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附子湯 2015年03月19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大黃附子湯記載於《金匱要略》捲上,其組成爲大黃9g、附子12g、細辛6g,具有溫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主治裏寒積滯內結,陽氣不運所致的寒積腹痛裏實證,治宜溫裏散寒,通便止痛。本方是治療寒積裏實證的代表方劑,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闌尾炎、急性腸梗阻、膽絞痛、膽囊術後綜合徵、胰腺炎、腎結石、睾丸腫痛、坐骨神經痛等屬胃腸寒積裏實證者。

《金匱要略》捲上方之大黃附子湯

別名

大黃附子細辛湯

處方

大黃9g、附子12g、細辛6g[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大黃6克 附子9克(炮)細辛3克

大黃3兩,附子3枚(炮),細辛2兩。

功能主治

溫中散寒,通便止痛。寒積裏實證。症見腹痛便祕,脅下偏痛,發熱,畏寒肢冷,舌苔白膩,脈弦緊。[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陽虛寒結,腹痛便祕,脅下偏痛,發熱,手足厥冷,舌苔白膩,脈緊弦。現用於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腎結石、膽結石、慢性闌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見上述證候者。色疸者,身黃,額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過傷,血蓄小腹而發黃,故小腹連腰下痛。此方實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絞痛延及心胸腰部、陰囊焮腫、腹中時有水聲、惡寒甚者。

用法用量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溫服。若強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溫服,每相隔約一小時。

以水5升,煮取2升,分溫3服。若強人煮取2升半,分溫3服。服後如人行4-5裏,進1服。

使用注意

方中附子、細辛用量之和應大於大黃的用量,以達到溫裏散寒、瀉結行滯的目的。[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備註

本方主治裏寒積滯內結,陽氣不運所致的寒積腹痛裏實證,治宜溫裏散寒,通便止痛。方中附子辛熱,溫陽祛寒;大黃盪滌腸胃,瀉除積滯,共爲君藥。細辛辛溫宣通,除寒散結止痛,爲佐藥。方中大黃雖屬苦寒,但得附子、細辛之辛熱,則苦寒之性被制,而瀉下之功猶存。這種配伍方法稱爲“去其性而存其用”。3藥合用,共奏溫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臨牀運用

1.本方是治療寒積裏實證的代表方劑。凡臨牀上出現以腹痛便祕、手足不溫、苔白膩、脈弦緊等爲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2.加減法:若腹痛甚,喜溫者,加桂枝、白芍;脘腹脹滿、苔垢者,加枳實、厚朴、神曲;脅下冷痛者加小茴香、肉桂;積滯較輕者,用制大黃,以減緩瀉下之力;體質虛弱者,加黨蔘、當歸等以益氣養血補虛。[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3.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闌尾炎、急性腸梗阻、膽絞痛、膽囊術後綜合徵、胰腺炎、腎結石、睾丸腫痛、坐骨神經痛等屬胃腸寒積裏實證者。[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腹痛:一男子,年五十餘,腹痛數年。餘診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鳴,乃作半夏瀉心湯飲之,未奏效。一日,忽然大惡寒戰慄,絞痛倍於常時,於是更作大黃附子湯飲之,痛頓止。續服數日,病不再發。

5.肋間神經痛:71歲男子,主訴右側胸痛劇烈來院就診,面色不華,貧血貌,足活動受限,行走不便。脈洪大,舌潤無苔,腹力中等,略微柔軟,腹直肌攣急,便4-5日一次。給予大黃附子湯,經過良好,服藥25日痊癒。

6.美尼爾氏綜合徵:齊某,女,40歲。素患美尼爾氏綜合徵,時常發作。一週前,因感冒過勞,眩暈又作,視物旋轉,臥牀不起,頭身動則加劇,嘔吐痰涎,臍下2寸處脹痛,瀉下清稀,納呆,口乾而欲飲,舌淡,苔白厚粘膩,脈滑緩。以痰飲作眩而論,擬《金匱》澤瀉湯合二陳湯加味,治之未效。再診舌象,參以臍下痛證,悟此爲陽虛寒實,積聚於裏而脹痛,三焦痞塞,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致眩暈。改投大黃附子湯加味:附子8g,大黃10g,細辛、人蔘各6g,2劑。藥後輕瀉一次,眩暈和脹痛已減大半;再2劑,諸證悉除。

各家論述

1.《金鑑》引張璐:大黃附子湯,爲寒熱互結,剛柔並濟之和劑。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絕不知有溫下一法。蓋暴感之熱結而以寒下,久積之寒結亦可寒下乎?大黃附子湯用細辛佐附子,以攻脅下寒結,即兼大黃之寒以導之。寒熱合用,溫攻兼施,此聖法昭然,不可思議者也。

2.《溫病條辨》:附子溫裏通陽,細辛暖水髒而散寒溼之邪;肝膽無出路,故用大黃,借胃腑以爲出路也。大黃之苦,合附子、細辛之辛,苦與辛合,能降能通,通則不痛也。

3.《成方便讀》,陰寒成聚,偏着一處,雖有發熱,亦是陽氣被鬱所致。是以非溫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積,故以附子、細辛之辛熱善走者搜散之,而後用大黃得以行其積也。

附註

大黃附子細辛湯(《金匱要略今釋》卷三引《漫遊雜記》)。

歌訣

大黃附子細辛湯,脅下寒凝疝痛方;冷積內結成實證,溫下寒實可復康。[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摘錄

《金匱要略》捲上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