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 2013年11月22日修訂版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又稱色素膜-腦膜炎綜合徵、色素膜-腦膜腦炎、瀰漫性色素膜炎綜合徵,是一種有特異性全身症狀的急性瀰漫性色素膜炎。其特徵爲:①突發性色素膜炎;②眉毛及毛髮變白、禿髮及白癜風等皮膚損害;③頭痛、頭暈、噁心等神經系統表現;④耳鳴、耳聾及眩暈等內耳症狀。

Vogt(1906)和小柳(1941)先後報道一種伴有視網膜脫離的雙眼滲出性葡萄膜炎(色素膜炎),發病前有腦膜刺激症狀,根據臨牀觀察,兩者有相似之處,故稱爲伏格特-小柳-原田(Vogt-Koyanagi-Harada)綜合徵。

在國際文獻中,伏格特-小柳-原田病和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基本可以互換使用。伏格特-小柳-原田病包括3種疾病,即小柳病、原田病和伏格特-小柳-原田病。所謂小柳病是指僅出現眼前段的炎症,實際上此種類型並不存在,到目前爲止尚未發現僅表現爲前葡萄膜炎的患者;所謂原田病是指患者僅出現眼後段病變,如脈絡膜炎、脈絡膜視網膜炎、視盤炎等,並且易於引起滲出性視網膜脫離,不出現前葡萄膜炎或僅有輕微的前葡萄膜炎;所謂伏格特-小柳-原田病是指既出現上述脈絡膜炎、脈絡膜視網膜炎的眼後段病變,又出現前葡萄膜炎的眼前段改變。實際上原田病和伏格特-小柳-原田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在疾病早期典型地表現爲所謂原田病的表現。如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炎症即逐漸消退,不出現前葡萄膜炎。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正確,即可出現前葡萄膜炎。

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好發於青壯年,黃種人多見,發病率與性別無明顯關係,但男性稍多。病因目前尚無定論,文獻報道有內分泌學說、病毒學說和免疫學說等三種學說。

小柳-原田綜合徵的病理改變特徵是瀰漫性的中、小血管炎性改變爲主,引起一系列的腦膜、腦實質及腦脊神經根的損害,而血管損害又以瀰漫性小血管損害爲主。可見軟腦膜、蛛網膜、腦實質、腦神經及蛛網膜下隙小血管周圍有單核細胞浸潤,還可見到局部腦組織水腫、缺血性改變及膠質細胞增生等。

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全病程常持續數月至1年後可自然緩解,但少數患者容易反覆再發,病程可達數年或數十年之久。本病有眼葡萄膜炎、視網膜出血和剝離、白癜風、禿頭、白毛症(頭髮、眉毛、睫毛變灰白)和神經系統損害。可先後出現。可導致青光眼、白內障、視神經炎、嚴重者可失明,部分患者出現耳聾及前庭性平衡障礙,少數可表現柯薩柯夫綜合徵。

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早期應與各種原因的頭痛和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相鑑別。全病程一般6個月~1年,可自然緩解,但少數患者容易反覆再發,病程可達數年或數十年之久。尚無較好預防措施,應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在緩解期,激素維持量要服用數月,可改善預後。停藥前應注射ACTH以免復發。眼部治療,保持視力的關鍵是維持瞳孔擴大至炎症消失。

疾病名稱

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

英文名稱

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

別名

Vogt-小柳原田綜合症;葡萄膜腦膜腦炎綜合徵;神經-全葡萄膜炎綜合徵;特發性葡萄膜大腦炎;uveoencephalitis綜合徵;uveomeningo-encephalitis;Vogt-Koyanagi-Harada綜合徵;Vogt-小柳-原田綜合徵;葡萄膜大腦炎綜合徵;色素膜腦膜腦炎;小柳-原田綜合症;眼-腦-耳-皮綜合徵;Vogt-小柳原田綜合徵;伏格特-小柳-原田三氏綜合徵;瀰漫性色素膜炎綜合徵;色素膜-腦膜腦炎;色素膜-腦膜炎綜合徵

