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棗湯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大棗湯

處方

大棗15枚 黃耆12克 附子6克 生薑6克 麻黃6克 甘草3克

製法

上六味嚼咀。

功能主治

主歷節疼痛。

用法用量

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

《聖濟總錄》卷一七二:大棗湯

處方

大棗(去核,焙)1兩,人蔘1兩,白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陳曲(炒)1兩,甘草(炙)1分,檀香(銼)1分。

製法

上爲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久疳多渴,不美乳食。

用法用量

1歲兒童1錢匕,水半盞,加大棗1枚(擘),煎至3分,去滓溫服,每日3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大棗湯

處方

大棗、浮小麥、麥冬、人蔘、川芎、當歸、竹茹、茯苓、茯神、陳皮、熟地、香附、白芍、黃耆。

功能主治

養心血,滋肺金,肅清上焦,安胎定神。主妊娠無故終日悲泣,或獨居一室,喜笑不休,狀如鬼祟所附,或驚悸數發,此由髒燥故也。

各家論述

是方以棗、麥爲君;四物養血,參、苓、甘、耆補氣爲臣;麥冬、茹、神清心安神,陳、附使氣不上逆爲佐。使氣以煦之,血以濡之,髒不燥而血自安。

摘錄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外臺》卷六引《刪繁方》:大棗湯

別名

大棗煎

處方

大棗30枚,杏仁3兩(去皮尖),人蔘3兩,紫菀2兩,萎蕤3兩,麥門冬3兩(去心),百部3兩,通草3兩,石膏8兩,五味子1兩,羊腎3枚(去膏),麻黃3兩(去節)。

製法

上切。

功能主治

潤肺,止心痛。主上焦熱,牽肘攣心痛,喘咳短氣,動而好唾。

用法用量

大棗煎(《聖惠》卷四十七)。

摘錄

《外臺》卷六引《刪繁方》

《本事》卷四:大棗湯

處方

白朮3兩,大棗3枚。

功能主治

四肢腫滿。

用法用量

白朮(口父)咀。每服半兩,水1盞半,大棗拍破,同煎至9分,去滓溫服,1日3-4次,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大棗氣味甘酸微溫,入手少陽、足太陰、陽明。四肢浮腫,由乎中宮氣弱土衰,不能運溼,故用培土之藥。得中焦氣旺,脾胃不致失職,自然腫消而病安矣。

摘錄

《本事》卷四

《千金》卷八

方名

大棗湯

組成

大棗15枚,黃耆4兩,附子1枚,生薑2兩,麻黃5兩,甘草1尺。

主治

歷節疼痛。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服1升,每日3次。

用藥禁忌

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各家論述

《張氏醫通》:麻黃附子甘草湯加黃耆、姜、棗,日三服之。發表重劑莫如麻黃,溫經峻藥首推附子,表裏補瀉,功用天淵。仲景於少陰病脈沉發熱,二味合用,單刀直破堅壘,而建補天浴日之功。在一二日間,勢難叵測,則用細辛以助其銳。二三日無裏證,則用甘草以緩其治,各有權度。《金匱》於水腫治例,亦用二湯,喘嗽則兼細辛,以開肺氣之壅;脈沉則兼甘草,以緩腎氣之逆,與初起防變,二三日無裏證互發。而倉公乃於麻附細辛方中,加當歸、防、獨,以療賊風口噤發痙。《千金》復以麻附甘草湯內加黃耆、姜、棗,以治歷節疼痛,總賴麻黃、附子,徹外徹內,迅掃其邪,杲日當陽,何有陰之患乎?

《醫心方》卷二十一引《小品方》

方名

大棗湯

組成

大棗100枚,黃耆3兩,膠8兩,甘草1尺。

主治

婦人五崩,下赤、白、青、黃、黑。

用法用量

以水1鬥,煮取3升半,納膠令烊,分3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