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痧療法 2016年03月15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扯痧療法是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手指扯起皮膚,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方法。

扯痧是一種推拿方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26.。即提痧[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26.。《急救痧證全集》捲上:“扯痧法(即提痧):南方秋夏,痧症最多。曾見人卒病,扯痧不藥立愈。其法用水拍溼結喉及兩邊(即人迎穴)皮上、兩手臂彎(即曲澤穴,在腕中)皮上、兩腿彎(即委中穴)皮上,將食指、中指拳曲,夾著結喉兩邊等處皮上,用力揪扯一二十下,則痧氣發現,皮上露出黑紫顏色。”

扯痧療法在我國民間流傳久遠,每當感受暑溼引起的痧症或不適,常用手指將患者的皮膚反覆捏扯,直至局部出現瘀血爲止。本方法簡便,容易掌握,容易施用,效果較好。

操作方法

1.部位選擇:腹部(下脘、石門、天樞)等;頸部、肩部(肩井等);背部。

2.患者坐位或臥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膚。

3.術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節蘸冷水後,扯起一部分皮膚及皮下組織,並向一側牽拉擰扯,然後急速放開還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夾扯皮膚,依上述手法連續地向一定的方向擰扯,重複往返數次,以所扯皮膚處發紅爲止。

4.如病症較重時,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膚出現紅斑。

5. 扯痧對皮膚有較強的牽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機體反應,扯拉病人局部可有疼痛感,扯後周身有鬆快舒適感。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