ICD號:H57.8

分類

風溼科 > 其他系統疾病引致的關節病

ICD號:G99.8*

分類

神經內科 > 免疫相關血管炎神經損害

病因

病因目前尚無定論,文獻報道有內分泌學說、病毒學說和免疫學說等三種學說。

發病機制

內分泌學說

內分泌學說主張者認爲病變範圍包括腦下垂體、卵巢、甲狀腺及腎上腺等。

病毒學說

病毒學說認爲某種病毒作爲誘因而觸發易感機體,Takabashi曾將原田病患者的玻璃體抽出注入兔腦池中,誘發視神經炎、葡萄膜炎。另有學者推測葡萄膜色素細胞變形是由“親色素細胞病毒”引起的。日本學者濱田、田上通過觀察患者的末梢血中淋巴細胞的動態發現淋巴細胞增高,白細胞核形左移及色素細胞與淋巴細胞的關係。

免疫學說

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可能是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共同作用而致病。

細胞免疫造成組織損傷

這種損傷是由淋巴細胞介導的。實驗證實,本病病人的淋巴細胞受黑色素細胞表面抗原致敏,致敏的淋巴細胞是把黑色素作爲靶細胞來進行攻擊的。也就是說,黑色素細胞既是免疫反應的抗原,也是受致敏淋巴細胞攻擊而遭受破壞的靶細胞。現已從病人體內檢出針對色素膜各種成分的抗體,其中最重要的抗體是針對黑色素細胞表面抗原抗體。該抗體是通過抗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機制來破壞黑色素細胞,說明它是通過體液免疫而引起的自身免疫。

杉浦清治認爲,本病是一種黑色素細胞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誘發這種自身免疫的抗原位於黑色素細胞表面。在正常人,由於抗體免疫監視系統起作用,所以免疫活性細胞不發生對自身黑色素細胞的免疫攻擊作用,此種狀態稱爲免疫耐受性。而患本病時,可能由於以下兩種因素終止了這種對自身黑色素細胞的免疫耐受性:①免疫監視系統功能原發性障礙;②黑色素細胞發生了某種變化,使細胞表面的抗原性受到修飾。

免疫遺傳學在致病中的作用

現已知許多自身免疫病與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密切相關。杉浦清治檢測了一組病人的HLA-A、B、D位點抗原,結果HLA-BW54抗原的頻率爲45.2%,對照組爲13.2%;LD-Wa抗原爲66.7%,對照組爲16%;HLA-BW54的相對危險率爲4.9,LD-Wa爲10.5,即攜帶這兩種抗原的發病率分別是不攜帶者的4.9倍和10.5倍。HLA-BW54、LD-Wa分別爲HLA-B、D位點抗原,白人中無這兩種抗原,因而被認爲是遠東地區人所特有的抗原。本病多見於日本和東方人,而少見於歐美白人,這也說明本病與免疫遺傳學密切相關。Ohno也證實本病病人DR4及MT3的相對危險率分別較對照增加15.2倍和74.5倍。本病與其他自身免疫病一樣,也是與HLA-D(DR)位點抗原(MT3)有密切相關作用的。經檢測D(DR)位點抗原的所有病例,其MT3均爲陽性,從而表明本病與免疫遺傳學因素極爲相關。DR4及MT3也是日本人和遠東人所特有的抗原。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與HLA的相關作用見。

病理改變

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的病理改變特徵是瀰漫性的中、小血管炎性改變爲主,引起一系列的腦膜、腦實質及腦脊神經根的損害,而血管損害又以瀰漫性小血管損害爲主。可見軟腦膜、蛛網膜、腦實質、腦神經及蛛網膜下隙小血管周圍有單核細胞浸潤,還可見到局部腦組織水腫、缺血性改變及膠質細胞增生等。

本病典型的病理改變是脈絡膜組織學所見:病變是由淋巴細胞、漿細胞包繞上皮樣細胞和多核鉅細胞而形成的結節性肉芽腫病變,中心無壞死竈。上皮樣細胞是具有清楚細胞質的大型細胞,內含較多的細胞器、溶酶體和吞噬體。在吞噬體內可見有黑色素顆粒。可見有向脈絡膜面內突出的達-富(Delen-Fuchs)結節,該種結節是由變性的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和上皮樣細胞組成的。虹膜睫狀體的病理改變在本質上與脈絡膜改變相同,系由上皮樣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等構成的病竈,有時可見有淋巴細胞的有絲分裂徵象,但在虹膜內上皮樣細胞形成不及脈絡膜內明顯。

