的外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9.

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股外側肌[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5.

穴區神經、血管

同伏兔穴[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5.

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外側皮神經,並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通過[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58.

梁丘穴的功效與作用

梁丘有調胃降逆、祛風化溼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9.

梁丘有理氣和胃,通經活絡的作用。

梁丘穴是足陽明胃經之郄穴,是本經氣血深聚的部位,有疏肝和胃、通經活絡作用,善治急性胃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1-182.[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足陽明經筋結於膝,膝關節爲下肢運動之樞紐,故本穴可治膝痛和下肢不遂[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1-182.

乳癰多由胃經積熱,鬱於乳房所致,陽明經脈經過乳房,郄穴又爲經脈氣血深聚之部位,故本穴有通經止痛之功,並能降胃火、散結滯,而善治乳癰[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1-182.

梁丘近於膝關節,故治膝關節痛,使之屈伸[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梁丘與足三裏都是治療胃病的常用穴,梁丘穴擅長治療胃酸過多,足三里長於治療胃酸缺乏[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1-182.

“陰經郄穴多治血,陽經郄穴多治痛”,所以臨牀多用梁丘穴治療因胃腸功能障礙而導致的疼痛性疾病[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1-182.

鶴頂穴主治病證

梁丘穴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痙攣,急性胃痛,腸鳴泄瀉,腹瀉,膝關節腫痛,伸屈不利,乳癰,乳腺炎,膝腳腰疼痛,冷痹不仁,鶴膝風,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膝脛痹痛,下肢不遂,膝腫痛,不可屈伸,痛經,風溼性關節炎,髕上滑囊炎,髕骨軟化症,膝關節病變等。

梁丘穴主治胃痛、膝關節腫痛、伸屈不利、乳癰[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5.

梁丘主治脾胃、股膝等疾患:如胃脘疼痛、腸鳴泄瀉、膝腳腰疼痛、冷痹不仁、鶴膝風、乳癰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9.

現又多用梁丘治療急性胃炎、乳腺炎、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9.

梁丘主治膝脛痹痛,鶴膝風,胃痛,乳癰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58.

梁丘穴主治急性胃痛,腹瀉;乳癰,下肢不遂,膝腫痛,不可屈伸,冷痹不仁[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1-182.

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胃炎,腹泄;

婦產科系統疾病:乳腺炎,痛經;

運動系統疾病:風溼性關節炎,髕上滑囊炎,髕骨軟化症,膝關節病變。

刺灸法

刺法

直刺1~1.5寸[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5.[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1-182.,局部有酸脹感[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1-182.,擴散至膝關節[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1-182.

一般直刺0.8~1.2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9.

直刺0.5~1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58.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擴散至膝關節。

注意:不能刺激過強,以免損傷肌肉、筋膜。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9.[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5.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58.

艾炷灸或溫鍼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鶴頂穴的配伍

梁丘配曲泉、膝陽關,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筋攣,膝關節不得屈伸。

梁丘配中脘、內關、足三裏,治急性胃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1-182.

梁丘配犢鼻、陽陵泉、膝陽關、陰陵泉,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膝關節痛。

梁丘配犢鼻、陽陵泉、膝陽關,治膝關節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1-182.

梁丘配中脘、內關、公孫,治胃潰瘍[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1-182.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大驚,乳痛,梁丘主之。脛苕苕痹,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梁丘主之。

《鍼灸大成》:主膝腳腰痛,冷痹不仁,跪難屈伸,足寒,大驚,乳腫痛。

《太平聖惠方》:冷痹膝痛。

研究進展

治療急性胃痛

有報道以梁丘爲主穴,病邪犯胃加內關、公孫,肝氣鬱結加太沖,胃熱盛加內庭,治療急性胃痛。對急性胃脘痛患者針刺梁丘觀察胃電圖的表現,發現針刺梁丘後,可使治療前較低的胃電波波幅升高(P<0.01),甚至有恢復到正常胃電波的趨向。針刺梁丘對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梁丘配胃俞、針刺得氣後,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留針25分鐘,留針期間間隔捻轉,經治73例,鎮痛起效時間快,平均7~分鐘,疼痛減輕或消失約12~15分鐘。

治療急性腹瀉

取左側梁丘,將艾絨做成麥粒大小的艾炷,直接置於腧穴上,每壯灸至患者感覺發熱時拿掉,每次7~9壯,每日1次,可治療急性腹瀉。

對胃電波有調整作用

隨着臨牀症狀的好轉,低下的胃電波幅也逐漸正常,部分患者針前胃電波高於正常人,針後胃電波也下降。

藥材名·鶴頂

鶴頂系白朮根莖主軸向上延伸的部分,狀如鶴頂。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