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炙法

分類索引

蜜炙法是指將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煉蜜拌炒的炮製方法

蜜炙蜜制方法之一。古代文獻中的蜜炙法是將藥物塗蜜後,用微火炙幹。現行的蜜炙法近於古代的蜜水拌炒法。

蜂蜜味甘性平,有甘緩益脾潤肺止咳、矯味等作用。因此,蜜炙法多用於止咳平喘補脾益氣藥物

蜂蜜雖言性平,實則生用性偏涼,能清熱解毒;熟則性偏溫,以補脾氣、潤肺燥之力勝。《醫學校正入門》指出:“蜜炙性溫,健脾胃和中補三焦元氣。”故蜜炙法所用的蜂蜜都要先加熱煉過。其方法是:將蜂蜜置鍋內,加熱至徐徐沸騰後,改用文火保持微沸,併除去泡沫及上浮蠟質,然後用羅篩或紗布濾去死蜂、雜質,再傾入鍋內,加熱至116℃~118℃,滿鍋起魚眼泡,用手捻之有黏性,兩指間尚無長白絲出現時,迅速出鍋。煉蜜的含水量控制在10%~13%爲宜。加熱時注意蜂蜜沸騰外溢或焦化,當蜜液微沸時,及時用勺上下攪動,防止外溢。

1 蜜炙目的

1.增強潤肺止咳作用  如百部冬花紫菀等藥,蜜炙後均能增強潤肺止咳作用。故有“蜜炙甘緩而潤肺”之說。

2.增強補脾益氣作用  如黃芪甘草黨蔘等藥,蜜炙能起協同作用,增強其補中益氣的功效。

3.緩和藥性  如麻黃發汗作用較猛,蜜炙後能緩解其發汗之力,並可增強其止咳平喘的功效。

4.矯味和消除副作用  如馬兜鈴,其味苦劣,對胃有一定刺激性。蜜炙除能增強其本身的止咳作用外,還能矯味,以免引起嘔吐

2 蜜炙常用的操作方法

1.先拌蜜後炒藥  先取一定量的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與藥物拌勻,放置悶潤,使蜜逐漸滲入藥物組織內部,然後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顏色加深、不粘手時,取出攤晾,涼後及時收貯。

2.先炒藥後加蜜  先將藥物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顏色加深時,再加入一定量的煉蜜,迅速翻動,使蜜與藥物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涼後及時收貯。

一般藥物都用第一種方法炮製。但有的藥物質地緻密,蜜不易被吸收,這時就應採用第二種方法處理,先除去部分水分,並使質地略變酥脆,則蜜就較易被吸收

煉蜜的用量視藥物的性質而定。一般質地疏鬆、纖維多的藥物用蜜量宜大;質地堅實,黏性較強,油分較多的藥物用蜜量宜小。通常爲每100kg藥物,用煉蜜25kg。

蜂蜜在煉製過程中,要產生泡沫,此泡沫從古至今多棄之不用。泡沫的量一般佔總煉蜜量的7%左右。通過對兩者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結果表明,泡沫和煉蜜成分基本一致。兩者均含總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氨基酸有機酸花粉粒等。花粉粒煉蜜含量較多,水分含量和還原糖含量煉蜜稍高於蜜泡沫。

蜜制飲片,加蜜量是影響質量的重要因素,研究飲片的蜜用量檢測方法,有利於保證蜜炙時加入規定的煉蜜量,對統一和提高飲片質量有重要意義。通過對部分蜜炙飲片的研究,結果表明,蜜炙品比生品增加的還原糖含量,隨炮製時加蜜量的增加而依次增加。蜜炙品中相對蜜含量與炮製實際加蜜量之間,具有極顯著的線性相關性。故可用酒石酸銅法測定蜜炙飲片還原糖含量來了解炮製時的加蜜量,並可對不同藥物蜜炙品建立不同的經驗公式(迴歸方程)進行計算。

3 注意事項

(1)煉蜜時,火力不宜過大,以免溢出鍋外或焦化。此外,若蜂蜜過於濃稠,可加適量開水稀釋。

(2)蜜炙藥物所用的煉蜜不宜過多過老,否則黏性太強,不易與藥物拌勻。

(3)煉蜜用開水稀釋時,要嚴格控制水量(約煉蜜量的1/3~1/2),以蜜汁能與藥物拌勻而又無剩餘的蜜液爲宜。若加水量過多,則藥物過溼,不易炒幹,成品容易發黴。

(4)蜜炙時,火力一定要小,以免焦化。炙的時間可稍長,要儘量將水分除去,避免發黴。

(5)蜜炙藥物須涼後密閉貯存,以免吸潮發黏或發酵變質;貯存的環境除應通風乾燥外,還應置陰涼處,不宜受日光直接照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关系树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