角膜環上皮黑色素細胞及黑色素顆粒減少,而郎漢細胞增多。正常郎漢細胞僅見於淺層,而本病在基底層也能看到。

皮膚的病理改變與角膜環上皮改變相同,即黑色素細胞及黑色素顆粒減少,郎漢細胞增加,這種細胞也見於基底層。在表皮內可見有少量的淋巴細胞及輕度炎性細胞浸潤。真皮內一般無黑色素細胞,但在臀部“蒙古斑”所在處可以見到被認爲是由母斑衍生而來的黑色素細胞,並有黑色素細胞同淋巴細胞連接融合現象,這與色素膜中所見完全相同。真皮內細胞浸潤很輕,無上皮樣細胞形成,偶爾也可見有淋巴細胞浸潤伴有上皮樣細胞。真皮內除有郎漢細胞外,尚有與桿狀顆粒細胞完全相同的細胞,該種細胞具有活躍的遊走性和吞噬功能。

根據觀察到的黑色素細胞特徵,可將其分爲淺表型和深部型。色素膜、腦膜、內耳和真皮內的黑色素細胞屬於深部型,而角膜環上皮、表皮內的黑色素細胞屬於淺表型。兩型黑色素細胞的特徵有明顯差異,即深部型黑色素細胞失去合成黑色素的功能,在電鏡下可見此型細胞的細胞壁薄,基底膜不完整;相反,淺表型黑色素細胞具有活躍的黑色素合成功能,細胞膜無深部型基底膜特徵。

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的臨牀表現

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好發於青壯年,男性稍多。發病率與性別無明顯關係,但黃種人多見,全病程常持續數月至1年後可自然緩解,但少數患者容易反覆再發,病程可達數年或數十年之久。本病有眼葡萄膜炎、視網膜出血和剝離、白癜風、禿頭、白毛症(頭髮、眉毛、睫毛變灰白)和神經系統損害。可先後出現。臨牀一般分爲三期:

前驅期

又稱腦炎與腦膜炎期。常突然發病,多數有感冒症狀、全身不適、發熱、頭痛、頭暈,常伴有腦膜刺激徵、嗜睡、耳鳴、聽力障礙及意識障礙,偶可見偏癱、失語、腦神經癱瘓。約有50%的患者出現耳鳴和聽力減退,常爲一過性,少數可有嚴重耳聾。Vogt-小柳綜合徵,大約50%患者在起病期有腦膜刺激徵,而原田綜合徵患者約有90%有腦膜刺激徵症狀。此期常持續數月後逐漸緩解。

眼病期

繼前驅期症狀之後,常雙眼同時或先後發病,呈突發性色素膜炎。約70%的病人主訴雙眼視力急劇下降,約30%的病人先出現一側眼視力下降,而另一側眼也相繼發生視力下降,兩眼視力障礙相隔爲1~3天,長者可相隔10天。如果進行眼底檢查,則可發現無自覺症狀的一側眼也已發生病變。原田型以滲出性脈絡膜炎爲主,多合併有廣泛性視網膜剝離,前色素膜炎不顯著,故不合並白內障和青光眼,眼後部炎症經較長時間可以消退,脈絡膜雖萎縮但仍可保持相當好的視力。病程早期,色素膜炎通常發生於眼球后極附近,乳頭常發紅、腫脹,在病變附近的視網膜或黃斑部附近,可發生侷限性視網膜剝離,眼底熒光造影顯示有相當於這種病變的熒光漏出斑。隨着病情發展,視網膜下滲出液也逐漸融合擴大,滲出液逐漸增多,可引起繼發性嚴重視網膜剝離。炎症很快即可波及前眼部,可引起前房微塵樣沉着。炎症周圍腫脹明顯,角膜後部有羊毛脂樣沉着物,在瞳孔邊緣和虹膜內可形成小結節。伏格特-小柳型者前後色素膜均有炎症,但以前色素膜虹膜睫狀體炎爲主,可繼發青光眼和白內障,最後,多導致眼球萎縮而失明,表現爲視力減退;睫狀體充血,角膜後沉澱,房水中有浮游細胞,虹膜充血、變色,可見新生血管、出血,虹膜萎縮,虹膜後粘連,瞳孔對光反應遲鈍、縮小、閉鎖,繼發性白內障、玻璃體渾濁等;視乳頭水腫、充血;視網膜水腫、出血,脈絡膜也有滲出物,視網膜剝離(部分可自行恢復)。此期常合併腦膜和內耳症狀,早期約15%的病人觸摩頭髮有粗糙音響,並有頭髮感覺過敏。

