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

分類索引

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是念珠菌屬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口腔黏膜疾病。念珠菌性口炎是最常見的口腔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口腔念珠菌病分型尚不統一,可按病損特徵及病變部位等分型,目前普遍採用Lehner (1966)提出的分型標準,即將口腔念珠菌病分爲假膜型、萎縮型、增殖型念珠菌病及和念珠菌感染有關的疾病如正中菱形舌炎、念珠菌蜃炎等。

口腔念珠菌病種類較多,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爲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又稱雪口鵝口瘡(Thrush)。

念珠菌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在我國對新生兒鵝口瘡的記載可追溯到《瘍醫大全》,“初生口內白屑滿舌上”,以及《外科正宗》“滿口皆生白斑雪片,甚至咽間疊疊腫起”。在國外很長一段時間裏,將鵝口瘡(thrush)與阿弗他(aphthae)相互混淆,直到18世紀纔將鵝口瘡從阿弗他中區分出來。19世紀末,由於某些從腐爛的蔬菜中分離出來的真菌鵝口瘡病原體相關,因此,念珠菌屬曾用過Monilia以及由此派生的moniliasis(念珠菌病)這兩個術語。自從70餘年前引入candidiasis這個名詞,才使得這種致病酵母分類歸屬得到澄清。由於英語單詞後綴“osis”一般用於描述真菌感染,故爲了強調真菌病和寄生蟲感染的區別,用“candidosis”表述念珠菌病比“candidiasis”更符合邏輯。

口腔念珠菌(oral candidosis)是真菌——念珠菌屬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近年來,由於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在臨牀上的廣泛應用,發生菌羣失調免疫力降低,而使內髒、皮膚、黏膜真菌感染者日益增多,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發病率也相應增高。由於多種原因,醫學真菌學的研究在過去一段時間裏進展緩慢。近年來,隨着免疫缺陷病人增加,特別是艾滋病的廣泛傳播及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抗腫瘤藥物的應用,使真菌患者大量增加,也使醫學真菌學得到了迅速發展。

真菌(fungi)屬真核生物,具有兩層膜包圍的核、線粒體等分化了的細胞器,並具有幾丁質(chitin)和葡聚糖(glucan)等形成的厚的細胞壁真菌界目前已歸爲生物分類4界(原核界、植物界、動物界、真菌界)系統之一,而致病性真菌是指能夠以某種形式引起人或動物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的真菌真菌按其體細胞的基本形態可分爲酵母(yeast)和黴菌(mould)兩大類。酵母是由單細胞組成體細胞黴菌的體細胞呈圓筒狀,沿長軸方向延伸,形成絲狀結構菌絲(hypha-ae),故又稱絲狀真菌(filament fungi)。這兩類細胞均可以形成新的、遊離的、可以發育成新個體的細胞,叫做孢子(spore)。孢子使菌體得以保存和繁殖。

酵母爲球形,卵圓、橢圓或檸檬形的單細胞。直徑2~20μm,平均3~5μm。有些表而帶有莢膜,如新型隱球菌。其繁殖方式爲芽殖(budding),少數爲裂殖(fission)。有些酵母長出的出芽細胞沿長軸依次連接生長,形成菌絲樣結構,稱爲假菌絲(pseudohypha),屬於此種結構酵母菌稱爲酵母真菌(yeast-like fungi),如念珠菌。黴菌的基本形態爲菌絲,寬1~10μm,是真正的絲狀結構。按其橫隔的有無可分爲有隔菌絲(septate hypha)和無隔菌絲(aseptate hypha)。有隔菌絲可見於子囊菌擔子菌及半知菌;無隔菌絲僅見於接合菌。菌絲的頂端不斷發育,邊分枝邊生長,形成網狀,樹枝狀及束狀的集合體,稱爲菌絲體(mycelium)。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关系树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