脣疔 2017年06月0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脣疔(lip furuncl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99.。爲生於脣部的疔瘡[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99.[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見《瘍醫大全》卷十四。

脣疔的病因病機

多由脾胃二經火毒上攻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99.

脣疔的症狀

症見疔生於上、下脣或口角處,初起如粟如芥,形小根深,周圍有紅而堅硬的根盤,可有白色瘡頭,自覺麻木癢痛,甚則紅腫劇痛,壯熱煩渴,二便不利[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99.。觸破或擠壓瘡頭,易致疔瘡走黃,可見脣面俱腫,瘡色發黯,神昏譫語等症[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99.

脣疔的治療

內治:宜涼血解毒瀉火,用五味消毒飲及犀角地黃湯加減;疔瘡走黃者,服紫雪丹解毒清心開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99.

外治:蟾酥錠磨水塗患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99.

關於疔瘡

疔瘡爲好發於顏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堅硬如釘,腫痛灼熱,反應劇烈,易於走黃、損筋傷骨爲主要表現的瘡瘍[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疔瘡爲瘡瘍的一種,又名丁瘡、丁腫、疔腫、疔毒、疵瘡[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0.。因發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頭疔、虎口疔、鼻疔、紅絲疔(另立專條)等多種名稱[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0.

疔瘡的病因病機

多因恣食膏粱厚味或感受風邪火毒,火熱毒邪外發肌膚所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0.。若火毒亢盛,內攻臟腑,則可發爲疔瘡走黃,是疔瘡的危候[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0.

現代醫學認爲本病是由某些化膿性病原菌引起的局部性體表感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0.。而疔瘡走黃則類似這些感染擴散引起的敗血症[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0.

疔瘡的症狀

《外科精義》捲上:“夫疔瘡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是也。” 疔瘡因其形小,根深、堅硬如釘而得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0.

多發於顏面,其次爲四肢軀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0.。發病急,變化快,初起如粟,堅硬根深,繼則焮紅髮熱,腫勢漸增,疼痛劇烈,待膿潰疔根出,則腫消痛止而愈,若處理不當,或熱毒太盛,易致走黃[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0.

疔瘡的治療

方藥治療

內治宜清熱解毒,服五味消毒飲、消疔簡便方;火毒盛者,可服黃連解毒湯、解毒大青湯;若潰後餘毒未盡,五心煩熱者,宜服人蔘清神湯,若出膿之時氣虛者,宜服內託安神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0.

外治用煙油膏(旱菸管油)厚敷疔瘡四周,留頭,疔破出水即愈;亦可用豬膽汁與雄黃、京墨、薑汁混合外敷疔瘡四周;或用蓖麻子一粒去油,乳香一分去油共搗爛用飯和爲餅貼之,可拔疔毒;亦可外敷黃連軟膏,玉露膏等;若成膿則可用五五丹或八將丹撒瘡口,以提膿去腐(面部忌用升丹製劑),腐去則用生肌玉紅膏或生肌散以收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0.

鍼灸治療

注意:疔瘡初起時切忌擠壓和針挑患部;膿成後須切開排膿,而紅腫發硬膿未成熟時則不可切開,以免引起感染擴散[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0.。如出現療瘡走黃現象,應及時採用綜合療法搶救[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0.

體針

取身柱、靈臺、合谷、委中等穴爲主,並根據患部所屬經脈而相應加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0.。如生於面部手陽明的,加商陽、曲池;生於面部足少陽的,加陽陵泉、足竅陰;生於食指端的,加曲池、迎香;生於足小趾的,加聽會、陽陵泉等。疔瘡初起者,可用艾條薰灸患部及相應經脈上的穴位,有止痛消散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0.。兼高熱者,加曲池、大椎;神昏者加人中、十宣[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0.

挑治法

於背部脊柱(約三至八胸椎)兩旁尋找丘疹樣突起物乃陽性反應物,用三棱針挑治,每日1次[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0.

火針

適於疔瘡已成膿者[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0.。用較粗針具置火上燒紅,迅速對準瘡頭刺入[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0.。可代替手術排膿[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