恢復期

起病兩個月後,色素膜炎開始消退,視網膜下滲出液吸收,視網膜周圍出現小白斑,眼底色素萎縮、沉積,可出現繼發性青光眼,眼球萎縮。在此期可出現眼的色素脫失,最早發生於角膜環,並常在起病一個月內發生,尤其容易發生於角膜環上部。在起病2~3個月後,眼底因色素脫失可變爲橘紅色,常呈晚霞樣眼底。嚴重者在發病1~2周陸續出現各種併發症,如繼發性青光眼、白內障、視神經炎、耳聾及前庭性平衡障礙,嚴重者可失明,少數可表現柯薩柯夫(Korsakoff)綜合徵。數月後可出現如禿髮、發灰變和皮膚白斑等皮膚症狀。

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的併發症

眼病期多合併有廣泛性視網膜剝離,膜周圍出現小白斑,眼底色素萎縮、沉積,還可出現繼發性青光眼、白內障、視神經炎、眼球萎縮。腦神經麻痹。部分患者出現耳聾及前庭性平衡障礙,少數可表現柯薩柯夫綜合徵。皮膚可併發白癜風。

實驗室檢查

腰椎穿刺

腰椎穿刺和腦脊液檢查是一項有用的輔助性實驗室檢查,但在臨牀應用上並不廣泛。這是因爲在大多數患者中,根據病史、臨牀檢查和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等即可明確診斷。患者的腦脊液改變主要表現爲淋巴細胞增多。在炎症發生後1周內,約80%的患者出現腦脊液淋巴細胞增多,1~3周則有97%的患者出現此種改變。腦脊液淋巴細胞增多一般於8周內消失。炎症復發時,一般不再出現腦脊液淋巴細胞增多,因此對慢性遷延不愈的葡萄膜炎患者和複發性葡萄膜炎患者進行此項檢查已沒有診斷價值。

免疫學檢查

伏格特-小柳-原田病可引起多種免疫學異常,如血清中抗葡萄膜、抗感光細胞外段、抗視網膜S抗原、抗Müller細胞等的抗體。患者血清IgD水平、γ-干擾素水平也有升高。但這些改變都不具有特異性,因此在確定診斷方面意義不大。對患者進行HLA抗原分型檢查發現HLA-DR4、HLA-DRw53抗原陽性,對診斷有所幫助。

其他輔助檢查

腦電圖

可顯示腦實質受累的改變,可呈瀰漫性異常。

聽力檢查

在發病後3個月內進行聽力檢查,約有80%的病人有感覺性耳聾,一般爲對高音域聽覺障礙,顯示爲高頻音漸增或高頻音驟降時聽力下降。主訴耳鳴者有時可合併外周性前庭功能失調。

放射學檢查

CT如發現脈絡膜增厚、嚴重視網膜脫離、玻璃體渾濁等,對本病診斷有幫助,但不能區分鞏膜和脈絡膜的炎症。核磁共振(MRI)則能將鞏膜炎和脈絡膜炎區分開,是診斷本病有價值的檢查。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對診斷伏格特-小柳-原田病有重要價值,在疾病的不同時期,造影的改變可有很大不同。

(1)葡萄膜炎急性期的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改變:在葡萄膜炎發生一段時間內,通常稱爲炎症的急性期(實際上包括了後葡萄膜炎期和前葡萄膜受累期),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主要表現爲視網膜色素上皮水平的多發性點狀強熒光,這些熒光點逐漸擴大,並致使熒光素進入視網膜下液和視網膜色素上皮下液。強熒光點位於脈絡膜炎症部位,染料來自脈絡膜毛細血管,並進入視網膜下間隙,勾畫出多竈性視網膜神經上皮脫離的輪廓。葡萄膜炎期的另外一個特徵是出現放射狀的脈絡膜熒光暗帶和亮帶,此是由腫脹的脈絡膜皺褶所致;此外視盤滲漏也是常見的改變,偶爾見到黃斑水腫、局竈性視網膜血管擴張和滲漏。

(2)前葡萄膜炎復發期的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改變:在前葡萄膜炎復發期,眼後段的炎症一般呈慢性炎症和輕度的炎症,炎症性滲出多可被吸收,此時典型的造影改變爲蟲蝕樣熒光外觀和窗樣缺損,瀰漫性視網膜色素上皮損害者則出現椒鹽樣強或弱的熒光改變(圖1)。此外還可看到點狀染色、視盤強熒光、出血遮蔽熒光、黃斑水腫所致的花瓣狀強熒光,偶爾見到色素上皮脫離所致的侷限性強熒光。

吲哚青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

伏格特-小柳-原田病的吲哚青綠血管造影改變隨病程不同有很大改變。

(1)葡萄膜炎急性期:在葡萄膜炎急性期(後葡萄膜炎期和前葡萄膜受累期)吲哚青綠眼底血管造影的改變有弱熒光黑斑、局竈性強熒光脈絡膜血管改變和視盤染色。

①弱熒光黑斑:此綜合徵可以出現3種類型的弱熒光黑斑:A.在造影早期出現的片狀弱熒光暗區,其邊緣較模糊,隨造影時間延長,弱熒光黑斑逐漸變淺或消失,並出現節段性脈絡膜血管擴張、熒光節段性增強;B.晚期出現融合的弱熒光區,表現爲多個類圓形弱熒光區或不規則的弱熒光區,可大致勾畫出神經上皮脫離的邊界;C.散佈於整個眼底的多發性弱熒光斑,此種弱熒光黑斑在造影早期即可出現,大小相對一致,一些弱熒光黑斑相互融合成大的弱熒光區,但熒光可強弱不等,一些部位可見局竈性的強熒光。

②局竈性強熒光:此種局竈性強熒光一般在造影數分鐘後或造影中期出現,位於弱熒光區邊緣或弱熒光區之間,代表了活動性脈絡膜炎症區域。

③脈絡膜血管改變:脈絡膜血管改變主要包括血管節段性擴張(圖2)、血管壁染色及滲漏;渦靜脈也可受累,表現爲擴張及邊緣模糊,這些改變在造影數分鐘內最爲明顯。

④視盤染色:此種染色主要見於有視盤明顯受累的患者,強度一般低於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視盤染色,染色也沒那麼均勻,並且視盤整體上呈弱熒光。

⑤其他改變:視網膜脫離時可見視網膜血管在脫離區與非脫離區不在同一水平,脫離區的脈絡膜血管模糊,邊界不清。

(2)葡萄膜炎慢性期和復發期(前葡萄膜炎復發期)的改變:總體而言在前葡萄膜炎復發期,吲哚青綠血管造影改變沒有急性期改變那麼典型,在有脈絡膜活動性炎症時,仍可見到弱熒光斑、局竈性強熒光和前述的脈絡膜血管改變。

超聲波檢查

儘管伏格特-小柳-原田病的診斷多是基於臨牀檢查和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的結果,但患者往往有虹膜後粘連,瞳孔難以擴大。此外,有些患者可有明顯的晶狀體混濁,這些均可影響眼底的可見性。對這些患者,超聲波檢查爲診斷提供了重要的證據。最近Foster等詳細描述了此綜合徵的眼部超聲改變,這些包括:①瀰漫性後極部脈絡膜低至中度反射性增厚;②滲出性視網膜脫離侷限於後極部或下方;③一定程度的玻璃體混濁,不伴有玻璃體的後脫離;④後部鞏膜或表層鞏膜增厚。

伏格特-小柳-原田病的超聲改變應與其他疾病所致的改變相鑑別:①後部鞏膜炎(見鑒別診斷);②良性反應性淋巴樣增生,此種疾病可出現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瀰漫性淋巴細胞浸潤,引起前葡萄膜炎、滲出性視網膜脫離以及視網膜色素上皮變化,但90%的患者爲單側受累,並且炎症還可延伸至球后組織,超聲波檢查發現低反射性脈絡膜增厚;③瀰漫性脈絡膜惡性淋巴瘤和其他腫瘤,此病少見,超聲波檢查結果類似於此綜合徵的改變,出現低反射性脈絡膜增厚。但是大多數患者爲單眼受累。在淋巴瘤或白血病受累眼,少至1~2mm的脈絡膜增厚也可被超聲波檢查所發現。但Kincaid等則認爲此綜合徵與腫瘤的脈絡膜浸潤在超聲波檢查方面有時很難鑑別。

眼電生理檢查

眼電圖(EOG)和視網膜電流圖(ERG)方面的檢查在伏格特-小柳-原田病診斷中無特異性,但對於屈光介質混濁者或進行隨訪觀察可能有一定的意義。在前驅期和葡萄膜炎期EOG振幅降低,在慢性期,EOG振幅逐漸恢復。隨着病程延長,患者L/D之比明顯下降,在小於1.8者,在5年以下組爲6.9%,5~10年組爲26%,在10年以上組爲87%。在炎症活動期眼靜息電位的反應仍正常,在慢性期當視網膜色素上皮脫色素時,視網膜色素上皮對滲透壓改變的敏感性降低。有人發現ERG在發病期表現爲a、b波振幅降低,並可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在慢性期和慢性復發期則逐漸恢復。病程越長,ERG改變者所佔比例也越高,病程在5年以下者,55%顯示暗適應ERG的b波振幅降低,在10年以上的患者中,均顯示b波降低。閃光ERG振幅小於40μV在5年以下的患者中爲9.7%,在10年以上者中佔60%。暗適應ERG b波反映的是視杆細胞的功能,而閃光ERG則是反映視錐細胞的功能,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伏格特-小柳-原田病對視杆細胞的損害要大於對視錐細胞的損害。

超聲生物顯微鏡檢查

超聲生物顯微鏡(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是近年來出現的用於眼前段組織結構和疾病檢查的一種超聲檢查方法。它不但對虹膜病變有較好的評價作用,還對用一般方法不易被觀察到的睫狀體及附近結構改變進行準確的評價。伏格特-小柳-原田病在早期雖然主要累及脈絡膜,但虹膜睫狀體也往往受累,表現爲虹膜前、後粘連,後房纖維素性滲出,有時後房纖維素性滲出物可將後房分隔成數個後房(圖3)。睫狀體水腫、增厚,附近可見炎性滲出物,在個別患者尚可觀察到睫狀體的脫離,此種脫離有時可延伸至周邊部,引起脈絡膜脫離。

診斷

根據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的臨牀表現如發熱、頭痛、嘔吐、頸項強直,以後漸出現眼部症狀、耳鳴、聽力減退、發眉變白、白癜風、斑禿等一系列典型症狀,結合腰穿CSF檢查、EEG及MRI檢查,診斷一般不困難。

目前公認的診斷標準如下:

1.無眼睛外傷或手術史。

2.以下任何3項表現:(1)雙側虹膜睫狀體炎;(2)後色素膜炎,包括滲出性視網膜脫離、視盤充血或水腫、黃斑水腫、晚霞樣眼底(視網膜色素脫失);(3)神經性耳鳴,頸強直,腦神經或中樞神經症狀,或腦脊液淋巴細胞增多;(4)皮膚髮現,如脫髮、白髮症或白斑。

鑑別診斷

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首先需與交感性眼炎區別,後者有眼外傷史,且其臨牀表現亦與前者不同。皮膚白癜風要與原發性白癜風鑑別,後者無眼和神經系統等異常。本病與白塞病鑑別時,除參考眼以外的皮膚、黏膜表現外,還可藉助於血管造影和皮膚針刺試驗,不難鑑別。

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的治療

全身治療

治療的關鍵是病程早期應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抑制滲出物機化,終止淋巴細胞進一步致敏,尤其重要的是抑制致敏的淋巴細胞分裂增殖。可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靜滴,如甲潑尼龍(甲基潑尼松龍)每天200~240mg,同時並用甘露醇每天250~500ml。甲潑尼龍需每兩天減量10~20mg,到每天用量爲5~10mg時停藥,同時要立即應用ACTH,每天25U,每隔3天肌注1次。經此方案治療後,血中皮質醇水平可很快恢復,此時可根據臨牀症狀的輕重,酌情改爲口服潑尼松。除靜脈滴注療法外,也可採用口服給藥法,開始用潑尼松每天60~80mg(或每天1mg/kg),分3次口服,取得充分療效後,再慎重減量,減量速度因人而異。國外報道激素用藥時間平均6個月(2個月至4年)。減藥速度過快易引起復發。

無論靜脈給藥或口服給藥,開始激素的用量都不能過小,因開始用量過小可引起病變遷延難愈。經糖皮質激素治療不能獲得滿意療效時,可用免疫療法。此時採用免疫抑制劑還是採用免疫增強劑,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這是因爲作用於輔助性T細胞(TH細胞),還是作用於其他T細胞亞羣,其療效完全不同。應用免疫療法時必須進行有關免疫指標測定,尤其是細胞免疫指標的測定。簡單的試驗有E-玫瑰花結和PHA試驗。若細胞免疫無明顯低下,可用常規劑量的環磷酰胺、硫唑嘌呤或巰嘌呤(6-硫基嘌呤)等免疫抑制劑,該類藥物適用於遷延性病例;若細胞免疫指標明顯降低,則宜應用免疫刺激劑,如左旋咪唑、免疫核糖核酸等。

局部治療

在全身治療的同時,局部用藥特別重要。對於前色素膜炎,宜用糖皮質激素作結膜下注射。球后注射時,可用潑尼松1mg與利多卡因0.2mg混合液,每3周1次。治療期間必須經常觀察是否引起眼壓升高,一旦眼壓升高,應立即施行脫水治療。

有明顯顱內壓增高者,應用20%甘露醇脫脫水,以降低顱內壓。此外,可給予如維生素C、凍幹人胎盤血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等,以增強機體抵抗力。近年來,應用大劑量免疫球蛋白0.4g/(kg·d),連用3~5天,以及血漿置換療法治療急性期患者,療效頗佳。眼部治療,應充分用1%阿托品擴瞳,並維持瞳孔擴大至炎症消失,這是保持視力的關鍵所在。

當出現白內障時,在病情靜止期可施行囊內摘除術,但切不可行囊外摘除術,否則會惡化病情。對繼發性青光眼,可行虹膜周緣切除術,效果良好。

局部還可溼熱敷,加強血液循環,提高局部抵抗力,同時可加快眼部毒素排出,促進炎症消失。

預後

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如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後較好。通常原田型預後良好,而伏格特-小柳型預後略差。一般病程遷延在2~3個月或更長。本病容易復發,特別是早期延誤治療和治療不徹底的病人,極易復發。

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的預防

盡一切努力避免挑起機體的免疫反應是預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關鍵。

1.消除和減少或避免發病因素,改善生活環境空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感染,注意飲食衛生,合理膳食調配。

2.堅持鍛鍊身體,增加機體抗病能力,不要過度疲勞、過度消耗,戒菸戒酒。

3.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堅持治療。保持樂觀情緒。在緩解期,激素維持量要服用數月,可改善預後。停藥前應注射ACTH以免復發。眼部治療,保持視力的關鍵是維持瞳孔擴大至炎症消失。

4.預防感染,預防鏈球菌感染是自身免疫性風溼性疾病及併發病的重要環節。

相關藥品

地塞米松、甲潑尼龍、潑尼松、環磷酰胺、甘露醇、維生素C、凍幹人胎盤血丙種球蛋白、阿托品、硫唑嘌呤、巰嘌呤、左旋咪唑、免疫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利多卡因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